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星期四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我是一個幽默家,可是法律卻命令我用嚴肅的筆調。我是一個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卻指定我用謙遜的風格。沒有色彩就是這種自由唯一許可的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妖下都閃妖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妖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妖著什麼翅膀,卻只准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歡樂,光明,但你們卻要使陰暗成為精神唯一合法的表現形式,精神只准披著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卻沒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 四人幫 ” 的文化專制主義就是只准精神具有一種存在形式,即虛偽的形式;只准文壇上開一種花朵,即黑色的花朵。而今天,在血淚中升起黎明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五彩繽紛的花朵,需要的是真正屬於大自然的花朵,需要的是開放在人們內心深處的花朵。
過去,老一代作家們曾以血和筆寫下了不少優秀作品。在我國 “ 五四 ” 以來的文學史上立下了功勳。但是,在今天,作為一代人來講,他們落伍了,而反映新時代精神的艱巨任務,已經落在我們這代人的肩上。
“ 四五 ” 運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一時代必將確立每個人生存的意義,並進一步加深人們對自由精神的理解,我們文明古國的現代更新,也必將在重新確立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我們的文學藝術 ,則必須反映出這一深刻的本質來。
今天,當人們重新抬起眼睛的時候,不再僅僅用一種縱的眼光停留在幾千文化遺產上,而開始用一種橫的眼光來環視周圍的地平線了。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真正地瞭解自己價值,從而避免可笑的妄自尊大或可悲的自暴自棄。
我們的今天,植根於過去古老的沃土裡,植根於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信念中。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尚且遙遠,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講,今天,只有今天!

出處:原載於1978年12月23日《今天》創刊號,署名:《今天》編輯部,作者:北島。


《今天》簡介;


《今天》(英文:The Moment)於1978年12月13日創刊北京,是文學類刊物,創始人芒克、北島、黃銳。刊物為蠟板油印,1980年7月,《今天》第9期出版;9月,《今天》被迫停刊。1989年,該雜誌在挪威重新發行,自2003年始,北島繼續在香港主持該文學刊物。
資料來源1:https://blog.goo.ne.jp/1971913/e/67d7e63d90ad179cb91d7e214679ff65
資料來源2:https://pekinger-fruehling.univie.ac.at/index.php?id=189271&L=27




《民主人》代發刊辭

堅持理想,再接再厲!——賀《民主人》創刊
(作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張旭成)

民主政治的推動必須具備多種條件;新聞自由就是其中最重要之一。為什麼新聞自由和民主政治會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呢?因為經過大眾傳播而表現出來的新聞自由可以發揮左(下)列三種功能而促進民主政治:
一、反映民意。為了使讀者能瞭解重大問題或政策的全貌,夠水準的刊物應該詳實和全面地報導一件事實,不能只登官方、某些團體或個人的“一面之詞”,也不可歪曲或掩蓋真相。既要報喜,也要報憂,做到真正是“讀者的耳目”。
二、為民喉舌。大眾傳播應該盡到“為民喉舌”的責任,努力去發現和忠實地報導人民的心聲。許多開發中國家的通病是政府過分控制了社會上大眾傳播工具及其他資訊系統;結果是輿情不能上達,執政者並不真正瞭解民生疾苦,政策常常是隔靴搔癢,未能對症下藥,新聞自由使大眾傳播報導事實,反映民意,促進人民與政府的溝通,是走向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政府的諍友。傳統上新聞自由的基本定義就是指大眾傳播有表達與執政當局不同意見的自由。這種自由體現在表達和政府觀點或結論不相同的報導,以及對政府的批評與監督。要做名副其實的“諍友”,不能只是一味歌功頌德,一味“護航”或“代打”;而是要忠誠地、大無畏地揭露與批評政府的政策過失或施政錯誤,揭發官員和民意代表的貪污和其他不法或不當行為。另一方面也應該向執政當局提出善意的批評和各種改進意見。總之,新聞自由產生各種體衡的作用,促進民主政治的實施。
《民主人》的同仁們一向()往開放社會和民主政治,幾年來為促進這些目標而努力和奮鬥。我深深欽佩他們不為目前的挫折而氣餒,我更欽佩他們為了堅持理想,再接再厲,繼續奮鬥的毅力、勇氣和決心。
今日臺灣的安定和建設以及未來大陸的光復,首先必須一千八百萬同胞有共識,能精誠團結。限制言論及新聞自由,查禁停刊雜誌,搞“一言堂”,將妨害溝通,也無補於共識的培養。如果政府真正要促成團結,就該有開闊的胸襟,方開言路,以民意為施政的依據。

培養民主人,造就政治家——凜冽寒風中的祝福
(作者:台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

臺灣是最愛談“民主政治”,實際上卻不很理解“民主政治”真諦的地方。平常,高級官吏、民意代表固然開口“民主”,閉口“憲政”,就連農樵庶民、販夫走卒也愛把“民主政治”掛在嘴上。可是,若進一步再問什麼是“民主政治”時,恐怕信口開河,胡說一陣,甚或支吾其詞、乾脆說不知道的;怕也不在少數。至於能很清楚而有條理的說出“民主政治”就是“公意政治”、“法治政治”、“責任政治”與“政黨政治”的,恐怕是鳳毛麟角;不易碰下了。
研究憲法和人權問題時,我常有逃避作中外比較研究的潛意識。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西德憲法法院、甚至日本下級法院判例之對照下:閱讀我們大法官會議對憲法所作之解釋、最高法院所作之判例;本就常有難以言喻的錯綜複雜之感覺。而有些“法學家”創造法理,說《中華民國憲法》是“普通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特別憲法”,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理,後者自然優於前者。乍聽這種聞所未聞之理論,悚然而驚;使我祇覺學海浩瀚、無垠無涯;想想這種“憲法哲學”之高處不勝寒,油然產生自慚底自卑。於是《動員戡亂臨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四十八條,違反“罪刑法定主義”原理,限定競選活動之種類;似乎也就較能從另一種“()元底次元”,做另一種認識。至於官人先生們所諄諄告誡的“戒嚴只施行千分之四,完全不影響基本人權與自由”、“競選鄉鎮長者,大多是無水準、無出路的,停辦算了”、“提倡開放黨禁就是搞分離主義,應依法防止或取締”等,也只有莫可奈何地學“耳順”了。
讀“立法院公報”很有助於理解我們的代言人,在國會裡做些什麼?明白國家在()定什麼法案,審議什麼重要政策?可以大開茅塞、曠遠視界;祇是有時偶爾會有一絲淒涼,心想:我們有些中央民意代表,是否讀過“法學諸論”、“憲法學”或“政治學”的入門書?有時則會有一股憤怒,自忖:怎麼有些平日私底下,講說“民主政治”條條是道,擺出一付“為民主政治獻身在所不惜”樣子的人,踐踏民主、蹂躙人權而不屑一顧的“雙面人”?也許是龍山寺競選活動之演講台,和立法院發言台,所面對的“風水方向”不同吧?
辦《政治家》雜誌,介紹政治家生平軼事,就其立功、立德、立言來做公正客觀的褒貶;使之在春秋筆下知所進退、有為有守,固然對“民主政治”之提升,有很大的貢獻,但是若轉而介紹更多真正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制度,普遍而深入、堅韌而能耐地栽培“民主人”;使之成為培養真正瞻矚高遠的“政治家”的苗圃,以及“移植”西方先進之民主政治的溫室,對“民主政治”之紮根,也許會有更深遠的意義。我們期待“政治家”早日遠遊歸來,和“民主人”相扶持,為未來推展臺灣的民主政治,努力奮鬥。
不論在朝在野,不懂“民主政治”的“政治家”,會戕害真正的“民主政治”,而真正的“民主人”才是發展“民主政治”的永恆的基礎,不論在他在朝在野。在《民主人》雜誌創刊之際,祝福它能為栽培朝野的“民主人”,而踏出嚴肅、虔誠而順利、成功的第一步。

盼《民主人》比《政治家》能有更大的成就
(作者:政大法律系教授——黃越欽)

