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

《新清华》(代发刊词):为本学期完成各项工作计划而奋斗

新的学期开始了。
这学期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经过校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讨论通过,已经制定了本学期各项工作的计划。有了计划,就可以使全校的工作遵循着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来进行。
计划的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政治工作计划和健康工作计划。这三个计划综合起来,在学生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成为“才德兼备、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职员工方面来说,就是要作好自己本岗位的工作,提高业务及政治水平,并保证身体的健康。
各项工作计划中教学工作是最主要和中心的工作,而教学工作的总方针,是要进一步学习苏联。学校工作的计划化和培养人才的全面化,正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具体表现。毛主席指示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我们要使政治工作与教学工作密切结合。学校的政治工作要为胜利完成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特别是胜利完成教学工作计划而服务。只有我们作好政治工作,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更好地学习苏联,改进教学;同时只有我们胜利地完成教学工作计划,我们也才能正确地完成为国家培养新工程师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
各项工作计划是本学期全校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这个计划,领会这个计划的精神和实质,并根据这个总的计划来制订各部门和个人的计划,这样才能使我们各部门和各人的工作互相密切配合,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然而仅仅订出了计划还是不够的,要使纸面上的计划成为现实,还必须经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中的共产党、青年团、工会、民主党派、学生会等一切团体,都要动员群众来保证计划的贯彻执行,全校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及民主党派成员,在执行计划中应该起积极的模范作用。
在学校中订计划还是创始,经验不多;但是我们相信:这次校务委员会上所通过的计划大体上是切实可行的。在过去一学期中,清华大学在学习苏联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学期为了执行计划,学校行政还订出了全学期的工作周历和逐月的工作日历;更改了作息时间,集中在上午上课;订出了会议制度;同时还创设了各种物质条件(如增开运动场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计划的贯彻执行。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全校同志紧密团结一致,信赖领导,依靠苏联专家指导和帮助,依靠群众自觉的积极性的发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克服我们的缺点,我们一定可胜利地完成计划中所规定的任务。
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起来,为完成本学期学校各项工作计划而奋斗!
 
出处:原载于195342日《新清华》第1期,无署名。
 
 
《新清华》简介:
 
 
《新清华》(周刊、旬刊)于195342日创刊北京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的机关刊物。196664日,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至此,《新清华》共出版了791期。十年动乱期间,清华成为重灾区,于1970年创刊的《清华战报》,成为那个时候的舆论工具;《清华战报》共出版223期,直到1976文革结束而停办。19781月,校报采用《清华大学》的刊名开始出版,出至1979326日,清华校报恢复了《新清华》刊名,期号沿续《新清华》原来的号数(792期),复刊后的《新清华》为旬报,从创刊至今,已出二千二百多期。
《新清华》第1期:
 

《人民清华》发刊词

经过了解放后新中国局势的现实教育,与一年多以来不断的政治学习,像有数的国内其他大学的师生员工一样,每个在清华从事工作与学习的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在新民主民义教育方针之下,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残余势力的历史使命方面,在祖国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工作岗位上面,人民对于我们是有迫切要求的,我们是担当了一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的。
伟大的毛泽东方向指引着我们。我们以最高的欢欣鼓舞之情遥望新中国光华灿烂的远景,努力向前;同时也以最沉毅最锐敏的注意力看定我们自己的脚下——我们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踏踏实实的工作,求得一尺一寸的进步。
第一次高教会召开以后,政府指给我们的方针更为明确了;我们的“坚决改造,稳步前进”的口号也有更具体更确切的内容了。
本刊在这时候出版,正是每个在清华从事工作与学习的人所热切盼望的。
反映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情况,从而推进我们的教学及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就是本刊的主旨。
新中国的教育是一个整体。它与祖国的现实形势分不开,与人民的具体要求分不开。我们有缺点,就追究这缺点,我们得对人民负责;我们有成就,这成就来自人民,也属于人民。
我们不必过于谦逊:我们各院系,各工作部门都在齐心戮力,在工作改进上,在经验创造上,表现了勇敢与朝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要随时表彰这些成就,作为更进一步提高自己工作的依据,也作为供给其他大学工作的参考。
我们决不讳言我们的缺点:清华来自旧社会,一般旧型大学的包袱我们也有;清华有特殊的历史,有不同的经历,有具体的情况,因此我们也有自己个别的问题。我们得检讨这些缺点,提出这些问题,根据现实条件,参考其他大学的经验,寻求克服与解决的途径。
因此,这不只是一个刊登文稿,宣传知识的刊物。而是一个出之于言,见之于行,结合工作,结合实际的发表机构。
这机构属于清华全体,与以清华的教学为中心的各院系、各部门的工作血肉相连。每个在清华从事工作学习的人,都对它负有义务,也享有着权利。我们得从这小小的篇幅中获得联系与配合,获得批评与鼓励,藉以更好的本着政府指给我们的正确方针,完成人民交托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出处:原载于1950111日《人民清华》创刊号,无署名。
 
 
《人民清华》简介:
 
 
《人民清华》(周刊、半月刊)于1950111日创刊北京清华大学,属清华大学的校刊。出至19511018日第24期,后因院系调整而停办。
《人民清华》创刊号:

《政治学报》创刊辞

本刊创始的宗旨,系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面,即是供给本会会员检讨智识的场所,寄托心得的园地。同时更希望和国内各大学研究政治的青年,站在学术立场,得有资以勉励和商量的机会。
略检卷头目录,就可以见到,本刊并不具有某种想象的目标,更不敢预计负有何等时代的使命。
几年来,在中国革命的高潮过程之中,青年所表现于外者,除了慷慨激昂的唇舌宣传,更有痛快淋漓的笔墨文章。一般生活的途径,刻刻被围于紧张的空气之中;社会的行为,处处充满着刺激的感应。本刊性质,似不足以继承此等潮流。
宇宙间须有动的思想,来鞭策时代的前进,同时要有一种静的智识,作退一步的参考。本刊今后的方针,仍望以讨论静体问题为范围。
 
