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

《八十年代》發刊詞:共同塑造我們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就在眼前,我們要拔開雲霧,迎向前去,以我們的智慧共同來塑造這個新年代。
過去的十年,世局有很大的變化。冷戰被和解所取代,越戰停止帶來的越南淪陷的慘劇,以埃由對立而簽署了和約,石油輸出國家不斷以石油為武器干預國際經濟的正常運行。這些變化在在表現我們系處在一個動態的、變動的世局之中。由於世局的變動,我們也面對著若干劇變,由退出聯合國、形式外交的減縮至中美斷交,帶來許多不定的因素。
未來的十年,就我們現在知識所及的範圍,世局依然蘊藏著不斷變動的因素。這些變動更可能加重我國國內不定因素的變化程度。面對這些不定的變化,僅管少數人會失掉信心而思逃避,在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遠走高飛。但是我們深信,絕大多數人會如同我們一般,都會熱愛家國鄉土,發揮所有的智慧和意志,為大家共同的幸福而奮鬪不懈。
我們深信,群眾的力量可以共同塑造未來。在變動的世局中出現的國內不定因素,系源于全社會未能平衡發展的結果。在我們的生活體驗中,我們看到整體經濟有長足的進步,諸如對外貿易的擴張、工業生產的增加;但是,我們也看到各個部門間的不平衡進展,諸如都市和鄉村的發展差距、中央和地方的資源運用權力差距、社會福利和社會安全的欠缺。更重要的是,政治、社會、教育、文化等不能隨著經濟發展而調整,這種非經濟面的不平衡發展,才是不定因素的根源。我們若要塑造一個可供生存的安定而和諧的未來,我們便必須指陳這些社會不平衡的缺失,進行必要的調整行動。
我們深信,絕大多數人都希望過自由民主方式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則在於積極的參與、或者是智慧的參與、或者是生產的參與、或者是享受的參與,都是自由民主的表現。現在和未來,每個人由不同的領域參與社會發展,並享受社會進步的果實。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得由個別所處的角度觀看到社會的進步及其不平衡,都能體味到進步中的缺憾。評估與讚揚進步,指陳缺憾和探討興革是智慧的參與,是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我們深信,這是一個集體參與的時代,是一個群眾智慧的時代,不是一個敲鑼打鼓、捧拜英雄的時代。在變動的世局中,我們不願被任意擺佈,我們必須爭取生存的權利。在不定因素加劇的時節,我們不能因驚慌而逃避,我們必須開創安定生存的機會,這種權利和機會不屬個人,而是全體國民的。我們必須覺悟到,只有透過參與才能把許多個人對權利和機會的主張,融合成整體的權利和機會的主張。在這裡,我們提供了一個論壇,給每一位願意表達意見的個人,作為其智慧參與的園地。我們希望,在自由討論中,塑造安定而和諧的生存方式。
我們深信,時間是一項重要因素。就我們的知識範圍,多年來,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有許多人曾經一再指陳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的弊端,也曾經提出改革主張,但都隨時間而淹沒。現在,世局的變動正在加劇,時間或許仍會再度淹沒改革主張,卻可能同時埋葬我們的生存機會。在這種決定性的時代,我們必須運用集體的智慧,積極爭取決定我們自己命運的權利。所以在這裡我們提供了一個公開的園地,歡迎大家共同用集體的智慧,來塑造我們共同的八十年代。

