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萌芽》为刊载现今文艺作品及评论之定期刊物,月出一期,每年二卷(六)期为一卷。
(二)、《萌芽》收登同人外的来稿;但在第一卷内,因翻遍和介绍 ,已有预定计划,不收任何方面的翻译稿件,自作的稿件,不论小说,诗歌,随笔,地方写实,以及关于文艺或社会取了轻浮态度,或故意歪曲的稿件,以及只攻击个人并无社会意义的文字,概不收登。
来稿在《萌芽》上刊载后,致送酬金每千字一元半至二元,看每期稿件多少而定,版权归作者保留,但来稿请写明通信地址;如预先声明须寄还原稿并附有邮票者,无论登载与否,均可寄还原稿,否则概不寄还。
(三)、《萌芽》同人,甚愿接受读者们对于内容或编辑上的指教,以补同人等之不足。
(四)、来稿及关于《萌芽》的信函,由光华书局收转。
出处:原载于1930年1月1日《萌芽》第1期,无署名。
附一:编者附记
关于这小小的定期刊物,怎样产生,带着什么使命,是实在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话,可对读者诸君说的;这不过是,有几个著译者有所著译,或者想有所著译,“萌芽”便定为他们发表著译的地方之一,如此而已。所以在这里,便只将内容——“萌芽”想登载些什么东西——方面,大体地附记几句。
“萌芽”是杂志,在内容方面不能不“杂”。同时又不得不受种种的限制——除出现今状况的束缚,不能言所欲言,译所欲译的以外,还有同人等——著译者们自身的限制,就是人手不多,能力薄弱,又因为出身的社会层和生活的关系,无论思想或见闻或技能都不得不偏限于一方。所以“萌芽”上的文章,除出“杂”以外,一方面又不能免于或一的偏形。
这被限定的我们的努力,在第一卷内,为主的是朝着这三方面:翻译和绍介,创作,评论。
翻译方面,在第一卷内,我们预定了一个计划,就是想将新俄的几个优秀的作家,给以介绍。但同时,西欧诸国及小国度的作品,也想择其倾向比较正确的,绍介一些。论文则专限于“科学的”艺术论的论著,和论述各国新兴文艺的文章,及社会的文艺批评等,加以介绍。
较之翻译,创作方面,我们没有很大的把握,不能有同样的预定计划。这也不独我们没有把握,就是全文坛都如此消沉的,——这大约因为我国文学水准低下,压迫又沉重的缘故吧。但我们总希望在“萌芽”上,抽出几个新文学的萌芽来,除同人等底努力以外,还希望大家投稿。但我们要对读者诸君说一声,“萌芽”登载创作(无论小说,诗歌,戏曲以及其他)的标准,是比较宽大的,在形式方面,我们不嫌平常和幼稚,在思想——即作品的内容方面,我们容许作者底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意识底比较不正确或比较的不纯粹。只要是成为一篇文章,而在思想上,不是开倒车的,或像一条缚足的绳(例如颓唐的,绝望的东西)似的东西,“萌芽”是一概要登载的。
评论方面,我们除出文坛想象有时要加以批评以外,对于一般的社会现象,也要加以批评。但在这里的限制,是更大的。此外,我们要登载杂文,杂记等。
“萌芽”的内容,大体如上所记,而且第一期已呈在读者诸君之前,除出评论方面自第二期起要增加份量以外,其他方面大抵就照第一期样子地出下去。
现在关于这第一期的内容,记下几句要记一记的话。第一,A.法兑耶夫底小《溃灭》,是被评为“立在现代苏联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底最高峰“的艺术作品。这是真真描写现实的民众的东西,作者观察很深刻,描写手段也高,作中虽无一句革命的煽动的话,而仍使我们受到深强的感动。
这小说的题材,是一九二零年顷在西比利亚和日本军及哥却克军阀的Bartizan(袭击队)底情形,和其中一些人物的性格。作者是曾亲身参加Bartizan队伍里工作的人,所以Bartizan是怎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如实地知道。全篇十万字,预定分六期载完。鲁迅先生是据藏原惟人底日译重译的;关于作者底生平,请看所载的自传;下期还想译载一篇藏原惟人底关于这小说的短论。
第二,V.茀理契底论文,我们很希望研究艺术的人,加以注意。著者,在中国是很生疏的,我们所知道,只在书室译底《作家论》中有他底一篇跋,及在《创造月刊》某号,译过一篇他底《关于()()的马克思主义的考观》;但在世界上,他却是现在差不多唯一的社会的艺术学者。他底死,不但苏联失去一个理论的强有力的斗争者,就是世界的学术界也受很大损失的。
第三,这期的二篇创作小说,恰巧都是描写小资产阶级人物的东西。《奶奶》这篇,虽以写一个女革命者底人性为小说底重心点,但作者所用力的地方,和小说底价值,却在那些住在小客栈里的人物之描写的一点上。《报复》,则分明是将一个对女性——同时也就对人生——取了侮弄的态度的很可怕的青年心理,加以解剖。如主人公似的这种青年,目下大概不少;我们所望于读者的,是不要以为作者在对人教示这种对女人的态度,即使作者在有几段描写上,批评的态度还太弱。
最后,我们愿意敬爱的读者们,在这杂志的各点上,有所指教。
编者,一九二九,十二,十六。
出处:原载于1930年1月1日《萌芽》第1期,署名:编者。
附二:《萌芽》创刊词
《萌芽》创刊了。
我们想在这里占一点篇幅,和大家谈谈关于这个刊物的事情。
