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4日星期四

《這一代》發刊詞:我們的話

身為此地的這一代人,我們有太多的患難有太多的彷徨,太多的矛盾、太多的困擾,也有太多的尷尬。文化上我們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政治上我們遭遇到理論和實際的問題,經濟上我們又面對著資本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矛盾,我們安享繁榮和富裕,卻也付出另一種煩擾、擁擠和孤獨。對於遠景,有時也因國際情勢的激蕩,而感迷惑。重重困擾縱橫交織,往往使我們一時分不清黑白,分不清敵友,分不清存亡利弊的分界。我們雖也不斷努力創造生活的數量,卻使生活的品質不斷的低降,許多人際倫常的綱紀不斷的鬆散,正義道德的意象逐日的灰暗,人性的寬恕和惻隱的胸懷也逐漸被傾軋、仇視和不信賴所取代。我們增殖繁衍了過多的人口,由於不能預備和改善生存的環境,終於也釀造了一群焦躁而挫折的新生代。
然而,我們卻不必為這些問題所氣餒,同樣的,我們也不必諱言這些既存的事實。由於這些種種乃是進步所帶來的問題,一個進步愈快的社會也必然帶來愈多的焦躁、迷惘、難於適應和難以協調的衝突。
這種衝突,常常是帶領我們進入另一個和諧境界的前奏,但也可能是進入另一個危機的開始,其關鍵則在於我們不能用一種開放的心靈來含容它,瞭解它和導引它。
因而輿論的功能與其過多的歌頌進步,使大家麻醉在既有的成就,不如負責任的來發掘進步所產生的問題,提醒大眾隨時來預防所可能導入的危機。也許時間終究會證明:一種忠實而客觀的批評態度,比盲目而過多的歌頌,對人群對國家會有更多的貢獻。
《這一代》它的英文名稱我們採用“New Generation”其“新”字所代表的與其說是年齡上的“新”,不如說乃是境界上的“新”。當進步為我們這一代人帶來叢生的困難之際,只有努力去突破新的境界,才可能為這一代找到新的希望。
然則,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認為最起碼的工具乃是一種開放的心靈以及開朗的胸襟,只有開拓這種恢宏大度的心胸和氣概可以包容叢生的矛盾和歧見;可以化解無窮的衝突和困難。化阻力為助力,化戾氣為祥和,只有這樣我們可以步入和諧圓滿的開放社會。
為了迎接更開放的社會,我們希望以最開朗的胸襟使《這一代》成為最開放的園地,但願所有關心這一代問題和前途的這一代人,在這裡充分討論屬於這一代的問題。我們熱誠的期待藉此能讓這一代人尋找一條充滿希望的方向!使我們的國家走上富強之路,使我們的社會邁向民生樂利的新境界。
第一期有不少佳作,值得給讀者作扼要的介紹:
陶百川先生的出國久居和回國定居同樣是大家所關心注目的事。他高風亮節的人格,已經成為這一代人欽慕的典範。他的一舉一動毫無疑問的已經不止代表他個人而且代表這一代知識份子人格情操的象徵,因而他辭去監察委員的職務,毫無疑問的是一件大事。他的這一項舉動無疑的終於使他的人格露出了最完美的光輝。雖然有多少人惋惜他也挽留他,但陶先生並不是讓出一個中央民意代表的位子,而且很少人能真正體諒這位嶙峋風骨的禦史辭職所代表的意義。一方面當道德人格和操守已經不太被重視的今日,陶先生堅決辭去這個多少人極力爭取和珍惜的職位,一種凜然的道德光芒無異是冰天雪地中的炭火,為歷史的人格典型留下人格的火種。另方面,年齡已遠超過古稀之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團,為我們所留下的種種問題,並不是不去談它,就能減少其迫切性,陶先生的辭職,或許可以使朝野重新來面對一項不得不檢討的問題。假如終於能使這項問題有所改善,那麼這位鐵面禦史就不止是空出一個監察委員的位子,而是為“法統”,為即將凋零的國會民權創造了新的生命。張俊宏(景涵)先生,以《讓歷史性的人格典型出現在這一代》為題,評論陶百川先生的辭職。
《南部一天的觀感》是陶百川先生多年前寫給本刊發行人陳黎陽先生的一頁日記,當多少人還在猜測陶委員辭職“動機”的時候,讀者們或許可以從六年前的一篇日記中看出這位代表古大臣高風亮節的禦史,他的內心是在作何等痛苦的掙扎。當辭職已經生效的今天,望著陶先生孤獨愴涼的背影離開監察院的時候,看看他的日記,能不令人暗然神傷?
