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星期四

《國史館學術集刊》創刊辭

邁入新世紀的國史館展現有別於過往的風貌,一方面加速典藏檔案的開放利用,積極整理戰後的臺灣史料,另一方面也擴大對民間史料的徵集,加強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交流。今年6月,《國史館館刊》,復刊第三十期終於改版出刊,顯示國史館加強與社會互動、更接近臺灣人民與土地、館務發展多元化活潑的氣象,接著《國史館學術集刊》於12月創刊,則強化國史館在學術發展領域中應扮演提升和推動的角色;兩種期刊,兩種性質,正標示著國史館未來發展的走向。
國史館掌理纂修國史事宜,且為國家重要的史料典藏機構,為倡導近、現代史研究與刊佈所保存的珍貴史料,曾在1947年12月創刊《國史館館刊》,續於1948年3月出版1卷2號,8月出版第3號,11月出版第4號,至1949年1月出版第2卷第1號,前後共5期,旋因時局混亂而停刊。1957年6月,本館在台複館,百廢待興,未遑計及復刊事宜。但為了推廣國史研究、介紹館藏重要史料,以及報導本館工作給社會各界,長期以來館內同仁咸認應該恢復館刊發行,而於1987年元月正式復刊。
復刊之後《國史館館刊》,每半年出版1期,至2001年6月,計出版30期,就其類目分,有演講、論著、專書、國史擬傳、碑傳備采、書評、史料介紹、憶往、歷史見證、選著選譯、檔案防護、檔案管理、學術通訊、館務報導等項。近年來有關近、現代史研究水準逐漸提升,為了加強與國內外學術社群的互動交流,提升國史館應有的學術地位,本館同仁認為,有別創一本具有學術性研究刊物的必要。同時,本館在兩、三年前即有意將《國史館館刊》改版,並另創學術集刊,乃計畫將原本發表在《國史館館刊》的專著另行分出,創立《國史館學術集刊》。
顧名思義,《國史館學術集刊》強調以嚴謹的學術態度,來研究、撰寫歷史;在稿件審查上,則采嚴格而公正的方式。本刊采橫式編排,以配合時下一般論文寫作格式,並簡化排版作業;除了提供本館同仁發表個人研究成果外,也竭誠歡迎歷史、社會、人文等各學術界先進賢達提供作品。不論是內稿或外稿,在審查標準上絕無不同標準,希望由此提升本館同仁研究水準,並達到與館外學者、專家廣泛交流的目的。
國史館是國家最高史政機關,擔負著推廣國史研究、保存史料、發展學術的任務,除此之外,更應該掌握時代脈動,編輯撰寫當代意義的書籍和論文,留下歷史記錄和觀點。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初,《國史館學術集刊》正式創刊,不只對本館學術研究和未來發展具有指標性意義,更希望在近、現代史研究領域中,能提供學界、文化界人士發表的園地,為樹立臺灣史學研究典範而共同努力!