我们选择《萌芽》作为刊物的题名,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就是代表着新生的意思;另一方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二十六前,鲁迅先生曾经办过一个刊物叫做《萌芽》,当时正是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时候。鲁迅先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指出:“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战士”。他办刊物,编丛书,搞文学团体,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青年一代,《萌芽》正是其中的一个工作。我们目前迫切的问题,正是需要培养出大群文学的新战士,一批一批的进入我们队伍中来。我们选择了《萌芽》,正是为了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文学青年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种鼓舞和鞭策。
当然,我们今天生活在时代和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革命的胜利,给文学艺术带来了无限宽阔的天地,党时刻关怀和帮助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解放以来,成千的青年作者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这是在我们过去的任何时代所未曾有过的现象。高尔基在“给伊尔库茨克第六学校少年先锋队文学小组”的信中曾经讲到他从事写作的情况,他说:“我也是十二岁开始写作的,然而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没有人教我,学习的时间也很少。我曾经写了许多散文和诗歌,可是直到我差不多三十岁的时候,我才懂得文学是我的事来。”他一再说到,在苏维埃政权底下的青年人是幸福的,工人阶级革命的胜利,为青年一代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就有了一切可能按照你的志愿达到高峰。高尔基和鲁迅都经历了旧时代,但是他们深深地懂得在最黑暗中摸索的痛苦,在旧时代,他们就象灯一样在黑暗中为青年人领路。他们的伟大的功绩,是永远令人难忘的。
我们今天是多么幸运的生活在毛泽东时代,党给我们打开了宽阔的道路,我们有着前辈梦想不到的优越的条件,我们就必须加倍的从事劳动。《萌芽》正是在这条件底下提供的一个新的园地,在这个园地里,让我们青年人来努力耕耘罢,有没有收获,就要看我们付出多少劳动。
我们应该再说一次,这是青年人自己的园地,让我们大家来办好这个刊物,我们大家都应该担负起园丁的责任,让它百花盛开。
当然,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我们应该承认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尽管我们有杰出的文学大师,我们却没有任何成套的方法,而必须依靠自己的勤学苦练、坚持劳动。缺乏耐心和信心是不能走向文学的道路的。
我们的刊物主要是发表青年作者的作品,但是也发表讨论和分析作品的文字;我们需要批评,但更需要说老实话,我们相信,青年朋友需要的不是恭维,而是切实的批评。我们既然是青年的刊物,我们就得要有生气勃勃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容许大胆尖锐提出不同意见的气魄。党教导我们,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使我们前进的力量。
正如刊物的名字《萌芽》一样,她的生命还刚刚开始,但是她已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怀,许多热心的青年作者有的已把自己最近写的最好的作品寄来,有的在信上说一定要写一篇好作品来祝贺《萌芽》的诞生。这种热情给编辑部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尽管我们的力量很薄弱,我们提供的篇幅也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但是只要我们大家劳动得好,我们耕耘的面积会逐渐的扩大起来,我们的收获会更加发展起来。我们不仅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还需要认真的学习高尔基和鲁迅那样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吸引广大青年文学创作者团结在刊物的周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学而努力。
亲爱的同志们!让我就这样开始吧!
