2021年7月3日星期六

《文学时代》(代发刊辞):今后中国新文学的方向

(一) 

现代社会正在急着变换之中,现代文学也随着很快的在发生变化。文艺上的新动向已经逐渐显露在我们眼前了。莫斯科的著名导演亚森斯丹(Eisenstein,在五年计划进行之中,德、日二强邻威胁之下,努力从事于一伟大的喜剧的编辑与摄制;这是左边来的消息。同时巴黎戏剧界的权威者雷蒲君(Paul Reboux)和许多出版人及戏剧家,发表了一篇宣言书,请求著作家多制造一点笑料:这是西欧来的消息。在纽约呢,拉意斯(Elme Rice)做了看了纳拍尔斯人然后再死(See Napleos DIE,哈德(M. Hart)与考夫门(G.A.Kaufmun)合著了终生只有一次(One thing in a life tine)使太平洋西岸的笑声,直达到太平洋东岸。这是美国方面,和法国一样,右方转来的消息。

在世界经济恐慌之中,多数民众的精神上,不能说不痛苦,然而文艺界的主张是如此,文艺界的表现又如此;这其中实在有很大的理由。眼光浅短的人,可以攻击和调笑此种的趋势。说这是叫花子吃糖汤,苦中得乐。然而一个人穷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的时候,正需要一点糖汤,使他拿人生的苦痛暂时忘掉,然后打起精神,再奋斗一下。十六世纪的英国,外患日亟,却出了一个列莱(Lily,写出若干风流旖旎的喜剧,引人入胜。不多几年后,就有大破西班牙海军之壮举。十七世纪的法国,在五十多年对内对外的战争之中,却出了一个莫利哀(Moliere),拿犀利的笔锋,来讽刺虚伪与骄妄,使法国的民众,笑得合不拢嘴来,不多几年后,路易十四亲政,造成独霸西欧的局面,莫利哀本人,还及身见到这一朝的盛治。

原来文艺与人生有一种“二重”的关系,一方面文艺中的喜怒哀乐,是产生于时代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他有刺激和催眠的作用,能够使多数的读者跟了感到颓丧与兴奋。所以,过量的悲观很有麻醉民众消灭他们志气的可能;而不改受这种麻醉的读者,便会厌恶这种作品,起而反抗。公开的要求,欢迎,和产生相反的作品。这是必然的趋势。愉快的作品,便会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原来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之中,悲痛的事物,总和愉快嬉笑的事物同时存在。只要着作家放开眼光去找,总有相当的结果来作他的报酬的。愉快的作品,在产生之后,就发生鼓励和兴奋的作用,驱除民众的烦闷和忧虑,使他们能建起艰苦的责任,向光明的路上走去。在十六十七世纪是如此;在二十世纪也还是如此,无论其是共产主义的苏俄,或是资本主义的美法。

这是世界文坛上的新动向,不能逃出世界潮流而闭关自足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坛,又将发生怎样的变迁呢?

(二) 

中国的文学,如果有缺点的话,它的缺点就是过度的严肃。痛哭流涕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近二十年来的新文学,盛行写实与悲观,原是很可异的。它和中国旧文学所走的路线不同,而结果走到痛哭流涕的终点则一。

这是就大体者言。仔细查考之后,也未尝没有喜笑的东西,太史公的《史记》中,有滑稽列传这段文字。后来的小说中,有《镜花缘》《西游记》等作品。它们的方式是以欢笑的资料,去实行讽刺。痛哭流涕的口吻是避免了,但有益于世道人心这目的,同样是达到的。

古往今来,殺风景的朋友是无时没有的。对于愉快的文学他们会拿轻狂和浅薄四个字来攻击。当然,很多悲观写实的作品也犯轻率和浅薄的弊病。在没有痛哭流涕的必要,或痛哭流涕太久时,还是一味叫人痛哭流涕,这就是画蛇添足,犯了轻率或浅薄的弊病。不过轻率和浅薄总是严重的病态,应该避免的。我们所提出的是健全的愉快。我们可能引梅勒迭斯(Geoye.Mdredith)喜剧论(Essay on Comedy)中的话来作解释。他提出“令人深思的笑声”(Thoughtful Lau-ghtor)这上点。“笔声”这二字用不到讨论。“令人深思这四个字很意义的。轻率浅薄的话就不能令人深思。眼光浅短的人总以为哗笑和思想是不能并存的。这种见解是否与事实相合呢?

年轻的小弟弟在路上看见瞎子跌跤,便会笑不可仰。这是因为小弟弟没有想一想的缘故。他的笑声中大概未必有思想。反之,我们看见聪明人欺人的时候,碰到了比他更聪明的人因而吃苦,便忍不住一笑,说真是作法自毙。这一笑的意味便深了。这是令人深思的笑声。它的产生是有一个重要的条件的。一定要读者或观众的知识程度,同著作家的知识程度相差不远,方才会心领神会,相视而笑。轻率浅薄是不适用于这一种笑声的。同时这也不是垂头丧气的沉思。笑声四起,精神顿时就旺起来。打倒颓丧和虚伪,打倒强暴和侵略,全要靠这一点。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能成何事?