出處:原載於1979年6月1日《八十年代》(月刊)第1卷第1期(創刊號),無署名。


附一:編輯室筆記


中美斷交,使臺灣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各種適應和調整方面的挑戰。在這種歷史的十字路口上,任何一個珍惜自由的人都沒有徘徊膽顧的餘地,建言者必須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任事者必須用行動來爭取力量,我們沒有等待的權利了。
在一個言論沉寂的政治氣氛下,我們將本著理性而堅持的精神,積極地為爭取討論我們前途的自由而奮鬪。《八十年代》屬前瞻性的刊物,我們願意以嚴肅而認真的態度,來檢討各種擺在四周以及可以想像得到的各種問題。在目前保守與激進勢力日趨極端的局面下,用我們平實而誠懇的言論,做一個溝通和凝聚輿論的工作,但我們有基本的原則,不願做一個和稀泥的鄉願。
本期主題分作經濟、政治與外交三部分,我們認為經濟是決定命運的最大籌碼,《八十年代經濟目標》一文,系由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所執筆。他對我們未來經濟社會的走向,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在政治方面,目前的國民黨是權力分配者,但在社會多元化的趨勢下,不論兩者的角色是否轉換,對政治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競爭者之路》一文,對此問題提出值得有識之士深思的主張。至於外交方面,《臺灣關係法案》為我們開啟了新的境界,不論今後的外交政策或內政改革,都將受到這個法案的影響,所以特別以三篇文章加以闡述。
我們每刊均將刊載有關中共的研究和論文,因為我們同屬中國人,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是斷絕不了的。中國大陸的變化與我們的前途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無法不加以重視。本期分析大陸的民主運動,其中一篇是黃默博士的學術論文,同時亦分列臺灣與大陸的人權報告,作為檢討中國問題的參考,我們決心以不受教條拘束的方式,來研究中共問題。
有關國際政治的訊息,我們一向依賴美國報紙和通訊社。他們所提供的完全是美式觀點。本刊希望在取材方面,儘量以亞洲人的角度,作為判斷標準,同時今後也希望多報導新興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以為我們的借鏡。
《南海血書》是近年來政府所推動的最大規模的宣傳。但我們在各種場合,都聽到對它的批評,大部分都直指它是編造的、拙劣的神話,可是它現在竟然已被推銷到所有的中小學校。我們認為從長遠來看,它有害於青少年對政治的認識。我們不忍心看到教育當局以這樣的教材繼續污染我們子女的純潔心靈,因此,特別對此細加解剖。希望教育當局虛心評斷是其非。
為了促進民意政治的健全發展,本刊每期均闢有“民意之窗”專欄,分別討論國會、省議會、臺北市議會、乃至各縣市議會的問題,希望藉此恢復屢被新聞界所扭曲的議會真面貌,今後並將經常討論地方自治的問題。
“海外通訊”一欄,邀請海外學人撰稿。我們有感於國內各種報刊對海外留學生的報導,離客觀標準甚遠,有時幾被少數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士和單位所包辦,因此願意以較公平冷靜的眼光,來報導和分析海外留學生對國事的看法。
同樣的情形,有關黨外人士的報導我們也闢有專欄,有時也將選擇性地轉載他們無處可發表的文書,藉以稍稍彌補他們被新聞報刊扼殺、歪曲和誇張的形象。希望讀者憑著自己的理智良心來判斷其曲直。
校園內外、歷史、思潮、書評、人物、影藝、幽默等等,我們將以專欄分期推出。本期特別介紹兩篇歷史方面的文章。作者一是海外著名的時評家阮大仁先生,一位是研究文學的學者。兩位均通古達今,為文旁徵博引,極具有啟發性。下期我們將擴大有關文化層面的版面。
創刊伊始,我們在稿源、編輯及其它準備工作均不夠。我們將以更大的努力和更負責的態度,使本刊成為一個真正能發揮輿論力量的高品質刊物。

出處:原載於1979年6月1日《八十年代》(月刊)第1卷第1期創刊號,無署名,P1頁。


附二:稿約


一、竭誠歡迎各種內容結實的文章。
二、本刊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注明。
三、來稿以四千字以內為宜,愈精簡愈好。
四、稿酬每千字三百元以上。
五、每月十五日截稿。

出處:原載於1979年6月1日《八十年代》(月刊)第1卷第1期創刊號58頁,無署名,P58頁。


《八十年代》簡介:

《八十年代》(月刊)於1979年6月1日創刊,發行人與社長:康寧祥,總編輯:司馬文武(江春男),法律顧問:張德銘、林義雄、姚嘉文,出版者:八十年代雜誌社。
1980年12月10日,受美麗島事件波及,被停刊1年。
1981年2月,《八十年代》以第8期首度復刊,復刊後的《八十年代》出至第32期,被臺灣警備總部查扣,隨即於1983年4月2日遭處分停刊1年,為第2次停刊,停刊的理由:因第32期《美國重估中共政策》、《美國的臺灣政策》二文,內容“或為共匪偽政權辯護宣傳,或散佈我處境孤立之悲觀論調”。因第2次停刊至1984年4月3日,所以曾在2月22日出版《八十年代叢刊》及3月21日出版《八十年代叢書》作為過度性刊物,而未列入總號。
1984年4月3日,《八十年代》(半月刊)以總號33期第2度復刊,至1984年7月11日發刊至第39期,再度遭到停刊1年。其後第40期及41期改用《八十年代叢書》出刊,並列入總號。
1984年8月15日,《亞洲人》(半月刊)第2次以總號第42期(作為《八十年代》別名刊物)復刊,發行至第50期(12月22日)後改以週刊出版。1985年1月18日,《亞洲人》週刊以總號51期出版(總編輯李旺台),發行至總第77期(1985年8月3日),8月10日又遭到停刊1年處分。
1985年8月10日,《八十年代》第3次復刊,並改為週刊,以總第78期發刊,總編輯李旺台編至第99期,第100期起由司馬文武擔任社長兼總編輯,發行至第113期(1986年5月10日)後,再度被停刊1年。
1986年5月19日,《暖流》以《八十年代》總第114期第2次復刊,發行至第116期。6月1日後,《暖流》被以“已逾期出版期限”為由,吊銷雜誌執照而停刊。7月16日,再以康文雄為發行人出版《八十年代評論》作為過度,但未列入總號。
1986年9月10日,《亞洲人》雙週刊,第3度以《八十年代》總號第117期復刊,但至10月15日發行《亞洲人》雙週刊第2期後,雜誌未再出刊,《八十年代》終於終止了。
《八十年代》創刊號: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