出处:原载于1956年7月1日《萌芽》创刊号,无署名。
附三:编者的话
《萌芽》第一期与读者见面了!
我们衷心感谢青年写作者对自己刊物的支持,在筹备到出版的短短日子中,从祖国各地寄来近四千件稿件。甚至遥远的东北延边的朝鲜族青年、新疆的维吾尔族青年、桂西的僮族青年,全来信和来稿,表示对自己刊物殷切的关怀。因此,使创刊号发表的作品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气息。它给我们编辑部同志们带来了信心与更大的工作热情。
这期发表的作品:田风的《边防军生活短歌》,虽然只有七首短歌,好象把我们带到云南边疆去了,共同感受着边防军日夜保卫着祖国的艰苦和战斗生活生动活跃的情境。他是参军后才开始学写诗的,现在复员后农业合作社当扫盲副社长。他难于忘却过去在边疆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一边耕耘,一边写诗。我们认为这几首诗是他初学写作的良好开端,预祝他写出更多的动人诗篇。周嘉俊是工厂干部,他写的小说《虎先生》,通过一个姑娘学文化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工厂学习文化的高潮,并塑造了一个夜校教员教学的有性格的形象。为了纪念党的生日“七.一”,我们发表了部队文艺青年王愿坚的小说《老妈妈》。这篇小说,使我们回忆十年内战党所处的那些艰苦的岁月。李拱贵的小说《小伙伴》,描绘出江西深山野墺放牛娃的生活。“解放日报”新闻
记者谷华的特写《青年拓荒者》,用热情的篇幅回答了我们关心的问题:到江西去的上海青年垦荒队生活得怎样?最后,我们还发表了清洁工人汤克仁的相声《早这样不是就好了吗?》他有趣的反映了城市清洁工人的生活及他们的“思想问题”。
这期发表的作品中,应该说:特写、散文、小品文反映的生活面貌不够广阔和问题提得不够尖锐。我们希望青年文学写作者掌握这种“文学上的轻骑兵”的形式,迅速反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面貌,并揭露阻碍我们时代列车前进的事物和人们!
《萌芽》的篇幅每期只有五万字左右,目前每月来稿近六、七万字,为了能使更多的作者有发表的机会,我们特别要求一切文艺形式的作品要“短些”。同时,这期发表的作品,有的过长,我们不能不有所删节,请原谅!
末了,我们最近收到三百多件祝贺《萌芽》诞生的诗和文章,因为篇幅的关系没有发表,只留作纪念。这里,我们再真诚的向大家致谢!