《願風雨洗淨社會人心——我對議壇“政客”的看法》張俊宏先生所撰,對於許信良議員所著《風雨之聲》所引起的震撼,作者提出三個觀念來澄清多日來各方所引起的爭議。“政客與政治家”他說:政治家都是政客,但政客要昇華為政治家卻不能沒有更境界的素養,否則年齡只能創造老人而不能創造偉人!其次對於“當權者與批判者”他提出三個典型的模式,日本模式是“權者”與“智者”單行道的結合,這種結合雖屬極安定,卻因批判力的偏枯,使這個國家常在錯誤的道路中沖入懸崖;許多落後國家的“模式”是權者和智者形成絕對的對立,權者采防堵高壓,結果智者“流竄”到另一個角落裡發酵,終於形成惡性對立而兩敗俱傷;另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是當權者和知識份子間維持互相尊重自律的制衡關係,彼此在爭辯中求其真理,批判中求和諧,權者對智者的容忍,未始不能化暴戾為祥和化離心為向心,以寬容自律的胸懷來創造和諧的境界。最後討論“中庸與偏激”他認為智者為權者的對立,起先皆由筆桿向槍桿挑戰,接著“動口”者立刻被宣佈為“偏激份子”,那麼“動口”既屬偏激,乾脆改由“動手”來實際符合偏激,其結果當然各走偏激的悲劇。關鍵乃在於政治家的智慧才能瞭解中庸與偏激的分界。本文於自立晚報連載,經作者修訂若干內容於本刊發表。
文如龍先生《不必證實你是“政客”!》評論省議會中攻擊“質詢”同僚的風暴,筆調幽默風趣,主題仍極為嚴肅。
《風聲雨聲,聲聲入耳?》是李添旺先生所撰,對於省議會臨時動議攻擊許信良的“宣言”加以仔細的批駁,邏輯層次條理分明,專門為省議員草擬訃聞式提案的議會師爺們,值得參考本文。
《茁壯的鄉村子弟兼論“醜陋的臺灣人”》台土生先生所撰。所謂台籍青年才俊幾年來好像成為天之嬌子。純樸敦厚克苦耐勞的鄉村子弟確實已經長大而且粗壯結實,他們奮鬪成長的過程實在是值得歌頌和讚揚的,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也確實有不可磨減之處。作者將他分為:工作型、技能型和智慧型,他們共同的特色是憑克苦和自力成長,也憑自己的體力、智力和技能謀生,因而他們可以建立自己的信譽、人格和道德。這種人才是真正值得推崇的;然而另一種類型的醜陋型,多數則具有美麗迷人的外衣,卻沒有高尚的內在情操,他們的出路和市場價值卻遠高於前者,作者將它分為有學無德型,和有術無學型,有些具有高尚的學歷和職業,卻沒有高尚的道德基礎,由於位居樞紐,其殺傷力也較大,有些則因無法獲得較好的文憑,因而磨練一套逢迎之術,貪贓腐化無所不能,這種人地位較低,影響力也較有限,其共同的特色是迷於權勢而且不惜以六親不認和逢迎拍騙作為主要的謀生資本。作者並且附帶分析過多重用這種人帶來的近的和遠的弊害。
陳黎陽先生撰《外省人的惆悵與希望》分析外省同胞老年、中年及青年三代不同的成長背景想法及希望,老一輩雖生於憂患,卻曾享過榮華富貴,惟一遺憾的是思念著故鄉明月;中年的一代,前半生流血,後半生流汗;前半生被認為太年輕還可以等,後半生又適逢青年才俊的時代又被認為太年老,無望和無力的陰影籠罩;卻只有年輕的一代在民豐物阜之時,既無思鄉的負擔又有廣闊的出路是屬於較幸運的一代。然而無論如何卻仍有不少人由於不安全感的驅使紛紛作好置產設籍的打算,作者認為一般百姓如此則尚有可言,身負國家重任的公僕若紛紛作此打算,則表示本身不具有信心與決心,那麼這就是國家最大的隱憂,他因而建議公僕就職時應宣誓;歡迎任何人檢舉在國外置產設籍之行為一旦查證屬實,既應迅速向國民謝罪辭職,究竟如何堅定朝野信心,是當前最重大的課題。
臺北市公車聯營實施後輿論大嘩,各報交相指責,實則一票通用的聯營構想是一項大手筆的作法,林市長如果鄉願的話犯不碰著這個湯蕃薯,這是勇於負責有敢作為的現象。不過籌備考慮不同,造成諸多缺失,但願市府勇於改過,市民們也願意以愛護和鼓勵的心情期待市府有更進一步的作為。石建中先生以《從市公車虧損談公車聯營》一文討論公車問題。
除了公車之外車掌又是一件影響市民愉快心情的“硬釘子”,市民大眾每天不知要上下幾次公車,一兩個小動作加上幾句常用的口頭禪,已經足夠使眾多逆來順受的市民乘客增添了煩躁和不愉快的情緒!黃彰生引用車掌們指控乘客話,可以約略看出車掌小姐心理狀態;章漢先生則指出乘客指控車掌仍有其不公之處,不僅車掌如此,整個人際關係無處無地不是充滿令人不愉快的氣氛,光指責車掌是無用的,歸根究底是管理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
林宗一先生《談老娘就是這副德性》由一位去國多年的朋友口中感受到國內人際關係氣氛的粗暴,顯然我們的“禮儀之邦”已經很少能嗅出一點文明社會的氣息。
《大夫,求你看我一眼》是名作家繁露所作,一些公立醫院的積病之深,已經不是任何名醫所能診療。孫宗白先生《醫院有“六大”焉不大而化之》,亦指出一些公立醫院的弊端。醫療保險是福利社會極重要的一環,多少現代國家都做得極為圓滿,何以我們長久以來還是望塵莫及呢?
《楊森將軍留下來的種種》為黎陽所撰,楊老將軍蓋棺論定,報上多敘述及紀念他在四川分治的歲月或偏談他的長壽和養生,真正私底下大家所興趣談論的卻不是這些問題。作者一反忌諱討論所牽涉到的“性道德”的問題,以及男權社會中相對女性態度的問題。“風流”和“下流”的定義如何?“才子”既可風流傳為美談,那麼“才女”風流則又如何?
第一期在匆促中草成,為趕出來和讀者見面,疏漏草率之處很多,以後我們將會盡一切力量,來提高品質,希望讀者不保留的來督促我們指正我們。