近年來,政論雜誌在社會上發揮了相當的功能,尤其《政治家》雜誌,更在過去一年多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惜卻在去年十一月初,突然遭到停刊,我們除了肯定它過去的成就,也對它的未來,寄予萬分的關切。
基本上,我們國家在“言論自由”上已有相當的進步,這當然是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政治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更是不容否認。它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以政治人物為封面的政論雜誌,不論在設計上和理論上,皆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非常能代表一種“進步”、“公正”、“客觀”的立場。現在,創刊的《民主人》雜誌,即將踏上《政治家》未竟的路程,在原來班底的共同努力下繼續前進,相信其水準、立場、尺度,仍能延續前《政治家》的風格。
我對政論雜誌有幾個期望:
一、立場應該超然、客觀。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一定要有多元的意見,才能使社會從各個角度得到客觀的共識。超然客觀的立場,可以避免使雜誌流為個人或團體的一種宣傳工具;除了對大眾政治意見的形成能產生健康的影響,對國民黨意見的形成也有提昇作用。
二、在各種思想理論的闡明或討論上,都能重視徴信。我們不希望少數人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目的,而在報導上失之偏頗或流於過分的主觀。所以,政府雜誌在事件報導或思想討論上,都應重視理論和事實的依據。
三、在探討社會或政治問題時,必須準確報導。因為一個社會有黑暗的一面,也必有其光明的一面,政論雜誌除了應對社會或政治問題痛下針貶,也應準確的把特定的時間和階段提出來。這樣才能對社會發生有利的影響。
四、政論雜誌有其一定的社會功能,所在大目標和大方向上,必須對國家利益、社會公正、法律尊嚴有正面的貢獻,同時也應對人權保護、社會安定提出一套大家可以遵循的法則。雖然政论雜誌本身不是教育性的雜誌,但卻能透過這項宗旨而達到其教育功能。
我希望未來的《民主人》,比過去的《政治家》,能有更大的成就。但願有一天,它所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社會所肯定,同時也能越過地域,甚至國際間所推崇。

政治家與民主人
(作者:台大哲學系教授——劉福增)

政治家與民主人的關係

在任何一個社會裡,當人們心目中有一種可讚美、可企及的政治人物的理想典型時,便有政治家的觀念。在人類歷史上,不論是在民主的社會,還是在不民主的社會,都有過政治家。英國的邱吉爾和美國的羅斯福,至少在非共產黨國家裡,相當一致地被認為是政治家。蘇聯的史達林、至少在共產黨國家裡,會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政治家。因此,在歷史上,有民主的政治家,也有不民主的政治家。這樣,並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是民主人。
但是,在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裡,每一個政治家必定也是一個民主人,人是互動的動物,也是互動的產品。一個政治家的人格——思想、觀念、情操以及行為傾向,和一般人的一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懸空而獲得的;而是從和眾人一起思想、工作和生活中成長、磨鍊而成的。當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是民主人時,不會允許一個具有獨裁、武斷性格和行為傾向的政治人物,成為一個突出的領導者。因此,在一個真正民主社會裡,不會有不是民主人的政治家。
我們讚美政治家。我們期待所有政治人物都是政治家。我們對民主有不可動搖的信念。因此,對今天和明天而言,我們讚美的是民主人的政治家。我們期待的也是民主人的政治家。
一個偉大的社會,是由許多偉大的個人所構成的。同樣的,一個民主的社會,是由許多民主人所構成的。民主人是民主社會的基石。我們每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是民主人。我們要學習才能成為民主人。不論你是總統、你是大學教授、你是電影明星,或者你是工人農人,你如果不“存心”學習當民主人,你不會是民主人。我們可以從學校教育中學習當民主人的知識和信念,但我們更要從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習民主人的行為模式。我們尤其要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相互教育”當民主人而學習變成民主人。

民主人的條件

一個民主人起碼要具備那些條件呢?
首先,一個民主人對民主要有熱忱,甚至“執迷”的信念和信仰。這種信念和信仰,基本地包括對個人自由、人權、民主制度、法治、多元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等等價值的衷心肯定和擁贊。我們可以把這些價值,叫做民主價值。
在一個民主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有肯定任何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自由。譬如,一個人可以有肯定獨裁政治比民主政治更有價值的自由。但那些肯定獨裁政治比民主政治更有價值的人,不是民主人。所以,民主人必須是民主的信徒。
一個民主人不但要對民主的理念本身要有熱忱的信念,而且要對民主的秩序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個民主人要堅信,用民主的程式和方法解決問題的爭端,尤其是解決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問題的爭端,終究是最好的。這是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一個信念。
其次,一個民主人要有民主的心態。對民主有信念的人,不一定有民主的心態。最重要的民主心態是要容忍異己。所謂容忍異己,簡單地說,就是對別人依民主程序所發表的意見,和所做的行為,尤其是自己所不同意的意見和行為,要能容忍。所謂容忍,不但消極地對這些言論和言論者以及行為和行為者,要允許存在和不懷恨意,也就是不要拿不民主的程式和方法,去妨害甚至加害這些,同時積極地還要對這些表示尊重。“同己”的人說你是一個民主人,你未必是就是民主人。異己的人說你是一個民主人,你才算是一個民主人。同黨的人說你的政黨是一個民主政黨,你的政黨未必是民主政黨。反對黨的人說你的政黨是一個民主政黨,你的政黨才算是一個民主政黨。
民主的心態比民主的信念更難獲得。民主的信念,常常只需要我們對民主有一種“執著”或“狂熱”,就可以獲得。民主的心態卻需要道道地地地從工作和生活——從真實的生命活動——中,才能確實地培育而成。在“剛性”政黨長期“薰陶”和“栽培”成的黨員,很少具有民主的心態。因為,這樣的黨員,從党的工作和活動中學到,對異己,尤其是異黨的不容忍甚於容忍。
許多滿嘴民主的人,可能真的對民主有某種信念,但卻缺乏民主的心態。有許多沒有民主的信念的人,也許有民主的心態。歷史上一些真正能察納良言的君臣,雖然沒有民主的信念,卻有民主的心態。當然,民主信念的建立,有助於民主心態的成長和養成。
民主人應具備的第三個條件是民主的行為。民主的行為是民主信念的一種實現。民主行為也可以說是民主心態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在談論民主的話題中,我們常常忽略民主的行為這個層次。其實,民主的行為才是民主的最後決定點。民主的信念和民主的心態,是為民主的行為做準備的。民主的成果由民主的行為及其影響產生出來。

民主人的行為特徴

我不想在這裡對民主的行為做進一步的抽象的分析。我只想在這裡列述一些可以描述一個民主人的若干行為特徴:
(1)、一個民主人經常會以或會傾向以民主的程式和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譬如,對不同的意見,他會以辯論或妥協的方式來論駁它或化解它,而不會以禁止他人發言的方式來打擊別人。譬如,他會以討論或多數決的方式來解決不同的意見。
(2)、、一個民主人會公開而坦然的接受多數決的意見。譬如,他如果跟別競選總統而只得少數票時,他會坦然承認自己的失敗,別人的當選。當然,這個選舉必須是公平公正的選舉。又如,不同的意見如果獲得多數時,他會服從這個意見。
(3)、在政治下,一個民主人會考慮多數民眾的意見來調整他的做法,而不一意孤行。
(4)、一個民主人雖然未必要參與公共事務,但必須關心公共事務。踴躍參加政治選舉的投票,是關心公共事務具體行為之一。
(5)、一個民主人要勇於對公共事務表示意見,形成輿論。公共輿論的存在是民主社會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6)、一個民主人常常會“覺得”別人的意見應該受到尊重。因此,當他有權決定一件關係公眾的事項時,他會考慮到應先采問大家的意見如何。
我們以上談論了許多有關民主人的觀念。會談民主人的人,不一定就是一個民主人。因此,我要和大學一起去學習做一個道道地地的民主人。

忠於民主的理想
(作者:鄧維貞)