出处:原载于19311月《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徐雄飞。
 
 
附:编后记
 
 
几句附带的话:因为经济成了问题,以致出版延期,并将篇幅缩减——有三篇较长的稿件,只好暂为搁置。一篇为谢志耘所作的《社会法理学》,几费时日,语多新颖;两篇为徐雄飞编述的《1801——1930年间英国的内阁人员》和《1851——1930年间英国的外交官吏》,这两篇是根据史实的统计,以见英国的大学教育和内政外交人才的关系。
在论著项下,大都系本校政治系同学的著作和译述,并承稽文甫、沈观准两位先生惠赐鸿稿,又钱端升先生的演讲记录。书评一栏,统由本校法学院教授执笔,凡二十种。
编者不才,疏陋自不待言,校对再三,错误仍未能免。海内贤者,谅之教之。
徐雄飞,一九三一,四,十二,于清华大楼
 
出处:原载于19311月《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徐雄飞,P171页。
 
 
《政治学报》简介:
 
 
《政治学报》(不定期)于19311月创刊北京,属于政治类刊物,由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会负责编辑与发行,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政治学报》:




《历史政治学报》发刊词

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人,学理与实用的调协、适应,是一椿比较艰巨的工作。以政治为例:学理的探讨,固然是实际政治的根据,而对实际政治的认识,却也是学理探讨的主要资料。在学校里攻读政治的学生,假如不清楚地了解实际政治的真象,则从书本上所得的知识,往往像闭门造车一样的不切实际;同样的,一个离开学校从事实际政治工作的人,假如没有精湛的学理做基础,则在工作中往往陷于空洞,肤浅的流弊,缺乏远大的目光,正确的判断力,和有计划的头脑。为着达成这个知行不偏废的目标,在学校,师生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找得适当的园地,一面作学理上的探讨,以扩拓知识的范筹,以为入世的准备;一面以超然的态度,去多所观察和批评,以加强对实际政治的认识,这种学习,确是一个饶有意义的工作,《历史政治学报》的出版,深信必能产生负起这个使命。
古往今来最伟大,最成功的政治学者或政治家,他们的值得推崇,没有一个不是因为他能站在广大的民众立场;尤其是在民主洪流澎湃激腾的今日,我们去想的,和去做的,都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前提,所以我认为一个决心从政的学生,应该有为民喉舌,为民服务的精神,更应该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抱负。民主政治,在中国,也许还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我们却应毫无保留地乐意做建筑这基础的一片小石块,我们希望这个学报能够充分表现出我们这种精神和抱负。
我们不能否认,时代的进展是不会向后转的,不过,社会的横剖面,却是光明和黑暗的交织,在这个是非皂白不分的社会中,每一个能够执笔,能够讲话的人,都应该本着我们的正义感,随时随地的去维护真理,去跟黑暗搏斗,更应以公正的态度,去指陈当前政治的得失,为正义说话,这是每一个有头脑的人的责任,这个责任,尤其对于一个攻读政治的人是不容旁贷的。
西哲有这么一句话:“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真的,历史和政治的关联性比任何两门科学为大,实际上,历史是从纵的方面分析政治,而政治则是纵横的方面创造历史。我们研究历史不只是从故纸堆中去钻研,而是取得渊博的历史知识,希望以“鉴古知今”的方式,予政治以正确的判断,这一个作风,在我们发刊这学报之初是应要特别指出的。
本历史政治学系,曾经出版过《政治》、《资治》和《政风》三种定期刊物,都先后因为事实上的困难或受战争的影响而停顿,这次《历史政治学报》的发刊,因为限于人力财力,未满意的地方还很多,可是本系同学对学术研究的热心和努力是很可感动的,我们诚恳的希望校内外爱护这刊物的先进和朋友,能不断地给予指导、扶掖,使这个小小的刊物更能克尽它的责任和达成它的任务。
 
出处:原载于19471月《历史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黄延毓。
 
 
附:编后话
 
 
这刊定名为《历史政治学报》,一由于历史和政治有不解之缘;二由于本校政治学会是历史政治系同学的共同组织,有如本刊的文稿有历史和政治的论题所示。
抗战期间,本学会的各种刊物都因客观环境的困难而停刊了,我们非常惋惜。战后重归故园,我们尤念念不忘重整旧业,可是困难仍是存在,幸赖各会员有效的督促,现在总算交卷了。(虽然刊物的名称已经换过,我们还是承继以前本学会出版的《政治》、《资治》和《政风》底工作)。我们希望以后本刊能保持每学期一次的出版,纵然环境是恶劣的话。
作者的宝贵心血,顾问的鼓励和指导,出版经费赞助人的踊跃捐输,广州戏院的为我们放映电影协助筹款,出版和编辑委员们的热心工作;他们的贡献,使这刊能早日诞生,我们谨申最诚挚的谢忧。
经费限制了这刊的篇幅,许多师长和同学的佳作都未能登出,沧海遗珠,我们实万分抱歉。
编者的才力非常可怜,两个多月来只做了“双料的乞丐”——左手乞钱,右手乞稿;而深夜里的校对,又像扫落叶一般,总不能澈底。但是我们欢迎善意(如果是严刻的)的批评,因为这刊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公共园地,很需要内外人士的栽培,使真理在进行。
 
出处:原载于19471月《历史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编者,P79页。
 
 
《历史政治学报》简介:
 
 
《历史政治学报》(半年刊)于19471月创刊岭南大学,由政治学会出版。总编辑陈华,编辑许志良、黄淑暖、蒋宁、黄美娟,属社科刊物。停刊于19476月,共出2期。
全国报刊索引——《历史政治学报》:






《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发刊辞

自国内文化运动革命运动相继发生以来,国人受了世界潮流的激荡,并感于政治与社会知识之需求的迫切,对于社会科学乃渐渐加以相当的注意。可是,这种空气虽日见浓厚,而真能抱着坚定与诚恳的态度在学理上做忠实的探讨功夫者,还是寥寥无几。不宁唯是,即一般对于社会科学感觉兴趣的人,仍不免囿于成见,逐致主张偏激,持论武断,缺乏合理的方法与态度,实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政治学原为社会科学的一支,政治学的研究的结果,常常可以影响到其他社会科学;法律与经济两种学问尤其与政治学发生密切的连带关系。当兹国民革命成功,政治建设开始之际,一般国民对于政治自应有深切的了解;而致力于政治学的人,尤当洞识时代精神,肩起学术责任,分工合作,努力研求;一方面以冀造成一种学术的势力,去促进我国现实政治之发展,他方面方兴未艾的社会科学,当然亦可得到有力的辅助,连带的促其发展。
国人每以为政治学与现实政治是漠不相关的东西。那些富有政治经济经验的人,甚至认为政治学上空泛的理论,在实际上不仅不能适用,抑且为施政上的一种阻力。此种具有悲观色彩的论调,固自有其偏面的理由,但究其实,政治学与现实政治二者是息息相关,而互为因果的;我们若将历史上所发生的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加以详细的剖解与分析,便知政治上的任何和缓的,或偏激的革变,未尝没有少数学者的言论,贤哲的主张,在无形中操纵其间。试观十五六世纪间的宗教改革,十八世纪的民权革命以及近代的民族运动与经济平等的趋势,那一个不是先有理论为之先导,然后才引起事实上的变化,于此可见一国政治之改进与发展,多少是受到政治学说的影响,这是无可讳言的事。
欧美各国关于政治学的刊物日新月异,其丰富繁荣远非我国学术界所能比拟;例如,美国出版的《Politieal Saience Quarteyly》,英国出版的《Politieal Quarteyly》,他们在学术界都具有很大的权威,不但可以指示现代政治的倾向,给研究政治学者不小的助力,往往贡献其极有价值的议论与意见,而予从事实际政治者以很多的参考。这样的学术刊物,其有利于国家社会,实不可忽视。
本刊政治系同学,鉴于国内社会科学之渐趋于畸形的发展,及政治理论之不为国人重视,乃刊行这个纯粹的学术刊物。我们深信以我们脆弱的力量,欲胜此重大的责任,当然是势所难能,并且学术的提倡绝非一二所大学所能单独负责,尤非我们青年的政治学研究者所敢抱此奢望。所冀本刊出版以后,不独本系师生,不吝珠玑,多赐佳构,以尽维护之责;即校外学者亦望其能常以文字相匡助,俾成为国内公开的学术刊物,至于本刊立言的方针,兹为宣言于下:
(一)以忠实的态度介绍欧美各国关于政治学的新学说。
(二)以客观的头脑剖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问题。
(三)以比较的方法阐明各家政治理论及说明理论与事实之相互关系。
总之,屏绝情感,抛弃成见,努力于政治之科学的探讨,就是本刊所欲悬而以赴之主要目的,幸海内明达进而教之。
 
出处:原载于1931520《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创刊号,署名:本刊同人。
 
 
附一:编后
 
 
我们深觉国内的政治学界实在太寂寞了,这也许因为近年来政治上发生了许多剧烈的变化,以致一般人把政治学都看做“热辣辣”的东西,而不敢稍加讨论,这是我国同胞们惯用的明哲保身的老法子,原无足怪,其实,并不然,政治学的研究,是从纯粹学理上努力,不是站在那一党那一派,或某一种主义的立场上做什么工作,倘能保持绝对的客观的态度,在学术上用功,何尝就会有“成仁”之痛!
本期的内容老实说,尚不至于怎样的坏。例如吴颂皋先生的《中国与领事裁判权》一文,将我国历年来对于领判权的撤废运动,解释得很明晰,很详尽;加之吴先生那种轻松沉痛的文笔,读起来,都足使人不忍释手。裴復恒先生的《海牙国际永久裁判法庭之发表意见权》,议论异常深刻而有创见,凡研究国际公法的人,诚不可不读。董修甲先生的《预算制度的问题》和左舜生先生的书评,对于本刊真增色不少。其次如李卓君的《近代政治思想的趋势》,陈恩成的《美国省市政府的施政实况》,钟挺秀君的《现代法学家的政治思想》及其他几篇著译都是成熟的作品,希望读者诸君仔细阅读,不能一一加以介绍。
本期篇幅的限制,对于许多同学的投稿,不能通通采登,殊不免有遗珠之憾,编者谨于此表示抱歉。
本刊承李石岑先生题字,编者特在此志谢。
 
出处:原载于1931520《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创刊号,无署名。
 
 
附二:投稿简章
 
 
一、本刊为本会研究调查刊之物,除本会会员有投稿之义务外,凡外来之稿均所欢迎。
二、稿件不论译著,文字不拘文言语体,惟均须加新式标点。
三、如系译稿,请将原本附寄,或将原文题目、原著者姓名、出版日期及地点,详细注明,示知亦可。
四、投寄之稿,望缮写清楚,于西文及数字,尤盼注意。
五、稿末请附姓名住址,至刊载时如何署名,听投稿人自定。
六、投寄各稿,本部有删改之权,如投稿人不愿他人增删,请先声明。
七、投寄之稿,能否登载,本部不能预先奉告;原稿未预先声明,不论登出与否,概不退还。
八、投寄各稿,俟揭载后,由本部酌附薄酬(本刊或其他纪念品)。
九、来稿请寄交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同学会出版部。
 
出处:原载于1931520《复旦大学政治学报》创刊号,无署名。
 
 
《复旦大学政治学报》简介:
 
 
《复旦大学政治学报》于1931520日创刊上海,由复旦大学政治系同学会出版部编辑并发行,刊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复旦大学政治学报》:








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

《史学年报》发刊辞

吾国史学,渊源最早,而以其进步迟缓之故,及至今日反落欧西诸国之后。典籍所称,黄帝之时,已置史官。又传上世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书。左昭十二年传称:“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右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尚书序释之曰‘即谓上世帝王遗书’。斯则邃古帝王,皆各有史,然世代悠遐,不能征矣。及至姬周,史官大备,周礼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治,定世繋,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这治令,以赞冢宰。’由此观之,天子之史,亦有五矣。虽周官一书,世多疑其伪,而征之其他现存秦前简册,其所举史官,固非虚构。且非惟王朝有史也,即各诸侯卿大夫家,亦皆置史官,每有疑滞,则就而谘焉。斯则史官乃上世最高知识阶级,其职责固不限于载言记事矣。近人如龚定盦,刘师培,张采田辈,咸以为百家学术皆源于史,非无故也。诸国既皆置史官,故皆各有其史。其犹可考见者,如:左传称周志,韩非子称周书,孟子称晋之乘,楚之杌梼,鲁之春秋,国语有郑书,墨子曾见百国春秋,可谓盛矣。仲尼以天继之资,而其最大之著作,亦为春秋。故汉儒每以与孝经并称,明其为孔子所自作也。自汉而后,史职益增,李唐以还,政府更负编纂前代史之责。此外私家著述,如编年体也,纪事本末体也,政书也,学案也,史评也,以及考核训诂之类,皆前后相望,作者如林,其结果虽历经兵燹水火之劫,而今日言其内容之富,年代之久,他国莫之与京也。夫史料以文字之记载为基本,而我国自夏而后,已有正式年代之纪载,东周而后,三千年来,人类社会进化之迹,粲然在目,他国之必待考古物,访奇俗,以间接推求之者,吾国早有明确之记载,数千年来社会演变之迹,得以窥测,斯则非惟我国之宝藏,亦全人类所不能忽视者也。
虽然,我国史学有一弊焉,则其因袭多而创作少是也。编年一体,自太古以至今,行之数千年。史迁纪传一体,今且未废,大史学批评家如刘知几、章学诚辈,虽稍稍议之,然其所见,或尚不若史公焉。此外如袁枢之纪事本末也,黄梨州之学案也,皆一人唱之,万夫和之,墨守旧章,不思改易。夫学贵因事制宜,因材立体,岂能不辨方圆,咸纳之于一型?论者每谓我国正史,每下愈况,此或亦其一因也。此犹言其体例也,至于精神,则虽谓之古今未变焉可也。其眼光不出太上感应篇资治通鉴子史精华之外。清代学术之盛,远迈往古,诸大师治经之余,亦颇致力于史,然亦不过粗引其端,大部分尚待吾人之努力。反顾西洋其史学之大形发展,亦不过近百年来事耳,然史料之分类与审定也,史学理论也,历史哲学也,考古也,类皆议论将定,成为科学,后进之士,苦于在其本国史中,无覆可发,且浸假而肆其精力于中国史焉。而我国学者,本其传统之实用主义,舍本趋末,专言富强,于史学一科,目为无用,摈而不讲,甚至“现今我国学校通用课本,乃率皆裨贩迻译,以之充数!“(用梁任公语)其结果不但富强不可几,且行将为印度之续!嗟呼!寳蕴于山,过而不顾,货弃于地,俯拾无人,此则同人所为深慨而不敢自弃者也。
本会为本校历史学系同学所组织成立已久,近鉴于现今学术,非闭户独学之所可几也,乃忘其锢蔽,刊其师生所得,以与同好一商榷之,冀收他山之助。期于年刊一册,其内容则学理与工作并重,尤侧重于国史之研究。盖同人深信,非常理无以指导研究工作,非有专门研究,则学理无所附丽。至于侧重国史,其理甚明,无待赘述。凡此区区,皆发行本刊之微意,非敢谓倡导风气,盖亦聊供抛砖引玉之资云耳。
十八年五月廿日
 
出处:原载于1929710日《史学年报》第1期,无署名,P1-3页。
 
《史学年报》简介:
 
《史学年报》(年刊)于1929710日创刊燕京大学, 由燕京大学历史学会编辑并发行,194012月出完第12期(第3卷第2期)后,因1941年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学校被迫关闭,《史学年报》也就无法再刊下去了。
全国报刊索引——《史学年报》:





《新女性》导言

本校诸生于客岁即有各种刊物之编印、所以明思想,较成绩,观摩砥砺,意至美也。惟向有刊物,系以级为标准,级各有其刊物,各具其体裁,名称内容,俱不相侔,出版先后,参差无序,尽美矣,未尽善也。今岁,校务即有改进,新厦亦复告成,学生自治会,遂有将各级刊物合并编印之议,辑既竣,书其端曰:新女性。余乃欣然喜,矍然与曰:有是哉!女性之所谓新,将新其服饰器用,以炫耀于社会欤?将增其浪漫奢靡,从下流而忘返欤?抑新其思想学识,刻苦奋进,使家庭社会国家,胥因之而新欤?兹览所作。其命意殆属于后者,而佥以前者为非新,且足以障碍现中国新女性之发展。文虽浅薄,尚有待于进修,然观念既正,所谓亲女性者,洵得其新矣。抑余复有为诸生告者:鱼龙漫衍,世变方殷,民族危机,悬于一发,挽救之责,匪异人任,其于学术,尤勿以一得而沾沾自喜。如是,则日新又新,新时代之新女性,其以此为始基乎!
 