出處:原載於2001年12月1日《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期,署名:張炎憲。


附:《國史館館刊》復刊辭


國史館為研究史學及國史上各項實際事例,並集當代名家之史料著述,特編印《國史館館刊》(季刊)。創刊號於民國36年12月出版,續於37年3月出版第1卷第2號,8月出版第3號,11月出版第4號。38年1月出版第2卷第1號。以後因國事混亂,本館播遷,不得不暫時停刊。
先是,民國36年4月25日,本館舉行纂修人員第一次座談會,顧纂修頡剛提議創辦一研究近代百年史之刊物,以供國人閱讀。張館長溥泉表示贊同,即推定柳詒徴、汪辟疆、顧頡剛、汪東諸位纂修,籌畫編印事宜。其後組成館刊編輯委員會,由但副館長燾擔任主任委員;實際編輯工作,第一卷由汪纂修辟疆負責,第二卷改成柳纂修詒徴負責;一般事務由馬協修騄程負責。館刊內容分為論著、專論、國史擬傳、碑傳備采、文藝、館務、附錄等七類,執筆人有但燾、柳詒徴、顧頡剛、金毓黻、汪辟疆、劉成禺,夏敬觀、冒鶴亭諸位先生,都是國內知名的史學家,選輯的論文精闢、史料珍貴。所以創刊以來,暢銷國內外,史學界人士多來函獎譽。回想那兩年受時局影響,物價飛漲,紙張供應和印刷方面都感到萬分困難。而執事諸先生協力共謀,勉強出版了5期,表現其盡瘁史事的苦心。
民國46年6月,本館在臺灣複館,百舉待興,自未遑計及館刊之復刊事宜。上年,本館同仁認為加強國史研究、溝通館內外之修史意見、介紹重要史料、報導本館工作等,實有恢復館刊之必要。乃將“館刊編印”一項,列入76年底計畫及預算,並即擬訂《國史館館刊編印辦法》,聘請遲景德、賴暋、張明凱、洪桂己、路守常、朱重聖、陳孟堅諸先生為編輯委員,並聘朱重聖先生為主任編輯,蔣武雄、方志強、何智霖諸先生與崔若璇、董新華小姐為助理編輯,積極籌畫徵稿及編印事宜。復刊後的館刊,以半年出版一期為原則。內容較前略有增減,分為論著、專著、國史擬傳、碑傳備采、書評選載、史料選載、學術簡訊、館務報導及其它等九類。凡今人有關史學、史法、史評、史觀之論著、專著,以及清季以來私家專載筆記之有資史料者,新書評介之有助徴校者,國內外學術活動之裨中國史研究者,皆在擇優刊載之列。根據最新“出版年鑒”的統計,目前國內歷史雜誌有54種,歷史學刊有22種。已有如此多的歷史刊物,則本刊的復刊,僅是在總數上增加了一種,實是無足輕重。但本館同仁希望本刊內容要有特色,確能使讀者閱後獲得一些新的東西——新的意見、新的史料、新訊聞。這是本刊的編輯目標,雖然不易做到,但我們願意努力以赴。希望諸位史學家、各界人士、讀者,多多賜指教和支持。
本刊復刊號在形式上雖較前略有不同,但編輯原則仍本過去的一貫精神。查創刊號載民國37年12月15日下午舉行第一次館刊編輯委員會會議記錄。開會時,張館長親臨指導致詞,說明本館纂修國史,應堅守三民主義的立場,並指示本館所載史傳的原則。當晚七時半,他還以電話詢問但副館長關於館刊會議之事,指授編刊義例,尤嚴正統、閏統之分。不幸當夜張館長即病發,不及醫治而逝世。他正是“畢生事業,晚矢歸宿於國史”(見張館長事略)的志士仁人。復刊後的封面題名,仍用張館長的遺墨,以表示對他的崇敬與懷念,並肯定他對纂修國史指示之傳承。

出處:原載於1987年1月1日《國史館館刊》復刊號第1期,署名:朱匯森。


《國史館學術集刊》簡介:


國史館為鼓勵研究國史,並保存史料,呈現學術界動態及館務,特編印《國史館館刊》(季刊),於1947年12月在南京創刊(無創刊辭),前後出版5期,旋因時局動盪而暫時停刊。1957年在台複館後,為賡續加強國史研究,於1987年1月發行復刊(半年刊),內容涵蓋論著、專著、國史擬傳、碑傳備采、書評選載、史料選載、學術簡訊、館務報導等。2001年6月自30期起改版為橫式,刊載館務報導、史料介紹、國史擬傳、碑傳備采、學術通訊等,俾能呈現館務多元發展,加強與社會互動;學術論文、書評則改刊載于《國史館學術集刊》(2001年12月1日始,發行《國史館學術集刊》,為國史館代表性之學術研究刊物。自第1期至第6期為半年刊,第7期起改為季刊,發行至2008年12月,共18期),後為加強國史研究之傳統,自2009年3月起,複將《國史館學術集刊》改回原《國史館館刊》,並接期號,自第19期起繼續以學術季刊形式發行至今。
《國史館館刊》網址:https://www.drnh.gov.tw/p/412-1003-212.php?Lang=zh-tw
《國史館學術集刊》網址:https://www.drnh.gov.tw/p/412-1003-213.php?Lang=zh-tw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