出處:原載於1977年7月1日《這一代》第1期,無署名。


附: 徵稿簡約


一、本刊園地開放,歡迎賜寄時事分析評論、獨特人物之報導以及社會生計有關之讜論,尤其希望能宏揚道德正義之精神。
二、特別希望寄下大眾想說的話、想做的事,自然指的是大眾福祉有關的事,避免涉及個人隱私及人身攻擊的稿件。
三、特別歡迎對本刊的批評稿件,尤其有不同觀點,歡迎您無願慮的提出來批判和討論。
四、來稿最好用真名如用筆名,亦請署下真名和通訊位址,以表負責。
五、本刊有刪改權,但不歪曲原意,如不願意刪改,請注明。譯稿請附原文影印本亦可。
六、文稿一經刊登,當致送合理的稿酬,如需退稿,請附貼郵票。
七、有時效性的稿件希望在每月十日前寄達。

出處:原載於1977年7月1日《這一代》第1期,無署名。


《這一代》簡介:


《這一代》(月刊)於1977年7月1日創刊,發行人:陳黎陽,總編輯:張俊宏;從1978年9月15日開始,黃信介出任社長,編輯工作主要由林正傑與賀端蕃負責;第16期一篇《特權向法律挑戰》的社論,令其遭到停刊一年(1979年1月24日始)的處分。《這一代》停刊後,轉世刊物《青雲》於1979年6月15日創刊,由陳黎陽主導言論走向,至1980年11月25日,發行第11期後遭到查禁,1981年3月永久停刊。1980年3月25日,《這一代》17期復刊,陳黎陽任主編,雖然標榜月刊,但是出刊日期非常不穩定,到第34期(1983年11月19日)出版後自動停刊。
《這一代》創刊號: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_76.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