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自由中国》发刊词

经过八年的战斗与苦难,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蜕化,在战斗的养育中长成;而且终于以空前的胜利来创造了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日子!
 
为迎接这自由中国的空前胜利日,我们出版这一个刊物。我们没有多大的雄心和奢望;我们但愿能站在文化工作者的岗位上,为四万五千万人说一些想说的说话,为正在开始的建国工作尽一份应尽的义务。
 
当这本刊创刊的时候,我们谨以最高崇敬献给领导自由中国的——蒋主席,以及抗战八年来为自由中国流血流汗的千千万万无名烈士们!
 
出处:原载于19459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无署名。
 
 
附一:征稿简约
 
 
本刊园地公开,欢迎读者投稿,凡言之有物的文字均所需要。
 
来稿以白话文为限,请加新式标点,并以有格稿箋缮写清楚。
 
译稿最好能附原文,否则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纲图,并盼随稿附入。
 
来稿一经刊载,当以现金为酬,该稿版权即归本社所有。
 
稿末请注明详细地址,并附邮票,以便作录取与否之通知。
 
出处:原载于19459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无署名,P32页。
 
 
附二:编后记
 
 
动笔写这个编后记的时候,印刷里正送来了本刊的最后一批校样,看到这校样我们都不免有点高兴的。我们的所以高兴并不是满意于自己的成绩——倒正好与满意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毛坯的《自由中国》已经不是我们计划中的那一本——不过我们想这刊物不久便可以和其它的刊物一同在胜利的旗职下作为一种适当的点缀,我们虽然不满意自己却还是无灭于那高兴的。
 
然而不满意中我们也还有一点点满意,这就是我们自觉没有想以投()的姿态来欺骗读者,至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这于本刊我们还是尽过最大的努力的。我们在发刊词中已经说过,我们希望能为读者诸君说一些想说的说话,然而我们更希望这些话将来就由读者诸君自己来说,我们希望能够做到将来的本刊就是属于读者诸君自己的刊物。
 
我们竭诚盼望作者和读者与我们合作!我们愿意继续尽最大的努力使本刊能有比较充实泼刺的内容。
 
本刊胡维明先生的《中美外交史话》是一篇简明扼要的追叙,在这东西两大民主国邦交愈益密切的时候是一般人应有的常识。章榴先生的《伪储币的本质与整理》对这万众关心的问题更提出了极可贵的意见,这意见我们认为是不容予以忽视的。
 
关于敌方集中营的内幕究竟如何,是许多人极想知道的一件事,本期的《集中营备忘录》是本刊向有关方面设法得到的一份详细报告书,殊有史料的价值。
 
雪龙先生一向服务于本市金融界,他的《检讨上海银钱业》对于八年来上海金融界混乱的情形有详细的叙述和分析,这是一般业外人所无法知道的。
 
雷星先生过去是《西风》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此次承译交本刊发的《父与子从军记》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而原文又是由美空军带沪的第一批杂志,更觉得难能可贵。
 
秦保先生的《三十年来上海文化界怪现状》对有一般无耻心的附逆“文人”,我们以后希望能够获得作者和读者的帮助,普遍地多做些揭发的工作。
 
其余的文字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逐篇介绍,愿意等读者们自己来供给本刊改进的意见。
 
我们希望不至于浪费读者的时间与精力。
 
出处:原载于19459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无署名,P32页。
 
 
《自由中国》简介:
 
 
《自由中国》(月刊)于1945920日创刊上海,属于综合类刊物。自由中国编辑委员会编辑,自由中国出版社出版,社长曹治民,编委会地址位于上海蒲石路一二零弄三六号,发行人周浩然,医光印务局印刷,国际书报社总经销,停刊情况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自由中国》:





2021年6月27日星期日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北京大学之设立,既二十年于兹。向者自规程而外,别无何等印刷品流布于人间。自去年有《日刊》,而全校同人始有联络感情、交换意见之机关, 且亦藉以报告吾校现状于全国教育界。顾《日刊》篇幅无多,且半为本校通告所占,不能载长篇学说,于是有《月刊》之计画。

以吾校设备之不完全;教员之忙于授课,而且或于授课以外,兼任别种机关之职务,则夫《月刊》取材之难可以想见。然而吾校必发行《月刊》 者,有三要点焉:

一曰,尽吾校同人所能尽之责任。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虽曰吾校实验室、图书馆等,缺略不具;而外界学会、工厂之属,无可取资,求有所新发明,其难固倍蓰于欧美学者。然十六七世纪以前,欧洲学者,其所凭借,有以逾于吾人乎?即吾国周、秦学者,其所凭借,有以逾于吾人乎?苟吾人不以此自馁,利用此简单之设备,短少之时间,以从事于研究,要必有几许之新义,可以贡献于吾国之学者,若世界之学者。使无月刊以发表之,则将并此少许之贡献,而靳而不与,吾人之愧歉 当何如耶?