在法国革命的时候,欢笑声和咒骂声同起;没有悲观与失望,所以能抵抗德、奥、英的侵略;在俄国革命的时候,愤怒的情感一变而成庆祝胜利的愉快,有雄健自信的心理,所以能打破克伦斯基和协约国的联合阵线,消灭反动派在西伯利亚的根据地。我们希望在现代的中国听到努力工作的鼓励和振作精神的嬉笑声。有这愉快和自信,加上不断的努力,直捣黄龙的日子,便不远了。

(三)

世界文坛的趋势是如此,中国新文学的使命又如此,我们此后努力的方向也就可想而知。

在一五六一年,已有斯凯力球(Scaliger)说过,喜剧不但是最高尚的剧本,而且是“最高尚的诗“(First & highest, form of poetry)。这是有重要的理由的。虽是引人喜笑的质料,虽是愉快的文字,然则它却有重大的使命。正当的嬉笑和讽刺一方面有振作精神的功效,另一方面有转移风化的作用。

拿枪杆来保国卫民的武士,坐课堂上谈仁说义的教师,固然负重大的责任;拿笔杆来写悲欢离合的文人,也有他们重大的使命。

不过有一点。中国文人的名誉似乎不甚好;我们的俗语中有“文人无行“这一句话。拿毛锥横扫五千军的明友,对于气节一方面好似欠缺一点。这风气在近年来更盛。请这种人来陶冶人格,来转移风俗,寻常人听了不是摇头不信,便是骇然惊異。说这岂非等于请土贩来禁烟,请赌棍来禁赌。这种现象,实在使人痛心。

十七世纪的诗人密尔敦(J.Milton)曾说,有志要做好诗的人,先要拿自己的生平佈置得好好的,绝无恶点;拿自己的生平做成一首绝妙好诗。换句话说,品性或行为不好的人,决做不出好诗。这一句话从道德的立场上看来,是不错的。可是在事实上是否全对?历史上尽有坏人写出最好的诗词。曹孟德的横槊赋诗;王尔德(O.Wilde)的狱中乐府(Ballad of Reading Goal)都是一代的绝唱。这样说来,密尔敦的话,是完全不对了;还是曹孟德与王尔德两人的道德,到底不错?这一个问题,我们曾经详细讨论过。坏人有时候会做好诗,但这一定在他的心上充满好的思想的时候。这句话大概是不会错的。满心男盗女娼的时候,决不能写出美丽伟大的诗句。好人的心头上,有时有坏的思想出来;心地险恶的人也偶然有思想正大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大概可以接受。所以,只有伟大纯洁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最上品的文艺还是伟大心灵的表现。

(四)

因社会的转变,所以文艺也不能不跟着转变。新时代的新文艺要给我们一种新的光明,新的愉快,和新的伟大。新的社会需要新的喜笑,健全的喜笑。讽刺,引人哗笑的讽刺,也未尝不可。文艺上有所谓善意的讽刺(Good humoured Satire)这一格。在中国一般读者看来,也许是一种矛盾。即经讽刺,如何还有善意?当年特拉尹登(Dryden) 用讽刺做政治和宗教之争的利器;对准了个人和团体作深刻的攻击,那是恶毒的讽刺。反之当年的高尔斯密斯(Goldsmith)和现代的却斯透登(G.K .Chesterton)嘲笑人世的矛盾,却绝不令人难堪。连被讽刺的人看了也笑不可仰。这就是善意的讽刺。现在的名剧家摆里(J.Barrie)的幽默,实在萧伯纳之上,也是绝不令人不难堪的。

出处:原载于19351110日《文学时代》创刊号,署名:张沅长,P1-7页。

 

附一:编辑后记

 

(一)

我们原想出一个文艺刊物,由第一出版社出版。我们想出一个文艺刊物的理由十分简单,无非想借此使自己在写作上加上一根鞭策的绳索。我们最初和第一出版社谈起这个想望,还是五月里的事情。当初两方都同意自七月起。开始出版,所以我们匆匆的在一个月之间编好了第一期,就是这一期。

但是后来,第一出版社因为他们自身另有计划,所以本刊介绍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本也有出一个文艺刊物的意思,因此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细节上的磋商,函件往返,却延宕得极久,一直到十月初,才完全决定;创刊号十一月十日出版。

本来打算在七月间出版的,一直到十一月才实现,这一个延荡的时间不算短。这一个出乎初料的耽搁,使我们对于关怀本刊的许多先生们,觉得无限不安。

(二)

这一期是本刊第一期。一个刊物在创刊的时候,照例得有一篇灿烂堂皇的发刊辞。可是我们没有。因为我们觉得:一刊物的内容,就是一个刊物的一篇顶真切的宣言,我们并没有这种企图,想使读者从这一个刊物里看到有任何一种集体的流动——不管是感情的或者是理性的。我们都尊重思想上的自由。我们容许每个在本刊上写稿的人,有他自己在文艺上的立场与见解,除了对文艺的本身忠实的这一点之外,我们没有更大的苛求。

我们这一个刊物规模很小,每期只有这么一点点字数。我们自己明白,我们的能力实在太薄,太脆弱。我们不愿意夸张,夸张的下场常常是难言的内恧。我们只愿意就仅有的这一点绵力之下,小心谨慎地来作。我们这第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一个薄薄的篇幅自然是十分寒伧的,但是我们并不腼觍这一个篇幅的单薄,我们只希望我们不要蹧踏这刊物每页的纸张。我们用顶严肃的态度和热烈的心情灌注在这一个刊物上,我们希望我们这一点朴实的意思,能够获得海内外作者读者的赞许,使海内外作者读者的灵性能够和本刊打成一片。

(三)