出处:原载于1935515日《新女性》创刊号,署名:童行白。
 
 
附:编辑室报告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候,《新女性》创刊号,也恰恰产生了,编辑之经过,应该有一个简短的报告。
报告以前,有一点不必声明的声明,就是这里所谓编辑室,并非真有一间稿纸狼藉,笔墨纵横的小室,却依旧是我们终日在此授课的教室而已。
此外,还有一点正式的声明,本刊的编竣,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策群力的结晶。在当时,很表现出集团化的精神,到最后,才由编者总其成。所以“编者”这一个名义,是我觉得“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
《新女性》尚未呱呱堕地时,我们也曾经过再三地考虑,所考虑者,就是应该采取那一类的稿子,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把握着探讨的对象。但结果,与原定计划,也稍有出入。现在姑且效“许子之不惮烦”,缕述一二:
“新女性讨论专辑”,原不是预定的标题,不过因为本刊既名为《新女性》,则《新女性》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如果这一个问题不解决,则是丹非素,入主出奴,很足以淹没真理,惹起现代中国一般女性的误解。
我们所以要采用这一个名称,也就是要顾名思义,促进同学们的注意和研究。果然,到了收集稿件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向着这一个目标动笔,综计有十余篇之多,虽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思想幼稚,尤不值达者一笑,然而《新女性》已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或者竟由此把探讨《新女性》的热潮,从四面八方鼓荡起来,岂非值得欣幸的一件事吗?
“自杀”,这是多么丑恶而可怕的名词,但丑恶尽管丑恶,可怕尽管可怕,而自杀的人,却仍前仆后继地显现在我们眼前,艾霞的自杀,阮玲玉的自杀,其他五花八门的自杀,都把人生看得无足重轻。他们不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公民是国家的份子,摧残自己,便无异摧残社会和国家,自己堕落,便无异使社会和国家堕落。
而且人生原来是不平凡的,它是负着推动社会进化维持人类互助的使命而来的,人类的发展,全赖着道德和智识,如果这两个前进的车轮,有了缺陷或完全损坏,那末,社会的机构,就会立陷于停滞,人类也立陷于苦痛黑暗的深渊。自杀的动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地追溯,道德和智识,却是它唯一的Inhreent power
本校之创立,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过去因为经费的关系,不得不因陋就简。自童校长接办以来,始则充实设备,继则添建校舍,埋头苦干,朝气蓬勃,我们已觉得很满意了。但董校长却认为物质建设,虽在不断地进展,而精神训练,犹须有更合理的改进,于是今年开学时,霹雳一声,突有新规律的颁布。最初,我们还以为也同别的学校一样,不过是官样文章,说说罢了。岂知学校当局竟特别认真,不稍宽假,未到两星期,校风觉有出乎意料的转变。大多数同学对此,都表示了恳挚的意见和希望,惟因篇幅关系,只刊载四篇,这是要请诸同学原谅的。
《新女性》是本校同学们的园地,园地虽已开辟,却还要热血来灌溉,才能由烂漫之花,结成甜蜜之果。我们要刻苦,兴奋,以光明伟大的新姿态,出现于正在演变的世界上,使新兴的中国民族,由最进步的新女性而孕育,使社会的阴霾,国家的障碍,都由新女性之手铲除。切不可再让藏身于象牙之塔的所谓新女性们,传播违反进化公例和戕贼民族生存的毒素。
 
出处:原载于1935515日《新女性》创刊号,无署名。
 
 
《新女性》简介:
 
 
《新女性》(不定期)于1935515日创刊上海民立女子中学,属学生自治会编印刊物,停刊于19376月,共6期。
全国报刊索引——《新女性》:





《中流》献词

 近来新出的纯文艺杂志虽多,但侧重杂文随笔的刊物,尚不多见;我们想在这方面凑凑热闹,便产生了《中流》。
篇幅虽小,内容却颇广泛,凡属文艺范围以内的,如评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书评、游记、人物印象、通讯、报告文学、生活记录等等,都要收罗在这里面。我们希望这刊物像一桌多样的宴席,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每个读者全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嗜好。
因为想使人人都能看得下去,我们虽不提倡什么性灵文字,但也决不排斥优美的抒情小品;我们虽然欢迎反映现状的著作,但却绝不向一切作家指定某种中心的主题。
国难严重,民族阽危,稍有人心的人,谁不知道,谁不感觉,但在战壕里的兵士,有时也需要一点精神的安慰,为什么我们的读者现在就仅只许看到一些激昂慷慨,或是痛哭流涕的文章呢?作家是和社会脱不了关系的,即是写的并不是大题目,不也可以从那里面看到一点时代的苦闷吗?
我们承认一切作家都应当担负一份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自由的责任,但同时我们也相信一切作家必需选取自己最熟稔的题材,方能制出完美的作品。
《中流》就是供给各派作家发表他们的完美的作品之用的。我们希望这小小的刊物能够贡献读者一些可以激发抗战决心的作品,同样,我们也希望它能贡献读者一些旁的具有艺术价值对的文章。
 
出处:原载于193695日《中流》创刊号,署名:烈文,P1页。
 
 
附:编后记
 
 
有一天,几个朋友聚在一块谈天,大家偶然高兴办一个侧重随笔杂文的刊物,因为我曾做过两年副刊记者,有一点点编排经验,于是编辑责任便落在我身上。
经过非常局促的筹备时期,《中流》居然能够按着预定出版时期和读者相见,这不能不感谢在酷暑中挥汗给《中流》创刊号执笔的各位作家,尤其是鲁迅先生,久病之后,竟给我们写了两千多字的杂文,值得特别铭感。
创刊号内容如何,用不着编辑人饶舌,但有几点想特别说说:第一是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的文章,对于目前的文学运动含有很好的教训;其次是巴金先生的自白,是帮助读者了解一个作家的最好的材料;復次是最初和读者会面的华沙女士的报告文学生手,使我们懂得在异国人经营的纱厂里工作着的我们的同胞受着怎样剥削和压迫:这些都是应当引起读者深切注意的。
因为译文月刊提倡于先,世界文库响应于后,近年翻译的文艺书籍的确在出版界占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地位,这原是值得欣幸的事;但我们把新近出版的一些译作稍稍检查一下,则又觉得良莠不齐,令人失望。方光宪先生的《读司汤达小说集》一文,便是替我们的翻译界刈除莠草的力作。我们以后还想在这方面多尽点力。
最后,我要向给《中流》创刊号写了稿子,但因为寄来稍迟,或比较的没有时间性,只得留待第二期发表的诸位先生,敬致深挚的谢意与欢忱。
 
出处:原载于193695日《中流》创刊号,署名:烈文,P52页。
 
 
 
《中流》简介:
 
《中流》(半月刊)于193695日创刊上海,文学刊物。该刊主编为曾任《申报·自由谈》主编的黎烈文,发行人为张鸿飞,出版者为位于四马路世界里的中流社,总经售则是上海杂志公司,而太平洋印刷公司负责该刊的印刷。19378月,上海成为战场,该刊被迫停刊,共出22期。
全国报刊索引——《中流》:







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

《红楼》发刊词:写在“红楼”剪彩的日子

亲爱的读者!当您正怀着愉快的心情,跨入新的一年的时候,《红楼》,身披1957年第一天的万丈霞光,呈现在您的面前。当它映入您的眼帘时,您那颗日夜盼望着它的心,一定和我们一样激动!

