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理想,再接再厲!——賀《民主人》創刊
(作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張旭成)
民主政治的推動必須具備多種條件;新聞自由就是其中最重要之一。為什麼新聞自由和民主政治會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呢?因為經過大眾傳播而表現出來的新聞自由可以發揮左(下)列三種功能而促進民主政治:
一、反映民意。為了使讀者能瞭解重大問題或政策的全貌,夠水準的刊物應該詳實和全面地報導一件事實,不能只登官方、某些團體或個人的“一面之詞”,也不可歪曲或掩蓋真相。既要報喜,也要報憂,做到真正是“讀者的耳目”。
二、為民喉舌。大眾傳播應該盡到“為民喉舌”的責任,努力去發現和忠實地報導人民的心聲。許多開發中國家的通病是政府過分控制了社會上大眾傳播工具及其他資訊系統;結果是輿情不能上達,執政者並不真正瞭解民生疾苦,政策常常是隔靴搔癢,未能對症下藥,新聞自由使大眾傳播報導事實,反映民意,促進人民與政府的溝通,是走向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政府的諍友。傳統上新聞自由的基本定義就是指大眾傳播有表達與執政當局不同意見的自由。這種自由體現在表達和政府觀點或結論不相同的報導,以及對政府的批評與監督。要做名副其實的“諍友”,不能只是一味歌功頌德,一味“護航”或“代打”;而是要忠誠地、大無畏地揭露與批評政府的政策過失或施政錯誤,揭發官員和民意代表的貪污和其他不法或不當行為。另一方面也應該向執政當局提出善意的批評和各種改進意見。總之,新聞自由產生各種體衡的作用,促進民主政治的實施。
《民主人》的同仁們一向()往開放社會和民主政治,幾年來為促進這些目標而努力和奮鬥。我深深欽佩他們不為目前的挫折而氣餒,我更欽佩他們為了堅持理想,再接再厲,繼續奮鬥的毅力、勇氣和決心。
今日臺灣的安定和建設以及未來大陸的光復,首先必須一千八百萬同胞有共識,能精誠團結。限制言論及新聞自由,查禁停刊雜誌,搞“一言堂”,將妨害溝通,也無補於共識的培養。如果政府真正要促成團結,就該有開闊的胸襟,方開言路,以民意為施政的依據。
培養民主人,造就政治家——凜冽寒風中的祝福
(作者:台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
臺灣是最愛談“民主政治”,實際上卻不很理解“民主政治”真諦的地方。平常,高級官吏、民意代表固然開口“民主”,閉口“憲政”,就連農樵庶民、販夫走卒也愛把“民主政治”掛在嘴上。可是,若進一步再問什麼是“民主政治”時,恐怕信口開河,胡說一陣,甚或支吾其詞、乾脆說不知道的;怕也不在少數。至於能很清楚而有條理的說出“民主政治”就是“公意政治”、“法治政治”、“責任政治”與“政黨政治”的,恐怕是鳳毛麟角;不易碰下了。
研究憲法和人權問題時,我常有逃避作中外比較研究的潛意識。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西德憲法法院、甚至日本下級法院判例之對照下:閱讀我們大法官會議對憲法所作之解釋、最高法院所作之判例;本就常有難以言喻的錯綜複雜之感覺。而有些“法學家”創造法理,說《中華民國憲法》是“普通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特別憲法”,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理,後者自然優於前者。乍聽這種聞所未聞之理論,悚然而驚;使我祇覺學海浩瀚、無垠無涯;想想這種“憲法哲學”之高處不勝寒,油然產生自慚底自卑。於是《動員戡亂臨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四十八條,違反“罪刑法定主義”原理,限定競選活動之種類;似乎也就較能從另一種“()元底次元”,做另一種認識。至於官人先生們所諄諄告誡的“戒嚴只施行千分之四,完全不影響基本人權與自由”、“競選鄉鎮長者,大多是無水準、無出路的,停辦算了”、“提倡開放黨禁就是搞分離主義,應依法防止或取締”等,也只有莫可奈何地學“耳順”了。
讀“立法院公報”很有助於理解我們的代言人,在國會裡做些什麼?明白國家在()定什麼法案,審議什麼重要政策?可以大開茅塞、曠遠視界;祇是有時偶爾會有一絲淒涼,心想:我們有些中央民意代表,是否讀過“法學諸論”、“憲法學”或“政治學”的入門書?有時則會有一股憤怒,自忖:怎麼有些平日私底下,講說“民主政治”條條是道,擺出一付“為民主政治獻身在所不惜”樣子的人,踐踏民主、蹂躙人權而不屑一顧的“雙面人”?也許是龍山寺競選活動之演講台,和立法院發言台,所面對的“風水方向”不同吧?