出处:原载于1956年7月1日《萌芽》创刊号,署名:编者。
附四:复刊词
当一九五六年七月一日《萌芽》创刊的时候,我们会经向读者同志们说过,我们选挥这个名称,因为它是一切新生事物的象征。美丽的花朵,参天的大树,翻天复地的大革命,哪一个不是从萌芽开始的?我们办《萌芽》这个刊物,如同鲁迅当年办《萌芽》一样,为的是帮助文艺战线新生力量成长起来,成为无产阶极文学艺术的新军。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文学战线上的新军,这个任务对我们是愈来愈迫切了。我们的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不是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的革命。它不但要彻底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切旧制度,而且要彻底消灭由这种旧制度所产生、为这种旧制度服务的一切旧思想、旧习惯,使它再也不能复辟。在我们祖国大地上,我们不但要种植高产的农田,建设新的工厂矿山,修筑新的河川,铺设新的铁路,而且要重新教育人,培养新的人。这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没有这样的新人,社会主义的新社会是建设不起来的,建设了也不巩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还会复辟。培养这样的新人,当然需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的共同奋斗。但是,正象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指出的,文学艺术战线分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我们有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呢?我们有一支革命的文艺队伍,这个队伍是经过长期锻炼的,它正在一天比一天壮大。六七年前在《萌芽》上发出第一声呼唤的雏鹰,也已经展翅飞翔了,一大批新人在成长。尽管这样,比起我们担负的战斗任务来,我们的队伍就显得未免太小了。我们多么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新战士参加到文艺大军的战斗行列里来呵!
这里说的是新战士。不是饱食悠日、闲得无聊才舞文弄墨的少爷;也不是无病呻吟、卖弄风情的小姐;也不是专为私利、贪图名誉地位的市侩。他们是无产阶级的青年战士,雷锋同志那样的共产主义战士。不错,他们是文艺战线上的战士,但是,他们首先是战士,是先进的战士。同别的战士比起来,他们只是多了一种武器,叫作文艺。在使用这种武器进行斗争的时候,他们象雷锋那样,象所有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那样,“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
有没有条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这样的新战士呢?
首先,我们这里有成千成万的志愿兵。他们是工农兵学商各个战线上的青年同志。他们生活在斗争的风暴里,生活在边防前钱,生活在田头,生活在机器旁,为了发出无产阶极的声晋,第一次拿起笔来。在写作方面,他们是新手,没有经验,需要帮助。但是,既然我们的革命已短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军事家,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生产能手、劳动模范,造就出雷锋那样的年青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雷锋式的文学青年呢?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但给青年同志们提供了不愁没得写、只愁写不完的丰富多朵的生活,而且给青年们走上文学艺术的道路,准备了最大的方便。鲁迅办《萌芽》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好的条件呵!绞杀革命文艺的反动派被打倒了。束搏青年发展聪明才智的旧社会被推翻了。党和政府,文艺团体,革命的作家,以至广大的读者,都把培养新的文艺工作者,当作自已的切身事业。贵族老爷态度,在我们这里,是不容许的。
我们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路线,这就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路钱。这条路钱,为我们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井且确立了文艺工作者同工农兵相结合的制度。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们的老战士会永葆青春,我们的新战士会迅速成长。
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萌芽长成大树所需要的土壤、气候,一切基本条件,都具备了。
当然,这决不是说,青年同志在前进的道路上,只会碰到绿灯。他们是青年,有些人就看不起,认为这些“小朋友”成不了大事。或者用这种那种古今中外的故事吓唬他们,把文学艺术的高峰说得比珠穆朗玛还高,好象工农兵青年一辈子也爬不上去。确实,从初学写作,到熟练地掌握文学语言的艺术,需要长期的艰苦学习。青年同志虽然是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一般地说,比较接近生活,接近斗争,接近人民,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不丰富,斗争的锻炼毕竟太少,同人民的联系也还不密切。在这种情况下,稍不注意,或者只去注意学习写作技巧(当然要注意),或者刚刚发表两篇作品就骄傲起来,那就有脱离人民、脱离斗争的危险,而萌芽一旦脱离土壤,就只有枯萎死亡这一个前途。所有这一切,青年同志们都应当有充分的精种准备。同志们还要时刻记住: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它必然要反映到文学艺术战钱上来,有时它比别的战线还尖锐。沿着无产阶级的方向走,还是朝着资产阶极的方向走?这是我们青年同志经常碰到的问题。这个间题,不但决定了萌芽是死亡还是成大树的间题,而且决定了萌芽成香花还是变毒草的间题。但是,我们谈论前进道路上的这些困难,同那些资产阶级老爷们不同。我们认为,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或者说是预料之中的。我们的青年一代,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一代,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前辈的帮助下,是能够战胜这些困难的。既然我们可以攻占敌人的堡垒,可以让荒滩变成良田,可以造出大大小小的精密机器,为什么我们不能掌握文学艺术这种武器呢?只要我们的方向对,决心大,我们一定能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萌芽》是文学青年自己的刊物。我们非常高兴,自从复刊的消息传出之后,各方面都给了我们十分热情的关怀和支持。特别是青年朋友们,给了我们最大的鼓舞。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支持下,《萌芽》是可以办得好的。我们相信,一只又一只的雄鹰会从这儿飞翔起来,一棵又一棵的幼芽会在这儿长成大树,一批又一批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新部队,会源源不断地从这个练兵场开往前线,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将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的发展一天比一天繁荣起来。
亲爱的同志们,这是艰巨的、光荣的事业,是我们伟大国家、伟大人民、伟大军队、伟大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让我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开始工作吧!