《政治家》雜誌第四十期被查扣,接著又被停刊一年,很多人感到非常意外。我們自己除了感到不滿、遺憾和無奈外,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去了解和對別人說明原因。這個打擊,對我們來說,是晴天霹靂、非同小可的。我們曾經感到茫然和沮喪。經過好多天的思慮,才鼓起勇氣——決定再申請一份新的刊物。這好比一個人摔了一跤,驚魂甫定,又爬起來,繼續踏上征途。這是創辦《民主人》雜誌的背景和心情。我們相信,我們所作的這一個抉擇,是身為國民追求民主政治最溫和的做法,也是表示我們對民主前途仍然滿懷信心。
兩年前,我們創辦《政治家》——當時取這個名字,是基於對民主政治的理想——希望從政人士都能成為政治家。從字義上看,政治家(statesman)是指在政治事務上具有智慧、才能及影響力的人。所以,古今中外稱得上政治家,真是不勝枚舉。
在民主時代來臨以前,政治家不一定是個民主人(democrat);民主人是指信仰民主政治的人。但是,當民主潮流沛然不可抵禦的時候,做個民主人就沒什麼稀奇。
所以,現代政治家——不同於傳統政治家——需增列一項條件,那就是“須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有貢獻”。今天在評鑑某一個政治人物是不是政治家時,我們特別強調這一點。
《政治家》雜誌的旨趣,就是在表揚對民主政治發展有貢獻的人。但是,要促進民主政治,就一個傳播媒體而言,這樣做是不夠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臺灣實施民主政治的基礎仍然十分脆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要給民主政治紮根,不是容易的事。這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民主人》的再出發,是希望在這方面貢獻一份心力。
我們深信,沒有任何其他個角度會比民主政治更能解決一個國家的問題或危機。
實際上,民主政治本身是一種方法、程式、規則、工具。民主政治維護多元價值,保障人權,提供自由選擇的、公開的、平等的機會,是所有制度中最能適應變化、最富彈性的。
《民主人》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必須忠於民主的理想。
在《民主人》創刊的時刻,我們不準備寫富麗堂皇或意境深遠的發刊詞。我們盼望聽聽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期望。張旭成、李鴻禧、黃越欽和劉福增等四位教授的勉勵和意見,正是《民主人》的抱負及準備全力以赴的目標。

出處:原載於1983年1月16日《民主人》創刊號,署名:張旭成、李鴻禧、黃越欽、劉福增、鄧維貞,P 0-4頁。


附:編輯室摘記


去年度黨外風雲人物

本來《政治家》準備公開徵求讀者的意見,選出七十一年度黨外風雲人物。不料《政治家》被停刊一年,這項計畫無法實現;因此,我們改變選拔方式——由《民主人》編輯部同仁討論、選出。
基於客觀的需要,我們選出了五位:康寧祥立法委員、尤清監察委員、謝長廷市議員、蘇貞昌省議員和李敖先生。
我們請幾個優秀的記者分別為這五位封面人物寫“故事”。從他們中肯、獨到的評論裡,我們可以發覺當前黨外領袖群的性格大體上是溫和的。由此可見,目前黨外民主運動正接受著溫和的領導。
李敖是一個例外。李敖在當前民主觀念極為混濁的時刻,獨持絕對、純淨的標準,這對民主運動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價值。

黨外民主運動的檢討與展望

楊國樞教授、林正傑議員、謝長廷議員、李榮城先生、顏尹謨先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檢討黨外去年這一年來的成長與發展,並提出一些批評與建議。這一專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黨外民主運動的性質、困境及趨勢。

外交問題座談會

回顧過去一年我國在外交上的挫折,展望這新的一年,我國如何因應變動中的國際體系?為了探討一個問題,我們舉行“當前臺灣外交問題座談會”,邀請康寧祥委員、蔡政文教授、呂亞力教授、林嘉誠教授參加討論。討論的題目包括: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動,臺灣與美、日及第三世界的外交關係,外交突破的內政基礎,黨外在我國外交的角色。

查禁、查扣、停刊

這個座談會內容的刊出,令我們有點兒提心吊膽,因為第四十期《政治家》被查扣正是由於刊登“臺灣民主化問題座談會”的內容。在這兒,我們願意保證,參加座談會的學者和政界人士都是本著愛國和理性的態度發言、討論的。我們希望檢查單位要看完全文才作冷靜的判斷,不要斷章取義。我們認為,查禁或查扣雜誌的決定,應該從整本的內容來考慮,而不是因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個句子的“不妥”而封殺整本雜誌。同樣的,決定停刊一本雜誌,也不能只因其中一期“部分內容不妥”,而應該考核這本雜誌自創刊以來的一貫表現。例如,停刊《政治家》一年,只憑第四十期“內容不妥”,但是以前發行了三十九期——被公認為政府刊物的“模範生”(引用《縱橫》月刊的形容),卻一筆抹殺了嗎?

向張旭成教授致歉

在餘悸猶存的情況下,我們對《一九八十年的臺灣:外交的挫折與改革的要求》這篇文章,刪了不少文字,為此我們須向作者張旭成教授致最深的歉意,也向讀者表示最大的歉意。

出處:原載於1983年1月16日《民主人》創刊號,無署名,P3頁。


《民主人》簡介:


《民主人》(半月刊,英文名:The Democrat)於1983年1月16日創刊,發行人:陳淑美,總編輯:鄧維賢,是《政治家》原班人所办,發行至第25期(1984 年2 月1 日)止,1984年2月14 日,《政治家》复刊。







《前進》(代發刊詞):讓我們嘗試一份新聞週刊

《前進》創刊了。在過去這幾個月的醞釀期中,有許多朋友,對這份刊物已有所期待,因為, 週刊是一個新的嘗試。對黨外新生代來說,初辦一份週刊,不論是財務、編務、發行的經營管理,都是新的挑戰。
在臺灣的民主運動的路途上, 我們曾經有過許多好雜誌, 她們都對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這幾年黨外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新雜誌刊物創刊,也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我們的許多朋友,在查禁查扣的權威下,都成就了令人可敬的成績。現在,我們來新嘗試一份新聞週刊, 我們的抱負理想和大家不會有什麼兩樣, 我們只是要求自己,多認清客觀的環境,多吸取歷史的教訓,也睜亮眼來多認識這個世界的腳步和脈絡。我們充分瞭解,作為一份傳播媒體,它的功能和局限。因此,作為一份週刊的編者或發行,應該更謙虛、更包容。
我們只是在報禁政策之下,慶倖自己還能夠辦一份週刊,在讀者看了七天新聞之後,替大家搜索一些比報紙更接近真實的小消息或大秘密; 在層層的管制封鎖下,替大家打開一扇觀看大千世界的天窗;在遺忘和刻意的淹沒下,替大家找回一些歷史教訓和知識。
或許,我們只比讀者多了少許辦雜誌的經驗,但“事實”卻平均發生在您我的四周,《前進》是大家的《前進》,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臺灣社會的真實面貌,一起來討論臺灣前途的種種。如果我們追求真實的權利幸而保全,說不定能在這一片沉悶、和無望中找到希望,找到前進的路徑。
當我們大家還能團聚一堂,還能共同前進的時刻,我們不禁會懷念起許多人事。我們緬懷那些拓墾時期的先祖先輩,是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而在數百年移民與原住民的蕃漢恩怨中,我們這些外來者的後裔不無遺憾;我們也懷念日據五十年中,流血犧牲的烈士、和奮鬪無算的先輩, 那些一連串令人崇敬留芳的名字, 那些異族統治下發凡文化啟蒙的媒體─ ─ 《臺灣青年》、《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南音》、《先發部隊》……,是他們, 為我們的前進,作了最好的示範;我們特別懷念光復以來這卅多年,陸續辭世的許多民主鬪士,他們的音容和事蹟,使我們倍感親切、憂痛而沉思無已,在相同的政治社會體質下,他們曾經的痛苦,也是我們的考驗;我們思念許多還在牢獄裡的兄長朋友,尤其是林義雄先生,他們的苦難,是我們的羞愧,鞭策著我們前進。
六十年前,一九二三年四月,《臺灣民報》在東京創刊,這份近代臺灣影響最深遠、內涵最開闊的新聞雜誌,歷經八年持續不懈的努力,由日本而臺灣,由月刊而半月刊、旬刊、週刊, 在一九三一年成為日刊報《臺灣新民報》。時間的輪子滾滾向前,在異民族統治下,報紙獲准發行雖然管制重重,但沒有所謂報禁;黨外新生代經過三年的摸索,也終於在報禁的森嚴門禁下,由月刊、半月刊,而辛苦匍伏前進到週刊,而不禁輕喟又期許地說:讓我們嘗試一份新聞週刊。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邁著平易、穩重、堅定的腳步向“前進”!

出處:原載於1983年3月14 日《前進》試刊號,署名:林正傑。


附一:《前進廣場》(代發刊辭):繼續向民主大國“前進”!