红楼,对我们并不陌生——

红楼,矗立在万人景仰的北京城里,也矗立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红楼的眩目的光芒照在革命史里,也照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上!在那惊心动魄的“五四”时代,它的顶上燃起了第一只斗争的火炬;在那茫茫的黑夜里,它的东面的一个窗口,射出明亮的灯光,那里跳动着一颗热烈的伟大的心——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它的另一个窗口,站着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他把犀利的枪,投向了狡猾的敌人!……

红楼,它矗立在北京城里,也矗立在我们心中——当我们要创办这个文学刊物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了这个名字。

我们的刊物以红楼命名的百花园。我们的百花园,必将五色缤纷,万紫千红。红楼的光芒照在花园里,这红光告诉我们,要学习五四时代青年的革命精神,要大胆地干预生活,要勇于和善于建设、支持属于我们时代的、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一切;也勇于和善于揭发、批评阻挠我们前进的陈腐的一切!我们的《红楼》,要具有青年人的特点;不仅主要是青年人写,还要求着重写青年;不仅主要是学生写,还要求着重写学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它将发表不同风格的创作,担负起鼓励和发扬广大同学业余创作热情的任务,成为我们自己习作的园地。我们的花园,欢迎从任何地方寄来花种,只要它是真的花,有生命,我们这里,便有它生长的土壤。

《红楼》即将创刊的消息刚刚传出,就得到同志们热情的支持:有的寄来了祝贺信;有的对未来花园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更有不少的朋友送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种……这一切,更加坚定了我们办好这花园的信心。显然,党、团、学校行政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关怀就是我们这花园繁荣兴盛的全部保证。在这,《红楼》剪彩的日子,我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亲爱的读者!当您走进“红楼”的时候,对这个看起来还比较单调的花园,一定和我们一样,感到不满足。因此,我们希望:当您走出花园时,除留下宝贵的意见外,还要写上:这花园是我的,我要做一名园丁。

亲爱的读者,愿您象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一样,来希望《红楼》吧。它会在这么多园丁的关怀下,日益繁荣、成长起来的!

红楼,古老的红楼,像它身边的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红楼》,年青的《红楼》,像我们青年人的生活一样,万紫千红!

让我们向着红楼,倾诉我们激动的心情;让我们向着红楼,唱出我们愉快的歌声!

1956.12.31日


出处:原载于1957年1月1日《红楼》创刊号,无署名。


附:编后记


虽然确是经过了“千呼万唤”,《红楼》毕竟算是出来了。编者和读者有同样的心情,为我们共同的综合性的文艺刊物的先睹者而得到优先的喜悦。

这一期发表了张烱同志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两个中国同学和一个留学生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和在生活中的互相关怀,生动地写出了这些年轻人之间可贵的友谊和爱。

《车上》是从李亚白同志一部中篇小说里选出来的一章。这部中篇写的是:一个多少有些骄妄的青年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经过现实生活的教育,党团组织和同学们的帮助,在思想上逐渐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故事。《车上》只是小说的第一章,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离乡赴校途中的主人公。

《明天是正月二十三》,是康式昭同志的一篇自传体小说。作者从深切的生活感受出发,绘制了一幅朴素而感人的图景,描画出旧社会穷孩子悲苦童年的一个侧面。

诗歌在这一期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反映着目前学校创作活动中诗歌占优势的实际情况。

廖天一同学的《致伙伴》,描写了今天向科学进军道路上全体文化战士由于伟大任务而产生的激动、对于赢得胜利的信念,传达了他们斗志昂扬的心声。

情诗——青春的花朵,也在这一期占有一定的地位。

发表的几首古体诗歌,体现着向古典文学遗产学习的精神,是力图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的尝试。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各种式样、各种风格的作品都将能在《红楼》找到自己着根的土壤。

显然,目前这一期还远谈不上“令人满意”。如果要从北京大学确有写作能力来衡量,应该说,这一期是“不满人意”的。这首先是由于我们筹备过程中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充分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写作力量。致使目前的刊物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质量的保证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计划的许多栏目不能不留作空白;我们没有精悍的短论、犀利的杂文、辛辣的小品、……在诗歌方面我们没有优美生动的叙事诗、尖锐深刻的讽刺诗……在其他文学样式方面更是提不起来。

但是,我们相信:如果同志都说:“一定要把《红楼》办好!”并且伸出手来栽培它、支持它,那末《红楼》就不可能办不好,《红楼》就不可能不是一期比一期更充实更美丽。


出处:原载于1957年1月1日《红楼》创刊号,无署名。


《红楼》简介:


《红楼》(不定期)于1957年1月1日创刊,是北京大学校团委会领导下,由学生自办的综合文艺性刊物。总共出版14期(包括5期增刊),跨1957年和1958年两个年度,其中1957年出版正刊5期,分别是创刊至第6期(5、6期是合刊1册)。1957年,在正刊《红楼》出版以外,还出版过4期《红楼》“反右派斗争特刊特刊”,特刊单独编号。





《新评论》(代发刊词):编辑后记

通常一个刊物问世时,总有一篇发刊辞,用以陈述这个刊物的使命,但刊物的内容却未必和它的发刊辞符合;因之,我们决定避免这类文字。我们希望这个刊物的本身能说明我们的态度,意见和气息。
这个刊物原是经常见面的几个朋友共同发起的。我们很靦觍这篇幅的单薄,但与其在量的方面增加,毋宁在质的方面努力,所以我们决定暂时维持这现有的页数。本刊是一个综合的半月刊,目前则稍侧重于国际问题。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当前国际间确有许多问题足以供我们讨论与研究;第二,我们现有的朋友间也写这方面的文字的人占多数。假如以后篇幅允许的话,我们还想间而登一点文艺和书评。
关于这一期的内容:胡焕庸先生以一个地理学者的身份,来检讨省区缩小的问题,他不仅提出几个原则,并有很具体的方案。我们相信胡先生这篇文字必将获得政府当局及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四个月以来的欧局,祇是充满了外战,经济战和宣传战;真正的军事,反退到次要的地位。因此我们特约周陈王三位先生分担这三方面的文章。周陈两先生在国内写的文章很多,不用介绍。王一之先生是伦敦大学硕士,专攻国际关系。
刘燕谷先生是专门研究日本问题的。
中华民族本来最富有民族精神,过去我们曾经打倒过两次外族的统治。但自从中国和欧西接触以后,外族的侵凌在质上以和以前不同,同时近几十年中国民族的团结力确实日见涣散。所以储安平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对民族思想爱国情绪作热烈的发挥;在现代的国际政治中,民族主义已成了最主要最有势力的潮流。

