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星期五

《這一代》創刊詞:寫在創刊號的前面

這一代,已經獲得了這樣多的名號:受傷的,迷惘的,被耽誤的,思索的,戰鬥的;眾說紛紜,不一而足。然而,歷史——嚴峻的歷史已經找到了一個光輝的日子為他們命名。真的,很難設想,如果沒有“四‧五”這一天,我們的子孫後代談起這一代,將會說:“他們交了白卷!”一張只代表恥辱的白卷,遮掩了這一代人堅毅的面容……
這一代,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道路:睜開眼就看見五星紅旗,從小就呼吸著新中國的空氣。可是,真理本身並不能代替對真理的探索,何況真理還在向前發展(伴隨著一千個謬誤和虛幻!)於是,有長征隊的旗職,語錄本的海洋,直到高音喇叭,長矛藤帽,直到從西雙版納到大興安嶺,從五指山下到天山南北,那風裡雨裡倔強的身影,泥裡水裡紛亂的腳印。
這一代,有他們自己的感情:希望,追求、幻滅、迷亂、失望甚至絕望,痛苦和歡樂,愛情和仇恨——脈膊與人民的心跳相通,呼吸共和國的胸膛起伏!有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也有霞飛日出、白雲拂天,有大海咆哮、洶湧澎湃,也有潺潺清泉,如泣如訴……
於是,這一代有了他們神聖的使命:他們是千百年來多少志士仁人為之奮鬥不息事業的繼承者,他們是史無前例的社會動盪的見證人,他們是走向二十一世紀絢麗未來的浩蕩新軍。
於是,這一代有了他們嶄新的文學:真實地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理解,通過藝術形象去追求真理,去喚醒人們的信念、意志和尊嚴,歌唱真、善、美,鞭撻假、惡、醜。而在藝術上決不屈服於任何“最新定制的創作規格”,決不停止對新的藝術風格、藝術方法的追求和探索。
於是,十三個大學中文系、新聞系的同學們,用輪流主編的方式,聯合創辦了這樣一個文藝雜誌。我們不敢妄稱為這一代的代表,正如這裡的作品不敢妄稱為這一代的代表作一般。但是,滴水映蘭天,寸草閃春暉。我們的習作將唱出這一代人以及和他們聯繫著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將描繪出這一代人以及他們所嚮往和投身的事業的風貌,也將在這一代對藝術世界的探索中留下自己的腳印……
十三校《這一代》創刊協商會全體代表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日於北京

出處:原載於1979年11月《這一代》第1期,署名:十三校《這一代》創刊協商會全體代表,作者:黃子平、蘇煒。


附:告讀者書


由於大家都能猜到,也都能理解的原因,印刷單位突然停印,這本學生文藝習作刊物只能這樣殘缺不全地與讀者見面了。
我們慚愧。怎麼對得起天南海北交款預定的讀者?怎麼對得起熱情關注並鼓勵我們的有關領導及文藝界老前輩?怎麼對得起作品未能刊出的作者、譯者?
我們又無愧。我們流了汗水出了力,不,還是這樣說吧:我們獻出了自己的心!在目前的條件下,也許不可能爭取到更好的結果了。
五個月來心力交瘁,使我們成熟了一點。每個讀者接到這本刊物時,也會成熟一些吧?
是的,《這一代》創刊號的殘缺決不意味著這一代的殘廢!

出處:原載於1979年11月《這一代》第1期,署名:《這一代》創刊號執行編輯《珞珈山》編輯部。


《這一代》簡介:


《這一代》(季刊)於1979年11月創刊,十三個大學用輪流主編的方式,聯合創辦的一個文藝雜誌,分兩種版本:黑色封面版本,白色封面版本。這本雜誌,只出了一期卻因政治的壓力,夭折了。創刊號的執行編輯:武漢大學中文系《珞珈山》編輯部。

十三所大學及其刊物:
1、中山大學中文系《紅豆》;
2、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大學生》;
3、北京大學中文系《早晨》;
4、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秋實》;
5、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初航》;
6、西北大學中文系《希望》;
7、吉林大學中文系《紅葉》;
8、武漢大學中文系《珞珈山》;
9、杭州大學中文系《揚帆》;
10、杭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我們》;
11、南開大學中文系《南開園》;
12、南京大學中文系《耕耘》;
13、貴州大學中文系《春泥》。




1 条评论:

  1. 张桦:这一代与《这一代》(上):http://blog.creaders.net/u/3843/201010/70607.html
    张桦:这一代与《这一代》(下):
    http://blog.creaders.net/u/3843/201010/70719.html
    30年前的《这一代》杂志:
    http://www.difangwenge.org/simple/?t8048.html

    回复删除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