我们已经说过,这一期还是在五月至六月的这一个月惠编好的,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匆促的时间里编成一期,实在不能不感谢在这一期上写稿的几位先生。我们去请张沅长先生写稿时,正是他顶忙的时候。他这一年应诺了美国北客罗林奈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之聘,担任英国文学的讲座。他那时一方面要结束国内学校的教务,一方面又要筹备出国的事情。我亲眼看见他为了写这篇文章,谢绝了一次宴会和两位朋友的拜访。他这好意我们实在感激。他在七月十六日起程赴美,他答应到了美国后仍旧给我们写稿,我们希望他不要忘了他曾经遗下的诺言,当他收到这份刊物,知道它已经出版了的时候。

老舍先生平时在各刊物上都是写的创作,可是这次他却给了我们一篇论文,他这篇关于约瑟康拉得的介绍,原是他在中波文化协会第二届年会上提出的论文。因为我们去函向他索稿时,他正忙着披阅许多毕业论文;他答应以后再给本刊写创作。老舍先生可以说是中国研究康拉得的专家,他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

令孺九姑她不仅允许常常给我们写稿,并且在精神上曾给予我们至大的鼓励。她本来打算给第一期写篇创作,后来因为时间来不及,所以临时改译了这篇《在一个远远的世界里》。她现在正在日本旅行,我们希望她在旅行回来以后,对于本刊能有更大的赠餽。

张天翼先生的《中秋》,也是在几天里给们赶起来的。陈铨先生惟恐赶不上我们发稿的日期,特地用航空快信将他这篇《政变》从北平给我们。孙毓棠先生的这首长诗《奔》,是在一整夜中写成的。他们的盛意,我们真是说不出的感谢。其余几位先生的稿子,也都是特地给我们写起来的,我们在这儿一併很恳切地说一声谢谢。

本刊页数有限,连续登载的长篇,不敢多用。邵洵美先生译的英国当代大戏剧家考德的名作,也擬在四五期续全。邵先生尚有关于原作者考德的研究文字,现正在起草中,不久当在本刊发表。

第二期的稿子现在也已完全编好,亲爱的读者,我们隔一个月再见。

出处:原载于19351110日《文学时代》创刊号,署名:储安平,P129-132页。

 

附二:告别辞

 

这年头,一个纯粹的文学刊物真是没办法维持的。我们虽只出了六期,可是所经的苦乐,简直出乎意料。最后一期的印行,更有许多困难,这困难我们不想听说了;只有一句话可以对大家说,那便是所有的困难给了我们一种更大的决心去努力将来。

我们也想在此地抱歉,因为我们不知道应当把错处丢在谁肩上。同时,我们也相信,这六期里我们所表现的诚恳与认真,是可以得到任何人的谅解的。我们也不想露示什么惋惜:我们虚心地接受环境的教训。

上面是编辑者应有的告别辞。至于书店方面,听说七月中又有一个新刊物来增添出版界的热闹,我们以十二分诚意来代为广告,并祝他们的成功。

我们尚有一件事要声明的,那便是邵洵美先生译的《夫妇之间》,为了他个人的关系,不能在六期中续完;但是我们已得到书店方面的同意,将来全书出版时,凡文学时代定户均有享六折之权利。

亲爱的读者,暂别吧!

出处:原载于19364月《文学时代》第1卷第6期,无署名,P141页。

 

 《文学时代》简介:


《文学时代》(月刊)于19351110日创刊于上海,文学类刊物,停刊时间为19364月。该刊的主编为储安平,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印刷发行,公司位于上海福州路三零零号,上海时代图书公司是邵洵美主办的,《文学时代》是此公司七大杂志之一。主要投稿人有老舍、邵洵美、项美丽、臧克家、季羡林、郁达夫、孙毓棠等著名文学家,第6期出版后,储安平远赴英国,刊物后继无人,就此中断。

全国报刊索引——《文学时代》:

https://www.cnbksy.com/literature/literature/86880e52183fce41a4774c72533e80d7














《北大周刊》发刊词

北大周刊诞生了,北大周刊出世了,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北大周刊的诞生,和出世,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反帝与救亡;在未来世界文明的进展里,北大周刊的继长增大,要尽一分应尽能尽的力量:跋涉和开拓。

北大周刊将以十分之八九的容量,来纳有关民族兴亡的科学论著,与富有新颖意义的文学创作。本期创刊号,为纪念本月十六日之伟大的学生运动,内容除十九幅有关系一二一六之文字外,并于卷首附以当日示威影片多幅,以示游行时的轰烈状况之一般,所以定名为一二一六示威特刊。

北大周刊的的撰搞者,多数是还没有离开学校的学生,他们除拼命的努力充实写作内容外,更诚恳地期待着贤明的读者们的批评与指教。

一九三五,一二,二十八编者于北大。

出处:原载于19351230日《北大周刊》创刊号,无署名。

 

附:编后

 

本期为一二一六特刊,登载的,完全是关系一二一六的文字。照性质来分,有探讨、叙述、兴感三类;按顺序来分,有背景,意义,()(),纪实,影响,杂感、考据,和歌颂八层,书内虽无标划,读者一观目录,便可瞭然。编者原意本想在杂感之后,考据之前,再加一层比较,有两个题目,一个是一二一六五四,另一个题是一二一六一二八,已经有人承应写作了,但是因了时间的短促,未能在付印时交来,这是编者引以为憾的一件事。