早在四月初,我們就聽到傳言,謂有關單位將在某個期限內,將有影響力的黨外雜誌,一一封殺掉。果然,在《政治家》、《八十年代》、《深耕》陸續停刊之後,《前進》第十五、十六、十七期也遭到搶書、查禁、警告的處分。八月六日,停刊一年的公文送到了雜誌社。情治單位這些舉措,似乎證實了我們的憂慮。
從三月十四日出版試刊號以來,一百四十多個夜夜通宵的日子,雜誌社同仁幾乎快累跨了。採訪主任魏廷昱得了肝病、會計陳小姐得了腎臟病,其他同仁也都各瘦了三、五公斤,只有社長蔡式淵和總編輯耿榮水樂得衣帶漸寬。撐持我們辦下去的動力,是一般不服輸的精神——我們不相信臺灣辦不出一份好的新聞週刊。
美國《新聞週刊》和《時代雜誌》可以越過太平洋暢銷於臺灣的知識階層,德國《明鏡週刊》和日本《朝日週刊》也都行銷世界,展現文化大國的威力,傳播他們的世界觀。
然而,臺灣幾乎所有國際新聞,甚至華人社會的消息,都還要仰賴其他國家的新聞來源。“中央社”、“中央日報”這些黨營媒體,“中時”、“聯合”這些國內報業巨霸,以及耗費人民稅金精印的《光華雜誌》……等等新聞媒體,除非贈閱,幾乎出不了中正機場的大門。
臺灣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一樣,早已淪為“新聞入超”的國家,失去了用自己的眼睛詮釋世界的能力,日以複日的囫圇接受大國的傲慢與偏見。
於是,我們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怪現象。當外國刊物刊登一篇我們國家元首的訪問,國民黨政府就汲汲于挑選精華,昭告國人。我們也看到他們花費巨額廣告費在外國刊物刊登政治廣告,看到他們斤斤計較的向這些刊物撰寫讀者投書,看到他們搶譯“來自地心”之類的報道,看到他們窮凶極惡的驅逐外國記者或停止採訪權。
我們懷疑,國民黨政府是否想過,臺灣也有能力辦一份世界性的新聞刊物?國民黨沒有這種企圖也就罷了,更不可原諒的是,卻還處處阻擾民間的努力。《前進》沒有財閥、報閥、政閥當靠山,也不奢求有這些養尊處優的條件。但是,即使從平地裡開始搭建一幢小建築,我們仍然受到種種不合理的杯葛與騷擾。
從一開始,《前進》的國內外稿件就經常拖延,甚至“迷航”。在印刷過程中,情治單位也按時到印刷廠索取毛稿,據以違法查扣尚未上市的雜誌。最後,新聞局更以莫須有的罪名予以摧毀性地停刊處分。這一切無理的小動作,徹底暴露了國民黨的居心:國民黨根本不願國內出現一份“最接近事實的新聞刊物”。
但,即使國民黨不讓我們“前進”,我們還是要支撐著疲累不堪的身子,奮勇向前絕不後退。《前進》停刊了,《前進廣場》上場出擊,我們保證,《前進廣場》不但仍將向最接近事實的新聞刊物目標努力,同時將提供這個刊物,成為臺灣民主的廣場,繼續向民主大國向前邁進。

出處:原載於1983年8月11日《前進廣場》創刊號,署名:林正傑。


附二:《前进时代》编者的话


喬治·歐威爾筆下的恐怖一九八四剛開始,國民黨就送來了一分“厚禮”——《前進廣場》停刊一年。國民黨的理由是:《前進廣場》廿一期“多篇文字內容,醜化政府首長及中央民意代表,以挑撥離間破壞團結”。用這麼牽強的理由來管制言論自由,環顧全世界,少有政權能出其右者。國民黨的蠻幹作風,真令我們又好氣又好笑!
《前進廣場》停刊後,我們以《前進時代》的刊名再出發。未來,前進政論系統的刊物無論遭遇多大的阻礙,仍將堅持“在和平中前進”的一貫宗旨。
《前進廣場》第廿期所刊《海外對爆炸案偵破的反應》一文,所提“返台述職”的陳姓秘密證人一事,查並無此事; 係因越洋電話吵雜之筆誤,敬請讀者原諒。
本期封面故事《日片搶攤西門町》,係針對當局最近宣佈欲恢復日片進口而作的深入探討。由於這個問題在本質上牽扯到臺灣文化政策的立場與取向,及日本、美國文化對台傾銷的爭議,所以我們在製作這個專題時,除了揭露國片和外片的市場競銷實務情況之下,也藉此機會對當局的電影政策及文化政策加以檢討。希望這個專題能對臺灣電影文化的自立、自主與自省的發展有所幫助。

出處:原載於1984年1月14日《前進時代》創刊號,署名:編者。


《前進》簡介:


《前進》(新聞週刊)於1983年3月14日試刊號創刊,1983年3月28日正式發行創刊號。創辦人為林正傑,名譽發行人為費希平,社務顧問為林清松、陳聖林、遊錫堃,社長蔡式淵、總編輯耿榮水等。该刊發行至第19期(8月6日上市),即接到停刊一年的處分公文。1984年8月9日,《前進》週刊以第20 期(總號72)復刊,至11月15日第34期出刊後,又遭到停刊一年處分。1983年8月13日,改以《前進廣場》為名的週刊創刊號發行,但仍多次受到警備總部查扣,最後在《前進廣場》第22期(1984年1月7日出刊)亦受到臺北市政府新聞處來函予以停刊一年的行政處分。1984年1月14日,又以《前進時代》週刊創刊號(總號43)登場,在名譽發行人費希平、發行人蔡仁堅、社長楊祖珺、總編輯張富忠、總主筆汪立峽的合作下繼續前進。然而,《前進時代》於第8期時又被查扣並收到臺北市政府新聞處公文,停止發行一年。爾後,亦陸續曾以《前進世界》、《前進每週一書》、《向前看》等名義出版;1988年11月16日,《前進》系列出完162期,宣佈休刊。






2021年12月3日星期五

《獨唱團》寫在前面的話(編者加)

幾天前有人和我說起,當年上大學的時候,是個文學青年,理想做一個作家和記者,那時候我們都好吃香啊,如果再能寫點小詩,彈點小吉他,摘些小花,女生們都被迷倒了。你看看現在,女生們再也不中意這些人了,她們中意的是……我說,那你們還寫點小詩,彈點小吉他,摘些小花麼?他說,……。所以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男性改變世界,女性改變男性的世界觀。但總有一些世界觀,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裡的。無論多少的現實,多少的打擊,多少的嘲諷,多少的鴿子都改變不了。我們總是要懷有理想的。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旅程。

出處:原載於2010年6月《獨唱團》第一輯,署名:韓寒。


附一:入團須知



創作團
接受各種稿件,小說、雜文、時評、散文、人物、新聞、記事、詩歌、影像等。
所有作品請以附件形式發送,並在附件文件上注明你的作品類型、作者信息、聯繫方法。
原創文字郵箱:party_novel@126.com(只限小說)party_essay@126.com(小說以外的文字形式)
照片影像郵箱:party_photo@126.com(作者請發500kb左右的小圖)
雜誌活動及廣告合作郵箱:party_friend@126.com
問題團
在“所有人問所有人”欄目裡,你可以問任何人任何問題,生理心理天文地理,政治文化娛樂八卦,一切都可以。
請遵循以下格式:
作者××
聯繫方式××(選填,如果問題被選中並且作為深度的專題時,便於聯繫到始作俑者)
郵箱:party_ask@126.com
項目團
所有人都可以是記者和攝影師,可以是臥底、PBI和田野調查者。我們鼓勵深入的調查和創作,如果你有一個想要深入考察的課題,比如想和索馬里海盜生活一個月,想挖掘某個社會事件的真相,或者想跟蹤拍攝一匹狼等等,我們可以為你提倡啟動資金一萬元,你負責帶我們去那些不為人知的世界。
請將你的課題方向、實施計畫、所需週期、呈現方式,以及你能夠完成這個課題的理由、發給我們,我們將從中挑選一部分,面試通過後即可運行。
郵箱:party_event@126.com
稿費標準
原創文字類1000-2000元/千字
照片影像類1000-5000元/張
抄襲舉報獎。所有原創作者的稿費將在本書發行面市十五天之後發出,讀者在此時間可以舉報抄襲,一旦發現抄襲,將在封面上公示,雜誌也將按照1000元/千字的標準向原作者發出稿費,並將按照500元/千字的標準向第一個舉報抄襲的讀者給予獎勵。不能自己換個名字抄自己然後再換個名字舉報自己。