出处:原载于1964年1月15日《萌芽》第1期(复刊号),无署名。
附五:编者的话
《萌芽》复刊,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工作,现在与读者见面了!我们和读者心情一样,殷切期待着它健康地成长,从萌芽状态成为参天的大树。
《萌芽》复刊的消息傅到全国各地,便得到广大文学青年的支持,每天来稿一百五十件到二百件,从而使复刊第一期的内容比较充实。同时,中共上海市委和中国作协以及前辈老作家,热情关怀着下一代文学队伍迅速地成长,告诉我们如何组织队伍,办好刊物,他们还出主意,提办法,写文章,使我们工作更增加了信心和力量。在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茅盾同志抱病还为我们写辅导性的论文。
从这期发表的作品来看:广阔地反映了祖国的制会主义建设生活,题材广,形式多样。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来自祖国各种不同的岗位,甚至来自内蒙荒漠的沙原和海防的前线,以及汽车城——长春,虽然作品还存在着某些缺点,但却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读后使人内心激动不已。
上海警备区大尉于连庚、张哲明的特写《来自海防前线的报告》,把我们带到波涛汹涌中的荒岛,那里有雄伟气魄的大海景色,也有艰难困苦的生活,也有敌我尖锐的斗争,也有读书习文、唱歌的平静日月。最重要的,作者告诉我们,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如何在战斗生活中使思想感情更崇高,更丰富。军队也是另一种学校,使大家懂得什么叫无产阶极的强烈爱憎,如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汪浙成的小说《白云之歌》,又把我们带到内蒙荒凉的沙漠中去了。那里是“风的故乡”,牧民罕至的眞正荒原。在那里的气象工作者,不仅过着与人世隔绝的生活,还经历着想象不到的艰苦磨炼。这篇作品告诉我们,一个来自繁华城市的上海姑娘,“是雄鹰?还是一阵风就能刮跑的江南乳燕?”她终于倔强地在沙漠里生了根。她懂得生活的眞理,如果一味留恋大城市的生活,而毫无意义地把大好的青春虚掷,多么可惜!只有投人到我们时代的激流中去,以艰苦为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才是我们青年最正确的道路。
在诗歌方面:长春汽车厂的工人组诗《汽车城抒情》,以深厚的工人阶级感情,歌颂了汽车城各方面宏伟的生产画卷。全诗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好象使我们看到汽车工人洋溢着生产热情的笑脸。在充满着抒情旋律的诗的语言中,更给我们描输出流水一般的装配钱上,几分钟装成一台解放牌汽车的动人场景。陆棨的组诗《重返杨柳村》,又以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出农民看到人民公社带来好处的喜悦,也以深沉的感情警告读者,地主阶级是不甘心于自己的灭亡的,在进行着各种反抗,更告诉我们的后代,不要忘记幸福从哪里来,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在报告文学方面:赵乐璞的《驱敌风云》,虽然以小故事的形式,侧面追忆抗美援朝的生活,但每个小故事里含义却是深远的。《“十一号”汽车》,说明美国空中强盗如何对中朝钢铁运翰线,采取疯狂的绞杀战,仍不能挽救它败北南逃的命运。《阿妈妮》,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朝鲜母亲那种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虽然她的丈夫、儿子战死在前线了,她没有流眼泪,懂得只有把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进行到底,才不致被奴役。甚至写信告诉她作为火车女司机的女儿,如果不看到打败美国佬,她不愿再见她。朝鲜是个多难的民族,曾被日本法西斯匪帮奴役了几十年,朝鲜的母亲是深深懂得屈辱的奴隶生活意味着什么。作者虽然通过一个小故事,却深刻揭示了朝鲜人民那种顽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是电影《烽火列车》的编剧,是抗美援朝开赴朝鲜第一次军用列车的火车司机,有着雄厚的生活基础,他想用报告文学的形式,通过目击和耳闻的十多个小故事,来说明中朝人民如何打败美国侵略者的。这里发表的,只是开始的两章。