辦《政治家》雜誌,介紹政治家生平軼事,就其立功、立德、立言來做公正客觀的褒貶;使之在春秋筆下知所進退、有為有守,固然對“民主政治”之提升,有很大的貢獻,但是若轉而介紹更多真正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制度,普遍而深入、堅韌而能耐地栽培“民主人”;使之成為培養真正瞻矚高遠的“政治家”的苗圃,以及“移植”西方先進之民主政治的溫室,對“民主政治”之紮根,也許會有更深遠的意義。我們期待“政治家”早日遠遊歸來,和“民主人”相扶持,為未來推展臺灣的民主政治,努力奮鬥。
不論在朝在野,不懂“民主政治”的“政治家”,會戕害真正的“民主政治”,而真正的“民主人”才是發展“民主政治”的永恆的基礎,不論在他在朝在野。在《民主人》雜誌創刊之際,祝福它能為栽培朝野的“民主人”,而踏出嚴肅、虔誠而順利、成功的第一步。
盼《民主人》比《政治家》能有更大的成就
(作者:政大法律系教授——黃越欽)
近年來,政論雜誌在社會上發揮了相當的功能,尤其《政治家》雜誌,更在過去一年多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惜卻在去年十一月初,突然遭到停刊,我們除了肯定它過去的成就,也對它的未來,寄予萬分的關切。
基本上,我們國家在“言論自由”上已有相當的進步,這當然是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政治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更是不容否認。它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以政治人物為封面的政論雜誌,不論在設計上和理論上,皆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非常能代表一種“進步”、“公正”、“客觀”的立場。現在,創刊的《民主人》雜誌,即將踏上《政治家》未竟的路程,在原來班底的共同努力下繼續前進,相信其水準、立場、尺度,仍能延續前《政治家》的風格。
我對政論雜誌有幾個期望:
一、立場應該超然、客觀。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一定要有多元的意見,才能使社會從各個角度得到客觀的共識。超然客觀的立場,可以避免使雜誌流為個人或團體的一種宣傳工具;除了對大眾政治意見的形成能產生健康的影響,對國民黨意見的形成也有提昇作用。
二、在各種思想理論的闡明或討論上,都能重視徴信。我們不希望少數人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目的,而在報導上失之偏頗或流於過分的主觀。所以,政府雜誌在事件報導或思想討論上,都應重視理論和事實的依據。
三、在探討社會或政治問題時,必須準確報導。因為一個社會有黑暗的一面,也必有其光明的一面,政論雜誌除了應對社會或政治問題痛下針貶,也應準確的把特定的時間和階段提出來。這樣才能對社會發生有利的影響。
四、政論雜誌有其一定的社會功能,所在大目標和大方向上,必須對國家利益、社會公正、法律尊嚴有正面的貢獻,同時也應對人權保護、社會安定提出一套大家可以遵循的法則。雖然政论雜誌本身不是教育性的雜誌,但卻能透過這項宗旨而達到其教育功能。
我希望未來的《民主人》,比過去的《政治家》,能有更大的成就。但願有一天,它所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社會所肯定,同時也能越過地域,甚至國際間所推崇。
政治家與民主人
(作者:台大哲學系教授——劉福增)
政治家與民主人的關係
在任何一個社會裡,當人們心目中有一種可讚美、可企及的政治人物的理想典型時,便有政治家的觀念。在人類歷史上,不論是在民主的社會,還是在不民主的社會,都有過政治家。英國的邱吉爾和美國的羅斯福,至少在非共產黨國家裡,相當一致地被認為是政治家。蘇聯的史達林、至少在共產黨國家裡,會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政治家。因此,在歷史上,有民主的政治家,也有不民主的政治家。這樣,並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是民主人。
但是,在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裡,每一個政治家必定也是一個民主人,人是互動的動物,也是互動的產品。一個政治家的人格——思想、觀念、情操以及行為傾向,和一般人的一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懸空而獲得的;而是從和眾人一起思想、工作和生活中成長、磨鍊而成的。當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是民主人時,不會允許一個具有獨裁、武斷性格和行為傾向的政治人物,成為一個突出的領導者。因此,在一個真正民主社會裡,不會有不是民主人的政治家。
我們讚美政治家。我們期待所有政治人物都是政治家。我們對民主有不可動搖的信念。因此,對今天和明天而言,我們讚美的是民主人的政治家。我們期待的也是民主人的政治家。