出處:原載於2010年6月《獨唱團》第一輯,署名:韓寒。


附二:後會有期


各位朋友們,在此向大家證實,《獨唱團》的確已經無限期的停止。本來想用精力有限等原因搪塞過去,但總覺得為了避免各種猜測,應該向大家有個交代,事實是由於我能力有限,《獨唱團》的第二期乃至未來各期在均無法出版,所以特此宣佈獨唱團之團隊解散。
文藝雜誌《獨唱團》於2009年年初決定開始運作,一開始是聚星天華文化公司處於市場考慮倡議開辦,並投資500萬元作為啟動和籌備的資金,不過這筆錢分文未用全數退還。工作室開始構建《獨唱團》的雛形。後來由於聚星天華公司被盛大文學所收購,所以《獨唱團》的出版發行事宜自然就轉到了盛大文學,盛大文學將其發行權交給了旗下的華文天下圖書公司,在經過了將近一年超過十家出版社的輾轉審稿以後,由山西書海出版社以叢書的形式出版了第一期,在印刷期間一度被強行叫停,由該省相關部門再度審查,出版日期再次延誤,所幸最終出街。出版之後,至今實際銷售了150萬冊,按照行業慣例,則應該算是1500萬冊,主要是承蒙大家的捧場和錯愛,當然,還有原因就是人家只賣一個月,這個一賣就是大半年。
出版後由於被認為是以書代刊,所以相關合作單位受到牽連,為了避免牽連到市場上其他一些叢書的出版,做到完全符合國家的相關出版條例,所以《獨唱團》轉到了磨鐵圖書之下作正規刊物化的努力,但所有的努力包括已經談定簽訂的多家合作方,均會在談判完成或者下廠印刷之際突然表示無法操作,我對此深表理解,但為了防止造成誤會,我也多方打聽,只能說這確非新聞出版單位或者宣傳單位施加壓力,大家不要錯怪,但其他打探都無果,可能中國相關部門相關人太多,太多人都有讓文藝讀物變成文物的能耐,所以具體我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是得罪了哪位朋友,我在明處,你在暗處,山不窮水不盡,柳不暗花不明,若能知曉,恰能相逢,我不記恨,但請告訴我,這是怎麼了。
《獨唱團》在屢次手續齊全的印刷過程中均遇到困難甚至化漿,過於浪費紙張,不符合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的號召,再堅持下去,不光出版無期,恐所有工作人員和合作方都被節能減排,而且對於這些供職於《獨唱團》的年輕的朋友們和讀者們把青春耗在無盡的無望的等待中也沒有意義,經過慎重的考慮,由於本人的失職與無能,決定無限期的冰封《獨唱團》,《獨唱團》的團隊原地解散,留一人處理善後,公司將繼續全薪供養團隊所有員工半年,作為大家另尋工作的準備,所有被選用但未及刊登的未來幾期稿件,《獨唱團》將支付一千元一篇的退稿費用,或者作者可以選擇接受一字一元的稿費價格,編輯部將負責推薦給其他優秀文藝雜誌。編輯會在年前和所有的供稿者們完成後續處理,作者也可主動聯繫我們。
最後,感謝所有的讀者,感謝所有的作者,感謝所有的主創人員和工作人員,我們的遺憾是作為一本準備時間足夠被充分的文藝讀物,第一期做的不夠好,不幸讓大家給看見了,第二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幸大家都沒能看見。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雖然獨唱團失敗了,但市面上在成功銷售的小開本獨唱團,獨唱團第二期,獨唱團第三期,合唱團各期,明天獨唱團等均是盜版,請謹慎購買。最後希望朋友們新年快樂,因為此事既無關死亡,也無關永別,而冬至花敗,春暖花開,都是生活常態,所以並無需惋惜。後會有期。

出處:原載於2010年12月28日主編新浪博客《後會有期》。
原載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176x6.html


《獨唱團》簡介:


《獨唱團》於2010年6月出版,因雜誌刊號一直申請不下來,然後以書代刊的形式出版(原計劃中的雜誌名為《文藝復興》,來自網友的徵集,因無法通過審查,而後更名《獨唱團》)。主編韓寒,副主編如今,執行主編馬一木,出版單位為書海出版社。第二輯原擬於2010年8月30日左右上市,後因種種人所共知却又不可名狀的原因而胎死腹中,團隊也宣佈解散。
《獨唱團》第一輯: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20/09/1.html




《新五四》宣言

中國的改革走到了今天,已走過了太多的路口。有的人清醒;有的人已麻木;有的仍在前行;有的已在躊躇。然而現實總不給人以選擇路口的權利,卻總要讓人站在路口上選擇。就像今天這樣不管人們情緒如何,現實還是把我們拋向了又一個抉擇的路口:是返回到舊體制中去繼續忍受黑暗和愚昧,還是邁向一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世界?
人類歷史以無情的過去向人們警示:一個民族的走向往往決定於抉擇的一瞬間!任何猶疑和等待都將貽誤我們又一次張開強勁風帆的時機!
現在至少我們已經可以認識到,做出這個抉擇的權力根本不屬於任何一個政治利益集團,不屬於任何一個政府,更不屬於任何一個領袖。這個抉擇權應當屬於大家,屬於人民!
中國目前的局勢亟需我們再一次思考顧炎武的那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七十年前,中國漫長黑夜的天空中開始閃現出普羅米修士的精靈。民主與科學──這一口號激蕩了千萬顆年輕的心,他們覺悟到,推動民族邁入強國之林的責任在於自己──新青年。七十年後,精靈仍在翱翔,呼喚仍在激蕩。要民主還是要專制?要科學還是要愚昧?要富強還是要落後?面對這個亙古的選擇,四十年來的坎坷風雨,迫使我們從麻木中清醒。思想的躁動,如晚冬的河水,不斷地撞擊日益薄弱的冰層。
撞擊就是希望!
希望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新五四》的創辦,就是我們的撞擊,我們的希望!
我們認為,思想、言論的真正自由是天賦人權,它神聖不可侵犯;而多元化聲音的存在是一個社會機體正常生長的必要養料。這將永遠是本刊的辦刊指導思想。
我們認為,使真理傳播到人類的每一個角落,為獨立的批判的聲音,為深切的思慮,為正義的良心,為向權威無畏的挑戰提供一個陣地,為一場新的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張揚呐喊的大旗,為推動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獻出勇氣和智慧,是每一個關心社會、關心民族前途與國家命運的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將永遠是本刊的辦刊宗旨。
我們認為,感性的渲泄大潮固然可以搗動沉鬱的沼澤,但理性的智慧之光更可以成為照亮沼澤上空黑暗的火炬,改革需要澎湃的熱情,更需要睿智的思索。我們這個民族需要冷靜地思考一下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思考一下我們將要做些什麼。這將永遠是本刊的辦刊風格。
我們願團結所有支援改革、希望中國繁榮富強的朋友,去追求我們共同的理想。這個理想曾引導二百年前的法國人民摧毀了巴士底獄;曾引導七十年前的中國青年衝擊封建專制的大門;也將引導今天的我們為建設一個高度民主、高度發達的新國家而奮戰;它就是懸在黑暗、愚昧、專制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自由!
中國向何處去?我們向何處去?
歷史將為我們的行動作出證明

出處:原載於1989年4月5日《新五四》創刊號(特版),署名:《新五四》編輯部。
注明:此宣言摘錄於網路,因無原資料校對,恐有紕漏之處,僅供參考。


《新五四》簡介:


《新五四》於1989年4月5日創刊,由王丹等北京大學同學創辦,屬北京大學當代社會問題部,因八九民運的爆發,刊物沒有繼續辦下去。
《新五四》創刊號:http://www.tiananmenduizhi.com/2015/04/blog-post_4.html?m=1



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

《新清华》(代发刊词):为本学期完成各项工作计划而奋斗

新的学期开始了。
这学期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经过校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讨论通过,已经制定了本学期各项工作的计划。有了计划,就可以使全校的工作遵循着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来进行。
计划的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政治工作计划和健康工作计划。这三个计划综合起来,在学生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成为“才德兼备、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职员工方面来说,就是要作好自己本岗位的工作,提高业务及政治水平,并保证身体的健康。
各项工作计划中教学工作是最主要和中心的工作,而教学工作的总方针,是要进一步学习苏联。学校工作的计划化和培养人才的全面化,正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具体表现。毛主席指示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我们要使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学校的政治工作要为胜利完成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特别是胜利完成教学工作计划而服务。只有我们作好政治工作,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更好地学习苏联,改进教学;同时只有我们胜利地完成教学工作计划,我们也才能正确地完成为国家培养新工程师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
各项工作计划是本学期全校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这个计划,领会这个计划的精神和实质,并根据这个总的计划来制订各部门和个人的计划,这样才能使我们各部门和各人的工作互相密切配合,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然而仅仅订出了计划还是不够的,要使纸面上的计划成为现实,还必须经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中的共产党、青年团、工会、民主党派、学生会等一切团体,都要动员群众来保证计划的贯彻执行,全校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及民主党派成员,在执行计划中应该起积极的模范作用。
在学校中订计划还是创始,经验不多;但是我们相信:这次校务委员会上所通过的计划大体上是切实可行的。在过去一学期中,清华大学在学习苏联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学期为了执行计划,学校行政还订出了全学期的工作周历和逐月的工作日历;更改了作息时间,集中在上午上课;订出了会议制度;同时还创设了各种物质条件(如增开运动场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计划的贯彻执行。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全校同志紧密团结一致,信赖领导,依靠苏联专家指导和帮助,依靠群众自觉的积极性的发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克服我们的缺点,我们一定可胜利地完成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
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起来,为完成本学期学校各项工作计划而奋斗!
 