二曰,破学生专己守残之陋见。吾国学子,承举子、文人之旧习,虽有少数高才生知以科学为单纯之目的,而大多数或以学校为科举,但能教室听讲,年考及格,有取得毕业证书之资格,则他无所求;或以学校为书院,媛媛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于是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系。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阂矣。

三曰,释校外学者之怀疑。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吾国承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常好以见闻所及,持一孔之论。闻吾校有近世文学一科,兼治宋、元以后之小说、曲本,则以为排斥旧文学,而不知周、秦、两汉文学,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其讲座固在也;闻吾校之伦理学用欧、美学说,则以为废弃国粹,而不知哲学门中于周、秦诸子,宋、元道学,固亦为专精之研究也;闻吾校延聘讲师,讲佛学相宗,则以为提倡佛教,而不知此不过印度哲学之一支,藉以资心理学、论理学之印证,而初无与于宗教,并不破思想自由之原则也。论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则深以为怪。今有《月刊》以宣布各方面之意见,则校外读者,当亦能知吾校相容并收之主义,而不至以一道同风之旧见相绳矣。

以上三者,皆吾校所以发行《月刊》之本意也。至《月刊》之内容,是否能副此希望,则在吾校同人之自勉,而静俟读者之批判而已。

中华民国七年,十二月十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出处: 原载于19191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署名:蔡元培。

 

附一:编辑略例

 

一,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其材料之供给,大体由本校职员学生担任。校外宏哲,如有特别佳箸,亦得代为发表。

一,本月刊内容排列之次序,以问题重大者优先。讨论局部事项,而性质较为专门者居次。杂文居未。

一,本月刊取材,以有关学术思想之论文记载为本体,兼录确有文学价值之著作。至无谓之诗歌小说,及应酬文字,如寿序祭文,傅状之类,一概不收。

一,本月刊注重撰述。间登译文,亦以介绍东西洋最新最精之学术思想为主。不以无谓之译稿,填充篇幅。

出处: 原载于19191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无署名。

 

附二:编辑北京大学月刊缘起

 

民国七年九月十三日,北京大学校校长,召集各学长及各研究所主任,提议编辑月刊。议定每年自一月至六月,及十月至十二月,月出一册。暑假之中七八月停刊,九月出临时增刊一册,共十册。每册约十万字。全校职员及学生,均有供给稿件之义务。而分门编辑,则由各研究所主任任之。每门每月,以供给一万一千字左右为至少之限。每册之总编辑,则各研究所主任迭任之,以姓名之笔划之次第,规定如下:

一月朱逖先,二月俞星枢,三月马寅初,四月胡适之,五月秦景阳,六月陈惺农,十月陶孟和,十一月张菊人,十二月黄黼馨。

其临时增刊之总编辑,校长任之。

每月十五日出版。稿件于前一月之一日集成,十五日寄发。(以上录北京大学十月三日日刊。)

十一月二十五日,发布本校月刊集成时期,及收稿处所表:

期数\事项

编辑者

收稿处所

稿件集成期

    付印期

出版期

第一册

朱希祖(朱逖先)

国文研究所

七年十二月一日

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八年一月十五日

第二册

俞同奎(星枢)

化学研究所

八年一月一日

八年一月十五日

二月十五日

第三册

马寅初(寅初)

经济学研究所

二月一日      

二月十五日

三月十五日

第四册

胡适(适之)

英文学研究所

三月一日

三月十五日

四月十五日

第五册

秦汾(景阳)

数学研究所

四月一日

四月十五日

五月十五日

第六册

陈启修(惺农)

政治学研究所

五月一日

五月十五日

六月十五日

第七册

蔡元培(孑民)

校长室

八月一日      

八月十五日

九月十五日

第八册

陶履恭(孟和)

哲学研究所

九月一日

九月十五日

十月十五日

第九册

张大椿(菊人)

物理学研究所

十月一日      

十月十五日

十一月十五日

第十册

黄石日(黄黼馨)

法律学研究所

十一月一日

十一月十五日

十二月十五日

本表录十一月二十五日日刊,惟人名及出版期,略为改正。


十二月三日,校长根据上次议决案中二事,通告月刊投稿者如下。

一,写稿均横行,自左而右,读符号。如中国科学社所发行之科学。

二,稿之内容,属某学门者,请先送本学门研究所主任处。由主任汇集,以送于编辑者。庶主任得知本学门每月分担之字数尚差若干,亟图征集。(以上录十二月三日北京大学月刊)。