卷首照片除六幅系购自校外人者外,其余一部分为周君树人所赠,一部分为田君英魁代摄 ,又本刊印费,得教授先生和多数同学捐助,为数达百元以上,除分赠本书略表谢意外,特意在此一并志感。

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注:照片第九面说明最末行第三字“觉”字为“受”字之误。

出处:原载于19351230日《北大周刊》创刊号,无署名。

 

《北大周刊》简介:

 

《北大周刊》(周刊)于19351230日创刊北平,发行者为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股,属校园刊物,发行期数与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北大周刊》:

https://www.cnbksy.com/literature/literature/f8dcbdc6b3f94c184a4cd2d24a12583a





《光华大学半月刊》发刊辞

光华大学依校务会议之议决,发行半月刊。余忝长斯校,因一言为引。余惟光华肇造,于今八年,大学生毕业而去者五百二十八人矣,继此以往,千人万人以至万万人可待也。然师以是教,弟以是学,一日若干时,一学期若干日,积八学期为四年,学者之毕业,教者之事终矣,是谓大学生某学士矣,夫所谓某学士者,上焉者不过得普通之学识,下焉者併普通学识而茫茫也,呜呼是岂学者之过哉!教者实与有责焉。余为此惧,惧负青年也,惧青年之父兄属望于教之者也。余于是演讲之时,既殷殷以造成高尚人格高深学术勉诸同学,更以大学生四年之中,宜就性之所近,各于授课之馀,立一年以至四年自修工程,并写日记,积日成岁,以标心得。今秋又以各种学会益求孟晋,加入导师,余国学导师之一也,讲本涵泳,其果有益与否,固难预测,然以吾同学努力精进卜之,则效可知已。顾学会讨论之所得,与夫师生研究之所及,必有所以宣扬之者,爰有半月刊之发行,其繁者编之于小丛书,以补不及,科学实验而外,发挥精神者此矣。昔文中子讲学河汾将相出其门墙;安定胡先生创湖学经义治事分齐,今岂异于古耶。况我光华硕彦鸿濡,启迪后进,一堂济济,师(宜)陶熏,雨晦风潇,总是佳趣,花朝夕月,堪作清谈。则是刊也取诸左右逢其原,谓之光华,余兴可也,(暨)之光华之精神亦可也。民国二十一年十月一日。张寿镛。

出处:原载于19321010日《光华大学半月刊》第1期,署名:张寿镛,P1页。 

 

附一:光华大学半月刊简章

 

一、本校为发扬学术起见,发行刊物。

二、刊物之内容,专以介绍中国固有文化及欧美学说,暨批评与发抒各种理论为限。

三、刊物之功用,在发表教师之研究及学生之心得,以收攻错之效。

四、刊物之编辑,由推聘之编辑委员会任之。

五、编辑委员会之人选,由学校决定延聘之。

六、另特聘特约撰述人如(若)干人,负按准期作稿之任。

七、刊物每期之字数,以三万为限,除登载教师之稿如(若)干篇外,其余尽量揭登学生来稿。

八、其外来之稿,与本刊性质相符者,亦酌予登载。

九、刊物之第一期,定于十月十日出版,以后按每半月出版一次。

十、酌登广告,取费从廉。

出处:原载于19321010日《光华大学半月刊》第1期,无署名,P27页。

 

附二:投稿条例

 

一、本刊所收之稿件,以讨论学说发挥心得者为限。

一、来稿字数以一万五千为度,否则以地位关系恐多割爱。

一、来稿望缮写清楚,并加标点以免错误。

一、译稿请注明原作之题目等以便校核。

一、投稿登载与否,盖不答复。

一、稿件请遥交编辑委员会。

出处:原载于19321010日《光华大学半月刊》第1期,无署名,P27页。

 

《光华大学半月刊》简介:


《光华大学半月刊》(半月刊)19321010日创刊上海,由光华大学编辑发行,属于大学校刊。杂志名字前几期由王西神题,第七期为吕思勉题,后改为无题。主要撰稿人有:吕思勉,钱基博,蒋维乔,傅统先,陶行知,唐庆增,朱言钧等,19376月,因战事影响停刊。





2021年7月1日星期四

《大学》创刊词:卷头语

这几年来,各种刊物都如雨后春笋,——无论那种名目都有,各有各的立场和见地。我们在这个时候又来出一种刊物,似乎是无谓的很!我当初也有这么一着的想像。然而仔细研究一下,觉得我们的刊物的内容和办法,大半是与众不同。因此就和几个同学同事同志朋友闲谈我们刊物的计划,大家都很表同情,且愿加以赞助。我们几个人想到经济问题,又畏缩了半年。以后有几个同志主张集资方法,大家都极赞同,于是我们就开始进行。隔了数月,事非财莫举的一个问题也给我们解决了。所以就在这国难的中间组织成立,开始出版一种刊物,定名《大学》。
 