出处:原载于195342日《新清华》第1期,无署名。
 
 
《新清华》简介:
 
 
《新清华》(周刊、旬刊)于195342日创刊北京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的机关刊物。196664日,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至此,《新清华》共出版了791期。十年动乱期间,清华成为重灾区,于1970年创刊的《清华战报》,成为那个时候的舆论工具;《清华战报》共出版223期,直到1976文革结束而停办。19781月,校报采用《清华大学》的刊名开始出版,出至1979326日,清华校报恢复了《新清华》刊名,期号沿续《新清华》原来的号数(792期),复刊后的《新清华》为旬报,从创刊至今,已出二千二百多期。
《新清华》第1期:
 

《人民清华》发刊词

经过了解放后新中国局势的现实教育,与一年多以来不断的政治学习,像有数的国内其他大学的师生员工一样,每个在清华从事工作与学习的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在新民主民义教育方针之下,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残余势力的历史使命方面,在祖国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工作岗位上面,人民对于我们是有迫切要求的,我们是担当了一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的。
伟大的毛泽东方向指引着我们。我们以最高的欢欣鼓舞之情遥望新中国光华灿烂的远景,努力向前;同时也以最沉毅最锐敏的注意力看定我们自己的脚下——我们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踏踏实实的工作,求得一尺一寸的进步。
第一次高教会召开以后,政府指给我们的方针更为明确了;我们的“坚决改造,稳步前进”的口号也有更具体更确切的内容了。
本刊在这时候出版,正是每个在清华从事工作与学习的人所热切盼望的。
反映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情况,从而推进我们的教学及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就是本刊的主旨。
新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整体。它与祖国的现实形势分不开,与人民的具体要求分不开。我们有缺点,就追究这缺点,我们得对人民负责;我们有成就,这成就来自人民,也属于人民。
我们不必过于谦逊:我们各院系,各工作部门都在齐心戮力,在工作改进上,在经验创造上,表现了勇敢与朝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要随时表彰这些成就,作为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工作的依据,也作为供给其他大学工作的参考。
我们决不讳言我们的缺点:清华来自旧社会,一般旧型大学的包袱我们也有;清华有特殊的历史,有不同的经历,有具体的情况,因此我们也有自己个别的问题。我们得检讨这些缺点,提出这些问题,根据现实条件,参考其他大学的经验,寻求克服与解决的途径。
因此,这不只是一个刊登文稿,宣传知识的刊物。而是一个出之于言,见之于行,结合工作,结合实际的发表机构。
这机构属于清华全体,与以清华的教学为中心的各院系、各部门的工作血肉相连。每个在清华从事工作学习的人,都对它负有义务,也享有着权利。我们得从这小小的篇幅中获得联系与配合,获得批评与鼓励,藉以更好的本着政府指给我们的正确方针,完成人民交托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出处:原载于1950111日《人民清华》创刊号,无署名。
 
 
《人民清华》简介:
 
 
《人民清华》(周刊、半月刊)于1950111日创刊北京清华大学,属清华大学的校刊。出至19511018日第24期,后因院系调整而停办。
《人民清华》创刊号:

《政治学报》创刊辞

本刊创始的宗旨,系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面,即是供给本会会员检讨智识的场所,寄托心得的园地。同时更希望和国内各大学研究政治的青年,站在学术立场,得有资以勉励和商量的机会。
略检卷头目录,就可以见到,本刊并不具有某种想象的目标,更不敢预计负有何等时代的使命。
几年来,在中国革命的高潮过程之中,青年所表现于外者,除了慷慨激昂的唇舌宣传,更有痛快淋漓的笔墨文章。一般生活的途径,刻刻被围于紧张的空气之中;社会的行为,处处充满着刺激的感应。本刊性质,似不足以继承此等潮流。
宇宙间须有动的思想,来鞭策时代的前进,同时要有一种静的智识,作退一步的参考。本刊今后的方针,仍望以讨论静体问题为范围。
 
出处:原载于19311月《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徐雄飞。
 
 
附:编后记
 
 
几句附带的话:因为经济成了问题,以致出版延期,并将篇幅缩减——有三篇较长的稿件,只好暂为搁置。一篇为谢志耘所作的《社会法理学》,几费时日,语多新颖;两篇为徐雄飞编述的《1801——1930年间英国的内阁人员》和《1851——1930年间英国的外交官吏》,这两篇是根据史实的统计,以见英国的大学教育和内政外交人才的关系。
在论著项下,大都系本校政治系同学的著作和译述,并承稽文甫、沈观准两位先生惠赐鸿稿,又钱端升先生的演讲记录。书评一栏,统由本校法学院教授执笔,凡二十种。
编者不才,疏陋自不待言,校对再三,错误仍未能免。海内贤者,谅之教之。
徐雄飞,一九三一,四,十二,于清华大楼
 
出处:原载于19311月《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徐雄飞,P171页。
 
 
《政治学报》简介:
 
 
《政治学报》(不定期)于19311月创刊北京,属于政治类刊物,由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会负责编辑与发行,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政治学报》:




《历史政治学报》发刊词

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学理与实用的调协、适应,是一椿比较艰巨的工作。以政治为例:学理的探讨,固然是实际政治的根据,而对实际政治的认识,却也是学理探讨的主要资料。在学校里攻读政治的学生,假如不清楚地了解实际政治的真象,则从书本上所得的知识,往往像闭门造车一样的不切实际;同样的,一个离开学校从事实际政治工作的人,假如没有精湛的学理做基础,则在工作中往往陷于空洞,肤浅的流弊,缺乏远大的目光,正确的判断力,和有计划的头脑。为着达成这个知行不偏废的目标,在学校,师生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找得适当的园地,一面作学理上的探讨,以扩拓知识的范筹,以为入世的准备;一面以超然的态度,去多所观察和批评,以加强对实际政治的认识,这种学习,确是一个饶有意义的工作,《历史政治学报》的出版,深信必能产生负起这个使命。
古往今来最伟大,最成功的政治学者或政治家,他们的值得推崇,没有一个不是因为他能站在广大的民众立场;尤其是在民主洪流澎湃激腾的今日,我们去想的,和去做的,都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前提,所以我认为一个决心从政的学生,应该有为民喉舌,为民服务的精神,更应该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抱负。民主政治,在中国,也许还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我们却应毫无保留地乐意做建筑这基础的一片小石块,我们希望这个学报能够充分表现出我们这种精神和抱负。
我们不能否认,时代的进展是不会向后转的,不过,社会的横剖面,却是光明和黑暗的交织,在这个是非皂白不分的社会中,每一个能够执笔,能够讲话的人,都应该本着我们的正义感,随时随地的去维护真理,去跟黑暗搏斗,更应以公正的态度,去指陈当前政治的得失,为正义说话,这是每一个有头脑的人的责任,这个责任,尤其对于一个攻读政治的人是不容旁贷的。
西哲有这么一句话:“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真的,历史和政治的关联性比任何两门科学为大,实际上,历史是从纵的方面分析政治,而政治则是纵横的方面创造历史。我们研究历史不只是从故纸堆中去钻研,而是取得渊博的历史知识,希望以“鉴古知今”的方式,予政治以正确的判断,这一个作风,在我们发刊这学报之初是应要特别指出的。
本历史政治学系,曾经出版过《政治》、《资治》和《政风》三种定期刊物,都先后因为事实上的困难或受战争的影响而停顿,这次《历史政治学报》的发刊,因为限于人力财力,未满意的地方还很多,可是本系同学对学术研究的热心和努力是很可感动的,我们诚恳的希望校内外爱护这刊物的先进和朋友,能不断地给予指导、扶掖,使这个小小的刊物更能克尽它的责任和达成它的任务。
 