出处: 原载于19191月《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号,无署名。

 

《北京大学月刊》简介:

 

《北京大学月刊》于19191月创刊,力倡学术。其期刊每年计画发行十期,总共发刊多少,编者无甚资料可查。在此,暂时先搁浅,待日后有所新资料,再来完善。

全国报刊索引——《北京大学月刊》:

https://www.cnbksy.com/literature/literature/c19f7314932549fb08d5f1b15b4fdc40









《广场》发刊词

伟大的整风运动以其不可估量的壮阔的波澜,激动了全中国全世界,在此就学。 “五‧一九”以来已经过了这个伟大运动的第一个浪头!第二个、第三个……难以预计的高潮必然会相继而来!

这个运动已远远超出了党内整风运动的范围,而且有了伟大的社会思想意识大变革的巨大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重新调整,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正面和反面的东西要重新进行肯定和否定,对于现代的一些论点与观点要重新进行估计、评价和探索……总之,这里——整风运动为主流的大变革是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改造运动,或思想意识的大革命,对一切都要进行勇敢地再认识。

大放大鸣成为这次运动的精神实质。毫无顾虑地发言为真理而作好争论,以及为证明一些新生的主张观点天才的创造都将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

中国将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春秋诸子百家争鸣,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以少年事业为风骨的、建设文学的再生,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盛(唐)般的诗的创造,会到来社会主义时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马列主义的不朽理论会得到更进一步更全面正确的运用、阐明与发挥!党会因此而更强大更有生命力!人也会因此而返老还童,而具有十分鲜明可爱的社会主义的个性!

一切都进了一步,都重新沐浴,清除掉一切垃圾,栽种下茂密的花木!

一切都只有一个结论:好得很!

北京大学是五四的故乡,北大儿女是五四的后裔,我们的血管里(流)着五四的血液,在社会主义的五四时代,我们要学会五四先辈们的大胆提问、大胆创造的精神,去争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文化!

 我们的刊物——“广场便为此而诞生,广场的含义在于:北大民主广场是五四举火的地方,五四的先辈们曾在民主广场上集会点火与誓师高歌!

我们的广场是真正的广,是一切不脱离社会主义的言论的讲坛。只要为了真善美,不论什么基调的歌都可以到广场上来对年青人放开嗓子唱!我们的广场为争鸣而开,我们的广场是百花齐放的地方!我们的广场矛头指向阳光下的黑暗!我们的广场又是火葬场!

先辈们的广场已经荒芜了,我们艰难地把它打扫干净,我们愿爱讲话爱唱歌的人们一起来打扫它。整理它,使它开出一万朵美丽的花!

来吧!朋友们!到广场上来!这里有自由而新鲜的空气,它可以震动你的声带,唱出你愿意唱的个性的歌!

我们的广场期待着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文艺复兴的到来!

19575月)

出处:原载于19576月《广场》第一期,署名:佚名,作者:张元勋。

 

附:写在前面的话

 

问:这个集子能否代表广场的倾向性?

答:能够,但需要说明。我们是本着拥护社会主义和大鸣大放的方针,来办刊物的。拥护社会主义,就不仅要看到现实中基本的光明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非基本的阴暗的一面。大鸣大放,就要让各种各样的看法鸣出来,放出来。事物的发展有赖于矛盾的克服,而后者又以矛盾的揭露为前提。有鉴于过去阶段现实矛盾的揭露不够,非正统意见的鸣放不够,我们的广场将着重发表揭露的和非正统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也仅只在这个意义上,这本集子,表现了广场的倾向性。有人认为我们选用了这些稿子,就意味着我们完全同意这里边全部观点,这是很大的误解。

问:你们选编这个集子的目的何在?

答:这里收集的是我校正(整)风第一次高潮中出现的部分大字报。我们认为,这些东西确实反映了某些现实矛盾,提出了问题,并且在表达形式上是尖锐有力的,有发人猛省的好处。作为运动忠实的记录,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资料,这个集子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当然这里也掺杂着一种言过其实的情绪,一些脱离社会主义的观点。但是,在同学们提高了认识的今天,其副作用,即使有,也不会很大。我们愿意和同学们共同批判文章中的缺点、错误。

问:为什么改名为民主墙选集

答:原名广场第一期——“民主墙专辑,因为两个理由改现名。第一,在运动第一个高潮中出现的文章,本来就有偏激的倾向,再加上廿多天前选稿者的偏激情绪,这就使得本集的内容更加偏激了。我们认为,由于这个缘故,本集和今后的广场在风貌上将有相当不同,所以不把它作为广场的创刊号。第二,有些误解或歧视广场的人是不欢迎广场办下去的,为了减少他们反对的理由,故改名。

问:广场今后准备怎样办?