谈到本志的内容,我们注重的是专门研究和普通知识。不论是科学的或文学的,社会的或经济的,政治的或教育的,国内的或国外的,文雅的或粗俗的,我们都一律欢迎,我们颜本志为《大学》,就是因其包罗万象的学府!为要求上述目的之实现,我们对于读者方面,处处顾到他们的利益。中国教育之不普及,是无可讳言。而大学教育之为有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尤无可讳言。我们想普及知识,我们想救助无力升大学的青年,特在本志辟一大学讲坛。大学讲坛的目的,是以笔代口向读者讲授大学基本知识和在学校里上课是一样的。本社认定有几种科目是重要的,就先敦聘几位学识经验均甚优越而脚踏实地的大学教授担任本坛特定科目,每期每科登载约二千字至四千字,用浅显文言或语体文,接续登载六期十二期完毕,——务冀读者获得有系统的知识。读者如有疑问,尽可来函询问,由担任该科目的教授答复。倘此计划收效显著,我们就想把所有大学的课程都设法讲授。这是一椿新的拟议,我们希望各大学教授和读者予以同情的指导和援助。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都要著译一篇论文,方可毕业。教育部虽然规定论文是必要的,而各大学的毕业生论文程度如何,却全埋没无闻。有时毕业生间所作的论文也有很好的,但因限于地位及资力,不能公诸学界,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本社为提倡学术研究,鼓舞毕业生的兴味,别辟一大学论文栏,就每年间所收到的毕业生论文,不论何项科目,由本社编辑委员会选出优作十二篇至二十四篇刊登本志,登完时聘请专家详定名次,酌给奖品或现金,并编入大学研究丛书以示鼓励。
 
关于读者方面,我们深感到办理刊物的和定阅刊物的应有一种联络,应有一种互相勉励,同时读者散布四方,对于当地情形至少都有相当的熟悉。欲使读者彼此明瞭各地的政治社会情形并有所联络,就不可不规定交换知识的办法。关于此点,我们拟定二项办法:其一,本志愿为读者互相通信息的机关,凡是甲地的读者要和乙地的读者联络,或是通信讨论学问,请求介绍,本社都可效劳,务使本志的读者联在一起,在学校里一样的。其二,读者对于当地的情形,不论篇幅,均可据实报告本社,本社收到后当依性质刊登。倘读者遇有困难问题,亦可询问本社,当予以适当的答复。
 
末了,本社希望《大学》刊物能够切实做到上述几项,并能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很诚挚的希望教育界的同仁和读者予以严实的批评和指导。我们办这刊物不是为营业的,也没有何种政治意味的。我们迟至今日才出现,就是因为本社所欲办的事还没有人办,所以几个同道不约而同的赞成在业务之余牺牲一部分光阴共同担任这个工作。成功失败,实非所计。我们的唯一信条是: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出处:原载于193381日《大学》第1卷第1期,无署名。
  
 
附:大学杂志投稿简章
  
一、本杂志注重学术研究及社会实况。
二、本杂志不论何种性质稿件,凡言论精确、思想纯正者,一律欢迎。
三、本杂志各栏均欢迎投稿,不拘文言、白话,须缮写清楚,并加标点,由投稿人署名附记履历。
四、来稿如系译稿,请附原书或详示原书名称、作者姓名、出版年月及地址。
五、来稿如有译名或引文须分别注明原文及出处、参考资料亦应例出。
六、来稿有插图,说明请用黑墨绘成,因红蓝等色不能制版。
七、投稿人需开列详细通信处,如有变更应即通知。
八、本社对来稿有取舍删改之权,如不许删改者请预先声明。
九、来稿以六千字为限,登载与否,不能预覆亦不退还,惟投稿人预先声明并附足还稿邮费,如未采用可以退还。
十、来稿经采用后,由本社酌酬现金,每千字由两元至十元,精作、专著从优议酬,如投稿人预定数目者,可于寄稿时声明。
十一、来稿经采用后,版权即归本社所有,不得再在他处发表,除与本社有特殊约定者除外。
十二、来稿请寄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三零四号大学杂志社编辑部收,重要之稿请挂号邮寄以免遗失。
 
出处:原载于193411日《大学》第1卷第6期,无署名。 
 
《大学》简介:
  
《大学》(月刊)于193381日创刊上海,属于综合类刊物。发行者:世界出版合作社、大东书局、蒋建白,杂志编辑委员有:林众可、丘汉平、张世禄、康选宜、张季信、蒋建白,该刊停刊时间和停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大学》: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自由中国》发刊词

经过八年的战斗与苦难,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蜕化,在战斗的养育中长成;而且终于以空前的胜利来创造了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日子!
 
为迎接这自由中国的空前胜利日,我们出版这一个刊物。我们没有多大的雄心和奢望;我们但愿能站在文化工作者的岗位上,为四万五千万人说一些想说的说话,为正在开始的建国工作尽一份应尽的义务。
 
当这本刊创刊的时候,我们谨以最高崇敬献给领导自由中国的——蒋主席,以及抗战八年来为自由中国流血流汗的千千万万无名烈士们!
 
出处:原载于19459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无署名。
 
 
附一:征稿简约
 
 
本刊园地公开,欢迎读者投稿,凡言之有物的文字均所需要。
 
来稿以白话文为限,请加新式标点,并以有格稿箋缮写清楚。
 
译稿最好能附原文,否则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纲图,并盼随稿附入。
 
来稿一经刊载,当以现金为酬,该稿版权即归本社所有。
 
稿末请注明详细地址,并附邮票,以便作录取与否之通知。
 
出处:原载于19459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无署名,P32页。
 
 
附二:编后记
 
 
动笔写这个编后记的时候,印刷里正送来了本刊的最后一批校样,看到这校样我们都不免有点高兴的。我们的所以高兴并不是满意于自己的成绩——倒正好与满意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毛坯的《自由中国》已经不是我们计划中的那一本——不过我们想这刊物不久便可以和其它的刊物一同在胜利的旗职下作为一种适当的点缀,我们虽然不满意自己却还是无灭于那高兴的。
 