出处:原载于19471月《历史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黄延毓。
 
 
附:编后话
 
 
这刊定名为《历史政治学报》,一由于历史和政治有不解之缘;二由于本校政治学会是历史政治系同学的共同组织,有如本刊的文稿有历史和政治的论题所示。
抗战期间,本学会的各种刊物都因客观环境的困难而停刊了,我们非常惋惜。战后重归故园,我们尤念念不忘重整旧业,可是困难仍是存在,幸赖各会员有效的督促,现在总算交卷了。(虽然刊物的名称已经换过,我们还是承继以前本学会出版的《政治》、《资治》和《政风》底工作)。我们希望以后本刊能保持每学期一次的出版,纵然环境是恶劣的话。
作者的宝贵心血,顾问的鼓励和指导,出版经费赞助人的踊跃捐输,广州戏院的为我们放映电影协助筹款,出版和编辑委员们的热心工作;他们的贡献,使这刊能早日诞生,我们谨申最诚挚的谢忧。
经费限制了这刊的篇幅,许多师长和同学的佳作都未能登出,沧海遗珠,我们实万分抱歉。
编者的才力非常可怜,两个多月来只做了“双料的乞丐”——左手乞钱,右手乞稿;而深夜里的校对,又像扫落叶一般,总不能澈底。但是我们欢迎善意(如果是严刻的)的批评,因为这刊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公共园地,很需要内外人士的栽培,使真理在进行。
 
出处:原载于19471月《历史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编者,P79页。
 
 
《历史政治学报》简介:
 
 
《历史政治学报》(半年刊)于19471月创刊岭南大学,由政治学会出版。总编辑陈华,编辑许志良、黄淑暖、蒋宁、黄美娟,属社科刊物。停刊于19476月,共出2期。
全国报刊索引——《历史政治学报》:






《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发刊辞

自国内文化运动革命运动相继发生以来,国人受了世界潮流的激荡,并感于政治与社会知识之需求的迫切,对于社会科学乃渐渐加以相当的注意。可是,这种空气虽日见浓厚,而真能抱着坚定与诚恳的态度在学理上做忠实的探讨功夫者,还是寥寥无几。不宁唯是,即一般对于社会科学感觉兴趣的人,仍不免囿于成见,逐致主张偏激,持论武断,缺乏合理的方法与态度,实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政治学原为社会科学的一支,政治学的研究的结果,常常可以影响到其他社会科学;法律与经济两种学问尤其与政治学发生密切的连带关系。当兹国民革命成功,政治建设开始之际,一般国民对于政治自应有深切的了解;而致力于政治学的人,尤当洞识时代精神,肩起学术责任,分工合作,努力研求;一方面以冀造成一种学术的势力,去促进我国现实政治之发展,他方面方兴未艾的社会科学,当然亦可得到有力的辅助,连带的促其发展。
国人每以为政治学与现实政治是漠不相关的东西。那些富有政治经济经验的人,甚至认为政治学上空泛的理论,在实际上不仅不能适用,抑且为施政上的一种阻力。此种具有悲观色彩的论调,固自有其偏面的理由,但究其实,政治学与现实政治二者是息息相关,而互为因果的;我们若将历史上所发生的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加以详细的剖解与分析,便知政治上的任何和缓的,或偏激的革变,未尝没有少数学者的言论,贤哲的主张,在无形中操纵其间。试观十五六世纪间的宗教改革,十八世纪的民权革命以及近代的民族运动与经济平等的趋势,那一个不是先有理论为之先导,然后才引起事实上的变化,于此可见一国政治之改进与发展,多少是受到政治学说的影响,这是无可讳言的事。
欧美各国关于政治学的刊物日新月异,其丰富繁荣远非我国学术界所能比拟;例如,美国出版的《Politieal Saience Quarteyly》,英国出版的《Politieal Quarteyly》,他们在学术界都具有很大的权威,不但可以指示现代政治的倾向,给研究政治学者不小的助力,往往贡献其极有价值的议论与意见,而予从事实际政治者以很多的参考。这样的学术刊物,其有利于国家社会,实不可忽视。
本刊政治系同学,鉴于国内社会科学之渐趋于畸形的发展,及政治理论之不为国人重视,乃刊行这个纯粹的学术刊物。我们深信以我们脆弱的力量,欲胜此重大的责任,当然是势所难能,并且学术的提倡绝非一二所大学所能单独负责,尤非我们青年的政治学研究者所敢抱此奢望。所冀本刊出版以后,不独本系师生,不吝珠玑,多赐佳构,以尽维护之责;即校外学者亦望其能常以文字相匡助,俾成为国内公开的学术刊物,至于本刊立言的方针,兹为宣言于下:
(一)以忠实的态度介绍欧美各国关于政治学的新学说。
(二)以客观的头脑剖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问题。
(三)以比较的方法阐明各家政治理论及说明理论与事实之相互关系。
总之,屏绝情感,抛弃成见,努力于政治之科学的探讨,就是本刊所欲悬而以赴之主要目的,幸海内明达进而教之。
 
出处:原载于1931520《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本刊同人。
 
 
附一:编后
 
 
我们深觉国内的政治学界实在太寂寞了,这也许因为近年来政治上发生了许多剧烈的变化,以致一般人把政治学都看做“热辣辣”的东西,而不敢稍加讨论,这是我国同胞们惯用的明哲保身的老法子,原无足怪,其实,并不然,政治学的研究,是从纯粹学理上努力,不是站在那一党那一派,或某一种主义的立场上做什么工作,倘能保持绝对的客观的态度,在学术上用功,何尝就会有“成仁”之痛!
本期的内容老实说,尚不至于怎样的坏。例如吴颂皋先生的《中国与领事裁判权》一文,将我国历年来对于领判权的撤废运动,解释得很明晰,很详尽;加之吴先生那种轻松沉痛的文笔,读起来,都足使人不忍释手。裴復恒先生的《海牙国际永久裁判法庭之发表意见权》,议论异常深刻而有创见,凡研究国际公法的人,诚不可不读。董修甲先生的《预算制度的问题》和左舜生先生的书评,对于本刊真增色不少。其次如李卓君的《近代政治思想的趋势》,陈恩成的《美国省市政府的施政实况》,钟挺秀君的《现代法学家的政治思想》及其他几篇著译都是成熟的作品,希望读者诸君仔细阅读,不能一一加以介绍。
本期篇幅的限制,对于许多同学的投稿,不能通通采登,殊不免有遗珠之憾,编者谨于此表示抱歉。
本刊承李石岑先生题字,编者特在此志谢。
 
出处:原载于1931520《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创刊号,无署名。
 
 
附二:投稿简章
 
 
一、本刊为本会研究调查刊之物,除本会会员有投稿之义务外,凡外来之稿均所欢迎。
二、稿件不论译著,文字不拘文言语体,惟均须加新式标点。
三、如系译稿,请将原本附寄,或将原文题目、原著者姓名、出版日期及地点,详细注明,示知亦可。
四、投寄之稿,望缮写清楚,于西文及数字,尤盼注意。
五、稿末请附姓名住址,至刊载时如何署名,听投稿人自定。
六、投寄各稿,本部有删改之权,如投稿人不愿他人增删,请先声明。
七、投寄之稿,能否登载,本部不能预先奉告;原稿未预先声明,不论登出与否,概不退还。
八、投寄各稿,俟揭载后,由本部酌附薄酬(本刊或其他纪念品)。
九、来稿请寄交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同学会出版部。
 
出处:原载于1931520《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创刊号,无署名。
 
 
《复旦大学政治学报》简介:
 
 
《复旦大学政治学报》于1931520日创刊上海,由复旦大学政治系同学会出版部编辑并发行,刊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复旦大学政治学报》:








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

《史学年报》发刊辞

吾国史学,渊源最早,而以其进步迟缓之故,及至今日反落欧西诸国之后。典籍所称,黄帝之时,已置史官。又传上世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书。左昭十二年传称:“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右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尚书序释之曰‘即谓上世帝王遗书’。斯则邃古帝王,皆各有史,然世代悠遐,不能征矣。及至姬周,史官大备,周礼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治,定世繋,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这治令,以赞冢宰。’由此观之,天子之史,亦有五矣。虽周官一书,世多疑其伪,而征之其他现存秦前简册,其所举史官,固非虚构。且非惟王朝有史也,即各诸侯卿大夫家,亦皆置史官,每有疑滞,则就而谘焉。斯则史官乃上世最高知识阶级,其职责固不限于载言记事矣。近人如龚定盦,刘师培,张采田辈,咸以为百家学术皆源于史,非无故也。诸国既皆置史官,故皆各有其史。其犹可考见者,如:左传称周志,韩非子称周书,孟子称晋之乘,楚之杌梼,鲁之春秋,国语有郑书,墨子曾见百国春秋,可谓盛矣。仲尼以天继之资,而其最大之著作,亦为春秋。故汉儒每以与孝经并称,明其为孔子所自作也。自汉而后,史职益增,李唐以还,政府更负编纂前代史之责。此外私家著述,如编年体也,纪事本末体也,政书也,学案也,史评也,以及考核训诂之类,皆前后相望,作者如林,其结果虽历经兵燹水火之劫,而今日言其内容之富,年代之久,他国莫之与京也。夫史料以文字之记载为基本,而我国自夏而后,已有正式年代之纪载,东周而后,三千年来,人类社会进化之迹,粲然在目,他国之必待考古物,访奇俗,以间接推求之者,吾国早有明确之记载,数千年来社会演变之迹,得以窥测,斯则非惟我国之宝藏,亦全人类所不能忽视者也。
虽然,我国史学有一弊焉,则其因袭多而创作少是也。编年一体,自太古以至今,行之数千年。史迁纪传一体,今且未废,大史学批评家如刘知几、章学诚辈,虽稍稍议之,然其所见,或尚不若史公焉。此外如袁枢之纪事本末也,黄梨州之学案也,皆一人唱之,万夫和之,墨守旧章,不思改易。夫学贵因事制宜,因材立体,岂能不辨方圆,咸纳之于一型?论者每谓我国正史,每下愈况,此或亦其一因也。此犹言其体例也,至于精神,则虽谓之古今未变焉可也。其眼光不出太上感应篇资治通鉴子史精华之外。清代学术之盛,远迈往古,诸大师治经之余,亦颇致力于史,然亦不过粗引其端,大部分尚待吾人之努力。反顾西洋其史学之大形发展,亦不过近百年来事耳,然史料之分类与审定也,史学理论也,历史哲学也,考古也,类皆议论将定,成为科学,后进之士,苦于在其本国史中,无覆可发,且浸假而肆其精力于中国史焉。而我国学者,本其传统之实用主义,舍本趋末,专言富强,于史学一科,目为无用,摈而不讲,甚至“现今我国学校通用课本,乃率皆裨贩迻译,以之充数!“(用梁任公语)其结果不但富强不可几,且行将为印度之续!嗟呼!寳蕴于山,过而不顾,货弃于地,俯拾无人,此则同人所为深慨而不敢自弃者也。
本会为本校历史学系同学所组织成立已久,近鉴于现今学术,非闭户独学之所可几也,乃忘其锢蔽,刊其师生所得,以与同好一商榷之,冀收他山之助。期于年刊一册,其内容则学理与工作并重,尤侧重于国史之研究。盖同人深信,非常理无以指导研究工作,非有专门研究,则学理无所附丽。至于侧重国史,其理甚明,无待赘述。凡此区区,皆发行本刊之微意,非敢谓倡导风气,盖亦聊供抛砖引玉之资云耳。
十八年五月廿日
 
出处:原载于1929710日《史学年报》第1期,无署名,P1-3页。
 
《史学年报》简介:
 
《史学年报》(年刊)于1929710日创刊燕京大学, 由燕京大学历史学会编辑并发行,194012月出完第12期(第3卷第2期)后,因1941年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学校被迫关闭,《史学年报》也就无法再刊下去了。
全国报刊索引——《史学年报》:





《新女性》导言

本校诸生于客岁即有各种刊物之编印、所以明思想,较成绩,观摩砥砺,意至美也。惟向有刊物,系以级为标准,级各有其刊物,各具其体裁,名称内容,俱不相侔,出版先后,参差无序,尽美矣,未尽善也。今岁,校务即有改进,新厦亦复告成,学生自治会,遂有将各级刊物合并编印之议,辑既竣,书其端曰:新女性。余乃欣然喜,矍然与曰:有是哉!女性之所谓新,将新其服饰器用,以炫耀于社会欤?将增其浪漫奢靡,从下流而忘返欤?抑新其思想学识,刻苦奋进,使家庭社会国家,胥因之而新欤?兹览所作。其命意殆属于后者,而佥以前者为非新,且足以障碍现中国新女性之发展。文虽浅薄,尚有待于进修,然观念既正,所谓亲女性者,洵得其新矣。抑余复有为诸生告者:鱼龙漫衍,世变方殷,民族危机,悬于一发,挽救之责,匪异人任,其于学术,尤勿以一得而沾沾自喜。如是,则日新又新,新时代之新女性,其以此为始基乎!
 
出处:原载于1935515日《新女性》创刊号,署名:童行白。
 
 
附:编辑室报告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候,《新女性》创刊号,也恰恰产生了,编辑之经过,应该有一个简短的报告。
报告以前,有一点不必声明的声明,就是这里所谓编辑室,并非真有一间稿纸狼藉,笔墨纵横的小室,却依旧是我们终日在此授课的教室而已。
此外,还有一点正式的声明,本刊的编竣,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策群力的结晶。在当时,很表现出集团化的精神,到最后,才由编者总其成。所以“编者”这一个名义,是我觉得“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
《新女性》尚未呱呱堕地时,我们也曾经过再三地考虑,所考虑者,就是应该采取那一类的稿子,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把握着探讨的对象。但结果,与原定计划,也稍有出入。现在姑且效“许子之不惮烦”,缕述一二:
“新女性讨论专辑”,原不是预定的标题,不过因为本刊既名为《新女性》,则《新女性》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如果这一个问题不解决,则是丹非素,入主出奴,很足以淹没真理,惹起现代中国一般女性的误解。
我们所以要采用这一个名称,也就是要顾名思义,促进同学们的注意和研究。果然,到了收集稿件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向着这一个目标动笔,综计有十余篇之多,虽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思想幼稚,尤不值达者一笑,然而《新女性》已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或者竟由此把探讨《新女性》的热潮,从四面八方鼓荡起来,岂非值得欣幸的一件事吗?
“自杀”,这是多么丑恶而可怕的名词,但丑恶尽管丑恶,可怕尽管可怕,而自杀的人,却仍前仆后继地显现在我们眼前,艾霞的自杀,阮玲玉的自杀,其他五花八门的自杀,都把人生看得无足重轻。他们不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公民是国家的份子,摧残自己,便无异摧残社会和国家,自己堕落,便无异使社会和国家堕落。
而且人生原来是不平凡的,它是负着推动社会进化维持人类互助的使命而来的,人类的发展,全赖着道德和智识,如果这两个前进的车轮,有了缺陷或完全损坏,那末,社会的机构,就会立陷于停滞,人类也立陷于苦痛黑暗的深渊。自杀的动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地追溯,道德和智识,却是它唯一的Inhreent power
本校之创立,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过去因为经费的关系,不得不因陋就简。自童校长接办以来,始则充实设备,继则添建校舍,埋头苦干,朝气蓬勃,我们已觉得很满意了。但董校长却认为物质建设,虽在不断地进展,而精神训练,犹须有更合理的改进,于是今年开学时,霹雳一声,突有新规律的颁布。最初,我们还以为也同别的学校一样,不过是官样文章,说说罢了。岂知学校当局竟特别认真,不稍宽假,未到两星期,校风觉有出乎意料的转变。大多数同学对此,都表示了恳挚的意见和希望,惟因篇幅关系,只刊载四篇,这是要请诸同学原谅的。
《新女性》是本校同学们的园地,园地虽已开辟,却还要热血来灌溉,才能由烂漫之花,结成甜蜜之果。我们要刻苦,兴奋,以光明伟大的新姿态,出现于正在演变的世界上,使新兴的中国民族,由最进步的新女性而孕育,使社会的阴霾,国家的障碍,都由新女性之手铲除。切不可再让藏身于象牙之塔的所谓新女性们,传播违反进化公例和戕贼民族生存的毒素。
 
出处:原载于1935515日《新女性》创刊号,无署名。
 
 
《新女性》简介:
 
 
《新女性》(不定期)于1935515日创刊上海民立女子中学,属学生自治会编印刊物,停刊于19376月,共6期。
全国报刊索引——《新女性》: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