一個偉大的社會,是由許多偉大的個人所構成的。同樣的,一個民主的社會,是由許多民主人所構成的。民主人是民主社會的基石。我們每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是民主人。我們要學習才能成為民主人。不論你是總統、你是大學教授、你是電影明星,或者你是工人農人,你如果不“存心”學習當民主人,你不會是民主人。我們可以從學校教育中學習當民主人的知識和信念,但我們更要從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學習民主人的行為模式。我們尤其要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相互教育”當民主人而學習變成民主人。
民主人的條件
首先,一個民主人對民主要有熱忱,甚至“執迷”的信念和信仰。這種信念和信仰,基本地包括對個人自由、人權、民主制度、法治、多元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等等價值的衷心肯定和擁贊。我們可以把這些價值,叫做民主價值。
在一個民主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有肯定任何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自由。譬如,一個人可以有肯定獨裁政治比民主政治更有價值的自由。但那些肯定獨裁政治比民主政治更有價值的人,不是民主人。所以,民主人必須是民主的信徒。
一個民主人不但要對民主的理念本身要有熱忱的信念,而且要對民主的秩序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個民主人要堅信,用民主的程式和方法解決問題的爭端,尤其是解決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問題的爭端,終究是最好的。這是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一個信念。
其次,一個民主人要有民主的心態。對民主有信念的人,不一定有民主的心態。最重要的民主心態是要容忍異己。所謂容忍異己,簡單地說,就是對別人依民主程序所發表的意見,和所做的行為,尤其是自己所不同意的意見和行為,要能容忍。所謂容忍,不但消極地對這些言論和言論者以及行為和行為者,要允許存在和不懷恨意,也就是不要拿不民主的程式和方法,去妨害甚至加害這些,同時積極地還要對這些表示尊重。“同己”的人說你是一個民主人,你未必是就是民主人。異己的人說你是一個民主人,你才算是一個民主人。同黨的人說你的政黨是一個民主政黨,你的政黨未必是民主政黨。反對黨的人說你的政黨是一個民主政黨,你的政黨才算是一個民主政黨。
民主的心態比民主的信念更難獲得。民主的信念,常常只需要我們對民主有一種“執著”或“狂熱”,就可以獲得。民主的心態卻需要道道地地地從工作和生活——從真實的生命活動——中,才能確實地培育而成。在“剛性”政黨長期“薰陶”和“栽培”成的黨員,很少具有民主的心態。因為,這樣的黨員,從党的工作和活動中學到,對異己,尤其是異黨的不容忍甚於容忍。
許多滿嘴民主的人,可能真的對民主有某種信念,但卻缺乏民主的心態。有許多沒有民主的信念的人,也許有民主的心態。歷史上一些真正能察納良言的君臣,雖然沒有民主的信念,卻有民主的心態。當然,民主信念的建立,有助於民主心態的成長和養成。
民主人應具備的第三個條件是民主的行為。民主的行為是民主信念的一種實現。民主行為也可以說是民主心態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在談論民主的話題中,我們常常忽略民主的行為這個層次。其實,民主的行為才是民主的最後決定點。民主的信念和民主的心態,是為民主的行為做準備的。民主的成果由民主的行為及其影響產生出來。
民主人的行為特徴
(1)、一個民主人經常會以或會傾向以民主的程式和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譬如,對不同的意見,他會以辯論或妥協的方式來論駁它或化解它,而不會以禁止他人發言的方式來打擊別人。譬如,他會以討論或多數決的方式來解決不同的意見。
(2)、、一個民主人會公開而坦然的接受多數決的意見。譬如,他如果跟別競選總統而只得少數票時,他會坦然承認自己的失敗,別人的當選。當然,這個選舉必須是公平公正的選舉。又如,不同的意見如果獲得多數時,他會服從這個意見。
(3)、在政治下,一個民主人會考慮多數民眾的意見來調整他的做法,而不一意孤行。
(4)、一個民主人雖然未必要參與公共事務,但必須關心公共事務。踴躍參加政治選舉的投票,是關心公共事務具體行為之一。
(5)、一個民主人要勇於對公共事務表示意見,形成輿論。公共輿論的存在是民主社會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6)、一個民主人常常會“覺得”別人的意見應該受到尊重。因此,當他有權決定一件關係公眾的事項時,他會考慮到應先采問大家的意見如何。
我們以上談論了許多有關民主人的觀念。會談民主人的人,不一定就是一個民主人。因此,我要和大學一起去學習做一個道道地地的民主人。
忠於民主的理想
(作者:鄧維貞)
《政治家》雜誌第四十期被查扣,接著又被停刊一年,很多人感到非常意外。我們自己除了感到不滿、遺憾和無奈外,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去了解和對別人說明原因。這個打擊,對我們來說,是晴天霹靂、非同小可的。我們曾經感到茫然和沮喪。經過好多天的思慮,才鼓起勇氣——決定再申請一份新的刊物。這好比一個人摔了一跤,驚魂甫定,又爬起來,繼續踏上征途。這是創辦《民主人》雜誌的背景和心情。我們相信,我們所作的這一個抉擇,是身為國民追求民主政治最溫和的做法,也是表示我們對民主前途仍然滿懷信心。