然而不满意中我们也还有一点点满意,这就是我们自觉没有想以投()的姿态来欺骗读者,至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这于本刊我们还是尽过最大的努力的。我们在发刊词中已经说过,我们希望能为读者诸君说一些想说的说话,然而我们更希望这些话将来就由读者诸君自己来说,我们希望能够做到将来的本刊就是属于读者诸君自己的刊物。
 
我们竭诚盼望作者和读者与我们合作!我们愿意继续尽最大的努力使本刊能有比较充实泼刺的内容。
 
本刊胡维明先生的《中美外交史话》是一篇简明扼要的追叙,在这东西两大民主国邦交愈益密切的时候是一般人应有的常识。章榴先生的《伪储币的本质与整理》对这万众关心的问题更提出了极可贵的意见,这意见我们认为是不容予以忽视的。
 
关于敌方集中营的内幕究竟如何,是许多人极想知道的一件事,本期的《集中营备忘录》是本刊向有关方面设法得到的一份详细报告书,殊有史料的价值。
 
雪龙先生一向服务于本市金融界,他的《检讨上海银钱业》对于八年来上海金融界混乱的情形有详细的叙述和分析,这是一般业外人所无法知道的。
 
雷星先生过去是《西风》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此次承译交本刊发的《父与子从军记》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而原文又是由美空军带沪的第一批杂志,更觉得难能可贵。
 
秦保先生的《三十年来上海文化界怪现状》对有一般无耻心的附逆“文人”,我们以后希望能够获得作者和读者的帮助,普遍地多做些揭发的工作。
 
其余的文字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逐篇介绍,愿意等读者们自己来供给本刊改进的意见。
 
我们希望不至于浪费读者的时间与精力。
 
出处:原载于19459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无署名,P32页。
 
 
《自由中国》简介:
 
 
《自由中国》(月刊)于1945920日创刊上海,属于综合类刊物。自由中国编辑委员会编辑,自由中国出版社出版,社长曹治民,编委会地址位于上海蒲石路一二零弄三六号,发行人周浩然,医光印务局印刷,国际书报社总经销,停刊情况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自由中国》:





2021年6月27日星期日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北京大学之设立,既二十年于兹。向者自规程而外,别无何等印刷品流布于人间。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联络感情、交换意见之机关, 且亦藉以报告吾校现状于全国教育界。顾《日刊》篇幅无多,且半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载长篇学说,于是有《月刊》之计画。

以吾校设备之不完全;教员之忙于授课,而且或于授课以外,兼任别种机关之职务,则夫《月刊》取材之难可以想见。然而吾校必发行《月刊》 者,有三要点焉:

一曰,尽吾校同人所能尽之责任。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虽曰吾校实验室、图书馆等,缺略不具;而外界学会、工厂之属,无可取资,求有所新发明,其难固倍蓰于欧美学者。然十六七世纪以前,欧洲学者,其所凭借,有以逾于吾人乎?即吾国周、秦学者,其所凭借,有以逾于吾人乎?苟吾人不以此自馁,利用此简单之设备,短少之时间,以从事于研究,要必有几许之新义,可以贡献于吾国之学者,若世界之学者。使无月刊以发表之,则将并此少许之贡献,而靳而不与,吾人之愧歉 当何如耶?

二曰,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才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于是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阂矣。

三曰,释校外学者之怀疑。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吾国承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常好以见闻所及,持一孔之论。闻吾校有近世文学一科,兼治宋、元以后之小说、曲本,则以为排斥旧文学,而不知周、秦、两汉文学,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其讲座固在也;闻吾校之伦理学用欧、美学说,则以为废弃国粹,而不知哲学门中于周、秦诸子,宋、元道学,固亦为专精之研究也;闻吾校延聘讲师,讲佛学相宗,则以为提倡佛教,而不知此不过印度哲学之一支,藉以资心理学、论理学之印证,而初无与于宗教,并不破思想自由之原则也。论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则深以为怪。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面之意见,则校外读者,当亦能知吾校相容并收之主义,而不至以一道同风之旧见相绳矣。

以上三者,皆吾校所以发行《月刊》之本意也。至《月刊》之内容,是否能副此希望,则在吾校同人之自勉,而静俟读者之批判而已。

中华民国七年,十二月十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出处: 原载于19191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署名:蔡元培。

 

附一:编辑略例

 

一,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其材料之供给,大体由本校职员学生担任。校外宏哲,如有特别佳箸,亦得代为发表。

一,本月刊内容排列之次序,以问题重大者优先。讨论局部事项,而性质较为专门者居次。杂文居未。

一,本月刊取材,以有关学术思想之论文记载为本体,兼录确有文学价值之著作。至无谓之诗歌小说,及应酬文字,如寿序祭文,傅状之类,一概不收。

一,本月刊注重撰述。间登译文,亦以介绍东西洋最新最精之学术思想为主。不以无谓之译稿,填充篇幅。

出处: 原载于19191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无署名。

 

附二:编辑北京大学月刊缘起

 

民国七年九月十三日,北京大学校校长,召集各学长及各研究所主任,提议编辑月刊。议定每年自一月至六月,及十月至十二月,月出一册。暑假之中七八月停刊,九月出临时增刊一册,共十册。每册约十万字。全校职员及学生,均有供给稿件之义务。而分门编辑,则由各研究所主任任之。每门每月,以供给一万一千字左右为至少之限。每册之总编辑,则各研究所主任迭任之,以姓名之笔划之次第,规定如下:

一月朱逖先,二月俞星枢,三月马寅初,四月胡适之,五月秦景阳,六月陈惺农,十月陶孟和,十一月张菊人,十二月黄黼馨。

其临时增刊之总编辑,校长任之。

每月十五日出版。稿件于前一月之一日集成,十五日寄发。(以上录北京大学十月三日日刊。)

十一月二十五日,发布本校月刊集成时期,及收稿处所表:

期数\事项

编辑者

收稿处所

稿件集成期

    付印期

出版期

第一册

朱希祖(朱逖先)

国文研究所

七年十二月一日

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八年一月十五日

第二册

俞同奎(星枢)

化学研究所

八年一月一日

八年一月十五日

二月十五日

第三册

马寅初(寅初)

经济学研究所

二月一日      

二月十五日

三月十五日

第四册

胡适(适之)

英文学研究所

三月一日

三月十五日

四月十五日

第五册

秦汾(景阳)

数学研究所

四月一日

四月十五日

五月十五日

第六册

陈启修(惺农)

政治学研究所

五月一日

五月十五日

六月十五日

第七册

蔡元培(孑民)

校长室

八月一日      

八月十五日

九月十五日

第八册

陶履恭(孟和)

哲学研究所

九月一日

九月十五日

十月十五日

第九册

张大椿(菊人)

物理学研究所

十月一日      

十月十五日

十一月十五日

第十册

黄石日(黄黼馨)

法律学研究所

十一月一日

十一月十五日

十二月十五日

本表录十一月二十五日日刊,惟人名及出版期,略为改正。


十二月三日,校长根据上次议决案中二事,通告月刊投稿者如下。

一,写稿均横行,自左而右,读符号。如中国科学社所发行之科学。

二,稿之内容,属某学门者,请先送本学门研究所主任处。由主任汇集,以送于编辑者。庶主任得知本学门每月分担之字数尚差若干,亟图征集。(以上录十二月三日北京大学月刊)。

出处: 原载于19191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无署名。

 

《北京大学月刊》简介:

 

《北京大学月刊》于19191月创刊,力倡学术。其期刊每年计画发行十期,总共发刊多少,编者无甚资料可查。在此,暂时先搁浅,待日后有所新资料,再来完善。

全国报刊索引——《北京大学月刊》:

https://www.cnbksy.com/literature/literature/c19f7314932549fb08d5f1b15b4fdc40









《广场》发刊词

伟大的整风运动以其不可估量的壮阔的波澜,激动了全中国全世界,在此就学。 “五‧一九”以来已经过了这个伟大运动的第一个浪头!第二个、第三个……难以预计的高潮必然会相继而来!

这个运动已远远超出了党内整风运动的范围,而且有了伟大的社会思想意识大变革的巨大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重新调整,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正面和反面的东西要重新进行肯定和否定,对于现代的一些论点与观点要重新进行估计、评价和探索……总之,这里——整风运动为主流的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改造运动,或思想意识的大革命,对一切都要进行勇敢地再认识。

大放大鸣成为这次运动的精神实质。毫无顾虑地发言为真理而作好争论,以及为证明一些新生的主张观点天才的创造都将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

中国将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春秋诸子百家争鸣,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以少年事业为风骨的、建设文学的再生,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盛(唐)般的诗的创造,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马列主义的不朽理论会得到更进一步更全面正确的运用、阐明与发挥!党会因此而更强大更有生命力!人也会因此而返老还童,而具有十分鲜明可爱的社会主义的个性!

一切都进了一步,都重新沐浴,清除掉一切垃圾,栽种下茂密的花木!

一切都只有一个结论:好得很!

北京大学是五四的故乡,北大儿女是五四的后裔,我们的血管里(流)着五四的血液,在社会主义的五四时代,我们要学会五四先辈们的大胆提问、大胆创造的精神,去争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文化!

 我们的刊物——“广场便为此而诞生,广场的含义在于:北大民主广场是五四举火的地方,五四的先辈们曾在民主广场上集会点火与誓师高歌!

我们的广场是真正的广,是一切不脱离社会主义的言论的讲坛。只要为了真善美,不论什么基调的歌都可以到广场上来对年青人放开嗓子唱!我们的广场为争鸣而开,我们的广场是百花齐放的地方!我们的广场矛头指向阳光下的黑暗!我们的广场又是火葬场!

先辈们的广场已经荒芜了,我们艰难地把它打扫干净,我们愿爱讲话爱唱歌的人们一起来打扫它。整理它,使它开出一万朵美丽的花!

来吧!朋友们!到广场上来!这里有自由而新鲜的空气,它可以震动你的声带,唱出你愿意唱的个性的歌!

我们的广场期待着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文艺复兴的到来!

19575月)

出处:原载于19576月《广场》第一期,署名:佚名,作者:张元勋。

 

附:写在前面的话

 

问:这个集子能否代表广场的倾向性?

答:能够,但需要说明。我们是本着拥护社会主义和大鸣大放的方针,来办刊物的。拥护社会主义,就不仅要看到现实中基本的光明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非基本的阴暗的一面。大鸣大放,就要让各种各样的看法鸣出来,放出来。事物的发展有赖于矛盾的克服,而后者又以矛盾的揭露为前提。有鉴于过去阶段现实矛盾的揭露不够,非正统意见的鸣放不够,我们的广场将着重发表揭露的和非正统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也仅只在这个意义上,这本集子,表现了广场的倾向性。有人认为我们选用了这些稿子,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同意这里边全部观点,这是很大的误解。

问:你们选编这个集子的目的何在?