答:一定要办下去,一定要办得好。我们将贯彻,拥护社会主义和大鸣大放的方针,欢迎读者和校领导监督、批评。我们将克服以往的偏激情绪,使刊物更严谨,更踏实些;并适当加强文艺性;我们将争取老师们写稿;争取介绍民主国家的翻译稿,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从创刊号起,争取铅印,实在不行,继续搞油印;我们愿意和红楼”“浪淘沙等进行友谊竞赛;我们要努力工作,以期不负同学们的厚望。

出处:原载于19576月《北大民主墙选辑》第一辑,署名:编委会。

 

《广场》简介:

 

《广场》于19576月创办北京大学,是学生刊物。1957年夏,北大学生响应毛泽东号召帮党整风,于519日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很快大字报就如雨后春笋般贴满校园,整个北大都沸腾了,5.19民主运动就此拉开大幕。几天后谭天荣发起组建学生社团,成立百花学社。在529日的学社成立大会上王国乡提议创办学生刊物,获得大家的赞同,决定取名《广场》,并组成了以王国乡、张元勋、沈泽宜和陈奉孝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编委会,着手编辑,第一期着重收集校园内的大字报。广场即民主广场,是五四运动中沙滩老北大学生集合出发的地方,它和红楼是北大的两个民主圣地。由于红楼一名已被另一刊物使用,于是取名《广场》,表示继承北大民主传统之意。65日,《广场》编好,送到北京第一印刷厂印刷。眼看这份真正属于北大学生自己的刊物就要跟大家见面了,却不料风云突变,毛泽东将整风变成反右,印刷厂工人也说话了。他们指责《广场》为反动刊物,拒绝印刷,并且扣留纸张和稿件,甚至还要扣人,致使《广场》胎死腹中。为了不辜负读者的期盼,兑现对读者的承诺,《广场》同仁决定改铅印为油印,利用手中还保留的底稿,重新编辑出版。他们和热心的同学们一起紧急筹办器材,不分昼夜地赶刻赶印赶装订,终于如期油印出了500份,但改名为《北大民主墙选辑》;相对准备铅印的《广场》,《北大民主墙选辑》中少了不少的文章,包括《广场创刊词》。改名原因在“写在前面的话中有说明。《选辑》也未能逃脱噩运,一发售就遭到有组织的哄抢,绝大部分被抢走并付之一炬;能逃过这一劫,并且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稀少。一份学生刊物——《广场》,使得当权者如临大敌,《人民日报》批《广场》为反动小集团;自然,《广场》是不可能有复兴的机会的。于是,1957622日,难产的《北大民主墙选辑》(广场),一经问世,《广场》编委会则宣布解散。

在当时开始的反右运动中,《广场》被带上反动小集团的帽子;编委会成员无一不受到严厉惩罚、残酷迫害:张元勋(主编)、陈奉孝(编委)、刘奇弟(编委)等被捕入狱,沈泽宜(副主编)、王国乡(副主编)、崔德甫(副主编)、张景中(编委)、龙英华(编委)、叶于胜(编委)、李燕生(编委)、张志华(编委)等均被送交劳动教养,长达二十余年。 刘奇弟在劳改农场被折磨至疯,冻饿而死(在劳改农场被折磨致死的还有西语系助教任大熊);另外两位《广场》的积极支持者林昭(中文系学生)、张锡琨(化学系学生,他曾参与《广场》油印工作)先后在监狱和劳教农场被枪毙;被枪毙的北大右派学生还有黄宗羲(哲学系学生)、顾文选(西语系学生);还有一位在万人批判会上被点名为《广场》幕后支持者的贺永增(西语系学生),也在狱中因不堪折磨而自杀。 《广场》力图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社会主义民主运动,以失败告终,并付出了如此沉重的血的代价。

说明:

由于易名《北大民主墙选辑》出世的《广场》并没有刊载发刊词,此处选录19989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原上䓍: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中的《广场发刊词》,广场发刊词为《广场》铅印版中的《广场发刊词》,无奈夭折了;《北大民主墙选辑》的《写在前面的话》则选录于北京之春”20141月号《林昭研究专刊》。《广场》的简介,部分摘录于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北大》P112-113页。

《原上䓍: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_99.html?m=1

《林昭研究专刊》: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550/2014121210209.htm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