兩年前,我們創辦《政治家》——當時取這個名字,是基於對民主政治的理想——希望從政人士都能成為政治家。從字義上看,政治家(statesman)是指在政治事務上具有智慧、才能及影響力的人。所以,古今中外稱得上政治家,真是不勝枚舉。
在民主時代來臨以前,政治家不一定是個民主人(democrat);民主人是指信仰民主政治的人。但是,當民主潮流沛然不可抵禦的時候,做個民主人就沒什麼稀奇。
所以,現代政治家——不同於傳統政治家——需增列一項條件,那就是“須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有貢獻”。今天在評鑑某一個政治人物是不是政治家時,我們特別強調這一點。
《政治家》雜誌的旨趣,就是在表揚對民主政治發展有貢獻的人。但是,要促進民主政治,就一個傳播媒體而言,這樣做是不夠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臺灣實施民主政治的基礎仍然十分脆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要給民主政治紮根,不是容易的事。這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民主人》的再出發,是希望在這方面貢獻一份心力。
我們深信,沒有任何其他個角度會比民主政治更能解決一個國家的問題或危機。
實際上,民主政治本身是一種方法、程式、規則、工具。民主政治維護多元價值,保障人權,提供自由選擇的、公開的、平等的機會,是所有制度中最能適應變化、最富彈性的。
《民主人》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必須忠於民主的理想。
在《民主人》創刊的時刻,我們不準備寫富麗堂皇或意境深遠的發刊詞。我們盼望聽聽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期望。張旭成、李鴻禧、黃越欽和劉福增等四位教授的勉勵和意見,正是《民主人》的抱負及準備全力以赴的目標。
出處:原載於1983年1月16日《民主人》創刊號,署名:張旭成、李鴻禧、黃越欽、劉福增、鄧維貞,P 0-4頁。
附:編輯室摘記
去年度黨外風雲人物
本來《政治家》準備公開徵求讀者的意見,選出七十一年度黨外風雲人物。不料《政治家》被停刊一年,這項計畫無法實現;因此,我們改變選拔方式——由《民主人》編輯部同仁討論、選出。
基於客觀的需要,我們選出了五位:康寧祥立法委員、尤清監察委員、謝長廷市議員、蘇貞昌省議員和李敖先生。
我們請幾個優秀的記者分別為這五位封面人物寫“故事”。從他們中肯、獨到的評論裡,我們可以發覺當前黨外領袖群的性格大體上是溫和的。由此可見,目前黨外民主運動正接受著溫和的領導。
李敖是一個例外。李敖在當前民主觀念極為混濁的時刻,獨持絕對、純淨的標準,這對民主運動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價值。
黨外民主運動的檢討與展望
楊國樞教授、林正傑議員、謝長廷議員、李榮城先生、顏尹謨先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檢討黨外去年這一年來的成長與發展,並提出一些批評與建議。這一專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黨外民主運動的性質、困境及趨勢。
外交問題座談會
回顧過去一年我國在外交上的挫折,展望這新的一年,我國如何因應變動中的國際體系?為了探討一個問題,我們舉行“當前臺灣外交問題座談會”,邀請康寧祥委員、蔡政文教授、呂亞力教授、林嘉誠教授參加討論。討論的題目包括: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動,臺灣與美、日及第三世界的外交關係,外交突破的內政基礎,黨外在我國外交的角色。
查禁、查扣、停刊
這個座談會內容的刊出,令我們有點兒提心吊膽,因為第四十期《政治家》被查扣正是由於刊登“臺灣民主化問題座談會”的內容。在這兒,我們願意保證,參加座談會的學者和政界人士都是本著愛國和理性的態度發言、討論的。我們希望檢查單位要看完全文才作冷靜的判斷,不要斷章取義。我們認為,查禁或查扣雜誌的決定,應該從整本的內容來考慮,而不是因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個句子的“不妥”而封殺整本雜誌。同樣的,決定停刊一本雜誌,也不能只因其中一期“部分內容不妥”,而應該考核這本雜誌自創刊以來的一貫表現。例如,停刊《政治家》一年,只憑第四十期“內容不妥”,但是以前發行了三十九期——被公認為政府刊物的“模範生”(引用《縱橫》月刊的形容),卻一筆抹殺了嗎?
向張旭成教授致歉
在餘悸猶存的情況下,我們對《一九八十年的臺灣:外交的挫折與改革的要求》這篇文章,刪了不少文字,為此我們須向作者張旭成教授致最深的歉意,也向讀者表示最大的歉意。
出處:原載於1983年1月16日《民主人》創刊號,無署名,P3頁。
《民主人》簡介:
《民主人》(半月刊,英文名:The Democrat)於1983年1月16日創刊,發行人:陳淑美,總編輯:鄧維賢,是《政治家》原班人所办,發行至第25期(1984 年2 月1 日)止,1984年2月14 日,《政治家》复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