答:这里收集的是我校正(整)风第一次高潮中出现的部分大字报。我们认为,这些东西确实反映了某些现实矛盾,提出了问题,并且在表达形式上是尖锐有力的,有发人猛省的好处。作为运动忠实的记录,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资料,这个集子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当然这里也掺杂着一种言过其实的情绪,一些脱离社会主义的观点。但是,在同学们提高了认识的今天,其副作用,即使有,也不会很大。我们愿意和同学们共同批判文章中的缺点、错误。

问:为什么改名为民主墙选集

答:原名广场第一期——“民主墙专辑,因为两个理由改现名。第一,在运动第一个高潮中出现的文章,本来就有偏激的倾向,再加上廿多天前选稿者的偏激情绪,这就使得本集的内容更加偏激了。我们认为,由于这个缘故,本集和今后的广场在风貌上将有相当不同,所以不把它作为广场的创刊号。第二,有些误解或歧视广场的人是不欢迎广场办下去的,为了减少他们反对的理由,故改名。

问:广场今后准备怎样办?

答:一定要办下去,一定要办得好。我们将贯彻,拥护社会主义和大鸣大放的方针,欢迎读者和校领导监督、批评。我们将克服以往的偏激情绪,使刊物更严谨,更踏实些;并适当加强文艺性;我们将争取老师们写稿;争取介绍民主国家的翻译稿,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从创刊号起,争取铅印,实在不行,继续搞油印;我们愿意和红楼”“浪淘沙等进行友谊竞赛;我们要努力工作,以期不负同学们的厚望。

出处:原载于19576月《北大民主墙选辑》第一辑,署名:编委会。

 

《广场》简介:

 

《广场》于19576月创办北京大学,是学生刊物。1957年夏,北大学生响应毛泽东号召帮党整风,于519日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很快大字报就如雨后春笋般贴满校园,整个北大都沸腾了,5.19民主运动就此拉开大幕。几天后谭天荣发起组建学生社团,成立百花学社。在529日的学社成立大会上王国乡提议创办学生刊物,获得大家的赞同,决定取名《广场》,并组成了以王国乡、张元勋、沈泽宜和陈奉孝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编委会,着手编辑,第一期着重收集校园内的大字报。广场即民主广场,是五四运动中沙滩老北大学生集合出发的地方,它和红楼是北大的两个民主圣地。由于红楼一名已被另一刊物使用,于是取名《广场》,表示继承北大民主传统之意。65日,《广场》编好,送到北京第一印刷厂印刷。眼看这份真正属于北大学生自己的刊物就要跟大家见面了,却不料风云突变,毛泽东将整风变成反右,印刷厂工人也说话了。他们指责《广场》为反动刊物,拒绝印刷,并且扣留纸张和稿件,甚至还要扣人,致使《广场》胎死腹中。为了不辜负读者的期盼,兑现对读者的承诺,《广场》同仁决定改铅印为油印,利用手中还保留的底稿,重新编辑出版。他们和热心的同学们一起紧急筹办器材,不分昼夜地赶刻赶印赶装订,终于如期油印出了500份,但改名为《北大民主墙选辑》;相对准备铅印的《广场》,《北大民主墙选辑》中少了不少的文章,包括《广场创刊词》。改名原因在“写在前面的话中有说明。《选辑》也未能逃脱噩运,一发售就遭到有组织的哄抢,绝大部分被抢走并付之一炬;能逃过这一劫,并且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稀少。一份学生刊物——《广场》,使得当权者如临大敌,《人民日报》批《广场》为反动小集团;自然,《广场》是不可能有复兴的机会的。于是,1957622日,难产的《北大民主墙选辑》(广场),一经问世,《广场》编委会则宣布解散。

在当时开始的反右运动中,《广场》被带上反动小集团的帽子;编委会成员无一不受到严厉惩罚、残酷迫害:张元勋(主编)、陈奉孝(编委)、刘奇弟(编委)等被捕入狱,沈泽宜(副主编)、王国乡(副主编)、崔德甫(副主编)、张景中(编委)、龙英华(编委)、叶于胜(编委)、李燕生(编委)、张志华(编委)等均被送交劳动教养,长达二十余年。 刘奇弟在劳改农场被折磨至疯,冻饿而死(在劳改农场被折磨致死的还有西语系助教任大熊);另外两位《广场》的积极支持者林昭(中文系学生)、张锡琨(化学系学生,他曾参与《广场》油印工作)先后在监狱和劳教农场被枪毙;被枪毙的北大右派学生还有黄宗羲(哲学系学生)、顾文选(西语系学生);还有一位在万人批判会上被点名为《广场》幕后支持者的贺永增(西语系学生),也在狱中因不堪折磨而自杀。 《广场》力图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社会主义民主运动,以失败告终,并付出了如此沉重的血的代价。

说明:

由于易名《北大民主墙选辑》出世的《广场》并没有刊载发刊词,此处选录19989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原上䓍: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中的《广场发刊词》,广场发刊词为《广场》铅印版中的《广场发刊词》,无奈夭折了;《北大民主墙选辑》的《写在前面的话》则选录于北京之春”20141月号《林昭研究专刊》。《广场》的简介,部分摘录于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北大》P112-113页。

《原上䓍: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_99.html?m=1

《林昭研究专刊》: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550/2014121210209.htm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