出处:原载于1940年1月20日《新评论》创刊号, P24页。


《新评论》简介:


《新评论》(半月刊)于1940年1月20日创刊重庆,1943年1月起改为双月刊,1945年10月停刊,由周小亚主编的综合性社科刊物,出版期数与停刊原因不详。
全国报刊索引——《新评论》:

2021年8月16日星期一

《论语》缘起

论语社同人,鉴于世道日微,人心日危,发了悲天悯人之念,办一刊物,聊抒愚见,以贡献于社会国家。大概其缘起是这样的。我们几位朋友多半是世代书香,自幼子曰诗云弦诵不绝,守家法甚严,道学气也甚深。外客来访,总是给一个正襟危坐,客也都勃如战色。所谈无非仁义礼智,应对无非“岂敢”、“托福”。自揣未尝失礼,不知怎样,慢慢的门前车马稀了。我们无心隐居,迫成隐士,大家讨论,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谓“养晦”,名士所谓“藏晖”的了。经此几年的修养,料想晦气已经养的不少,晖光也已大有可观;静极思动,颇想在人世上建点事业。无奈泰半少不更事,手腕未灵,托友求事,总是羞答答难于出口;效忠党国,又嫌同志太多;入和尚院,听说僧多粥少;进尼姑蓭,又恐尘缘未了。计议良久,都没出路,颇与失意官僚,情景相似。所幸朋友中有的得享祖宗余泽,效法圣人,冬天则狐貉之厚以居,夏天则絺绤必表而出之;至于美术观念,颜色配合,都还风雅,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红配红,绿配绿,应有尽有。谋事之心,因此也就不大起劲了。其间,也曾有过某大学系主任要来请我们一位执教鞭,那位便问该主任;“在此年头,教鞭是教员执的,还是学生执的?”那位主任便从此绝迹不来了。也曾有过某政府机关来聘友中同志,同志问代表:“要不要赴纪念周?做纪念周,静默三分钟是否十足?有否折扣?”由是党代表也不来过问了。
这大概是去年秋间的事。谋事失败,大家不提,在此声明,我们朋友,思仰圣门,故多以洙泗问学之门人做绰号。虽然迹近轻浮,不过一时戏言,实也无伤大雅。例如有闻未之能行者自称“子路”,有乃父好吃羊枣者为“曾子”,居陋巷而不堪其忧者为“颜回”,说话好方人者为“子贡”。大家谋事不成,烟仍要吸。子贡好吸吕宋姻,曾子好吸淡巴菰,宰予书寝之余,香烟不停口,子路虽不吸烟,烟气亦颇重,过屠门而大嚼故也。至于有子,推己及人,虽不吃烟,家中各种俱备,所以大家乐于奔走有子之门。有子常曰:“我虽不吸烟,烟已由我而吸。”由是大家都说有子知礼,并不因其不吸,斥为俗人。闲时大家齐集有子府上,有时相对吸烟,历一小时,不出一语,而大家神游意会,怡然而散。
一天,有子见烟已由彼而吸得不少,喟然叹曰:“吸烟而不做事可乎?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颜渊怃然对曰:“尝闻之夫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难为了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至三年之久!积三年所食,斐然成章,亦可以庶几也矣乎?”子路亦曰:“尝闻之夫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于是大家决定办报,以尽人道,而销烟帐。
惜其时子路之岳母尚在,子路以办报请,岳母不从,事遂寝。
今年七月,子路的岳母死,于是大家齐声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三嗅而作,作论语。
大概办报的消息传出之第二天,就有友人来访。我们依例各序宾主让座之余,大家端容正色肃肃穆穆的谈起来。友人便问:
“吾兄为什么要办报?敢问宣传什么主义?”
“没有!没有!”
我连忙的拱手回答。
友人怕我未曾听懂,又进一步问:
“诸位办报,持什么主张?”
“岂敢!岂敢!”是我固谦的回答。
其时朋友有点慌张起来了。“诸位办报应该有个立场呵!敢问你们站在什么立场上?”
“请坐!请坐!”我仍旧很和气的答他。于是那位朋友,不知怎样,竟悻悻然扬袂而去了。
第三天,又有一位朋友投刺来访,也是听到办报的消息,也是来寻根究底的。“好吧,请见。一办报,此身已非己有的了。我已许身于社会与国家了。”我对听差的说。这位朋友,看来更加孟浪。寒暄之下,那位朋友很唐突的问:
“你们钱哪里来的?是孙是胡?是汪公?是蒋公?”
“不知道。”我说。
“怎么不知道?”
“委实不知道。”我回答。
“未必然吧!”朋友摇头的说,“四者之中,必有其一。”言下颇有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五老峰下之意。
“都不是。”
“怪事!怪事!”那位朋友说。
“我们很有钱,难道凡有钱便是怪事吗?”
“那末,钱哪里来的?怎么不知道?”
“钱是由我们同人中一位高门鼎贵的友人来的。我们但知他豪爽,至于他这钱哪里来的,我们怎知道?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将来这钱要看读者出的,读者这钱哪里来的,我们更不敢穷究了。”
到此,那位虽然大失所望,悻悻然见于其面,遂无话可说了。
沉默良久,朋友又发问:
“你们为什么要办报?”
“不知道。”我说。
“又是一个不知道!怎么说!”
“我们同人,不知怎样,忽然高兴起来,想要办报,所以叫做不知道。”
“凡人做事,都应该有个理由。岂可做事,而自己莫名其妙?”
“凡人想做的事,都应有个理由。”我更正的说,“实做的事,都是本人莫名其妙。譬如某人成巨公,某人成名将,他们知其所以吗?世事类多如此,何必向天追究。比如青年择业,年少气盛,都抱有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之雄心。乳臭未干,便拿定主意,我要学矿学工程,我要做牙科博士。及至学成,也许牙医做有名知县。矿师成模范校长,报馆主笔忽然经理煤炭,回国领事改办公共卫生,当其呱呱堕地时,何尝敢做这种打算?凡事,其来也茫然,其去也兀突,我们阅历所见,无非类此。不但男子择业,我们办报,不甚了了,就是女子择婿,也是大多茫然。倘是花前月下,女子问天:“我某女士呵,何以偏遇某先生?”有谁答得出?大概最后决定,都是看看自己年纪,算算自家前途,在几个无甚足取的青年中,择肥而噬,碰碰造化,托以终身罢了。若要过于认真,便遇痴汉,这也是你我所亲验得来的了。当今女子,从小就做起美满姻缘的梦,留下祸苗。须知世上哪有这许多品德才貌兼全的人,可以供她称心满意?因此做起亲来,“良人”不够分配;“良人”不够分配,乃多半事与愿违;事与愿违,婚姻乃多破裂。这就是你们一班好讲理由、理想、主义、主张的人的罪。办报也是因缘际会,有人肯执笔,有人肯拿钱,由是这报就“应运”而生了。
“那末,你们办这报的因缘际会,际什么会呢?”
“你真要知道?”
“我真要知道!”
“因为我们同人中有一位的岳母死了。”我据实的奉告。
但是这回因为我太老实,由是又开罪了那位朋友。他便怏怏不乐,认为一无所获,废然而返了。
 
出处:原载于1932916日《论语》第1期,无署名,P1-2页。
 
 
附一:《编辑后记》
 
 
论语社的成立,已如缘起所说,因为同人中有一个位死了丈母,所以大家决心来办报。大家既然决心办报,就马上执笔为文,一面交付到印刷所去排印,便成功了这样的东西。
对于出版事务,全是门外汉的我们,在这里就发生了不少的困难。关于编排校对,总不能如心称意,形式未见好看,校对之后错讹还是很多,真也没有法子,要请读者原谅,也不好意思说出口来,我们姑且把责任推到印刷所身上,说他们太不会干事了。
诸位都知道《论语》是孔子门人所作的一部大书,我们当然是冒牌的。但是,我们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并不存心冒孔家店的招牌。我们同人,时常聚首谈论,论到国家大事,男女私情,又好品论人物,又好评论新著,这是我们的“论”字的来源。至于“语”字,就是说话的意思,便是指我们的谈天,因除了可以归入“论”字的话题之外,我们还有不少的谈话,这些全都归入“语”字去的,这是“语”字的来源。这样的二个字拼凑起来,便成了《论语》,格式内容里也和孔夫子的《论语》差不多,因为也是甲一句,乙一句,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一大堆大道理。所以如果有人责备我们假冒了孔家店的招牌,我们也不敢极口呼冤,而且是可以发出一种会心的微笑的。不过要请他们注意的是,孔家店里的货品,《论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在这以上还有《春秋》,那是孔老夫子用了他特有笔法作成,使乱臣贼子发生恐怖的大著。在目下这一种时代,似乎《春秋》比《论语》更需要,它或许可以匡正世道人心,挽既倒之狂澜,跻国家于太平。不过我们这班人自知没有这一种大力量,其实只好出出《论语》,决不敢存非分之想,也不敢有非分的举动的。——这我们特别声明。
这一期的稿子,因为大家很热心,来得太多了,本来预定三十二页,竟超过了一半,因为是第一期创刊,就全收了进去,作为特大号了。希望以后大家遵守中庸之道,文稿恰好有三十二页的稿子,每次都一样,不多也不少。不要虎头蛇尾式的开头很起劲,后来便不行,也不要尾大不掉式,越来越兴盛,以致我们印刷费都付不出。请注意这始终如一的中庸之道,是我们要一贯遵守的大道。
记者K.(九月十三日)
 
出处:原载于1932916日《论语》第1期,无署名,P46页。
 
 
附二:本刊投稿规约
 
 
一、本刊接收外来投稿。
二、来稿非经投稿人特别声明,并附相当邮费,概不退还。
三、编辑人对于来稿有删改之权。
四、来稿概无金钱上之报酬,但酌赠本刊。
五、与本刊性质不合之稿,概不刊登。
六、来稿请迳寄上海法租界善钟路第一百弄第四号论语社编辑部。
 
出处:原载于1932916日《论语》第1期,无署名。
 
 
附三:论语社同人戒条
 
 
一、不反革命。
二、不评论我们看不起的人(自郐以下的悉列入子不语),但我们所爱护的,要尽量批评(如我们的祖国,代武人,有希望的作家,及非绝对无望的革命家)。
三、不破口骂人(要谑而不虐,尊国贼为父固不可,名之为忘八蛋也不必)。
四、不拿别人的钱,不说他的话(不为任何方作有津贴的宣传,但可做义务的宣传,甚至反宣传)。
五、不附庸风雅,更不附庸权贵(决不捧旧剧明星,电影明星,交际明星,文艺明星,政治明星,及其他任何明星)。
六、不互相标榜;反对肉麻主义,(避免一切如“学者”“诗人”“我的朋友胡适之”等口调)。
七、不做痰迷调;不登香艳词。
八、不主张公道;只谈老实的私见。
九、不戒癖好(如吸烟,啜茗,看梅,读书等),并不劝人戒烟。
十、不说自己的文章不好。
 
出处:原载于1932916日《论语》第1期,无署名。
 
 
《论语》简介:
 
 
《论语》(半月刊)于1932916日创刊上海,由中国美术刊行社发行,综合性评论刊物;本刊初由林语堂主编,从第27期起改为陶亢德主编,自第83期开始由郁达夫主编,后改由邵洵美主编。刊登时事评论,发表杂文,探讨文学理论,介绍西方和我国古代幽默作品,刊载各地报纸的幽默消息和读者讥讽现实的来信。19378月,因抗战爆发而休刊,194612月复刊,到19495月上海解放停刊,前后共出177期。
全国报刊索引——《论语》: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