在散文方面:《珍珠的故乡》,反映了长白山下采珍珠的有趣场景,文笔生动流利。《太行柳林》,是用抒情小品的形式,来歌颂抗日老根据地太行山,这是值得提倡的文学形式,我们觉得作者追求文字的美和抒情意境是对的,但片面强调,就会形成文字华而不实,感情做作。
最后,我们想向文学青年说几句话。《萌芽》福辑部每月收到七八千件来稿,我们人手少,除了不用的做到一定退还作者外,不可能每稿都提出意见,这是要请作者谅解的。以后我们打算从来稿中共同存在的缺点,比较系统地提出一些间题,请有经验的前辈作家写些辅导性的文章,作为总的答复,相信这样做比片言只语的退稿信,对大家更有帮助。
出处:原载于1964年1月15日《萌芽》第1期(复刊号),署名:编者。
附六:征订、征稿启事
《萌芽》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辑的文学刊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坚决贯彻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服务,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迅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对广大青年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傅统的教育,培养青年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萌茅》以培养文学战线上的新军为主要目的;是发表广大文学青年的作品园地。它和广大文学青年保持密切的联系,井给予热情的帮助。
《萌芽》的特色是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形式生动活泼;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文学青年(大、中学生,中、小学教师,青年职工,农村青年知融分子,以及部队、机关、团体的文学爱好者);它是广大青年文学爱好者自己的刊物。
《萌茅》除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外,还经常发表作品评介、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文学写作基础知识,以及老作家谈创作经验等文章。
《萌芽》原为半月刊,现暂改为月刊,复刊第一期于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五日出版。十六开本,五十六面,每册定价二角五分。邮局现巳办理订阅手续,欢迎大家预订。
《萌芽》热情欢迎广大青年作家、青年文学爱好者来稿。来稿讲写明作者眞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和通讯地址,以便联系。稿件请寄:上海钜鹿路六七五号《萌芽》编辑部。
《萌芽》编辑部
出处:原载于1964年1月15日《萌芽》第1期(复刊号),署名:《萌芽》编辑部。
附七:祝《萌芽》复刊
《萌芽》复刊,主编同志要我讲几句话。倘使我没有记错,《萌芽》创刊时我曾写过短文表示我的祝贺和期望,但现在不需要我出来讲什么了。前些时候我的家乡成都要创刊一种叫做《青年作家》的杂志,有人来向我征求意见。我说,我接触过一些青年作家,现在并不是我们带着他们,扶他们缓缓前进,应当是他们推开我们,把我们摔在后头。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这个说法。但是今天我仍然坚持我的主张。我不大喜欢“培养”、“接班”这一类字眼,我也不喜欢“老作家”这样的称呼。在国外好象没有人用这种称呼。作家就是作家嘛,他靠作品而存在,不能靠资格活下去。作家是职业,不是官职。只要手里捏着笔,他可以写到死。只要有人读他的书,谁也不能强迫他搁笔。但是作家多年不写文章,他就会被读者忘记。既然称“老”,不管是“衰老”,还是“老朽”,都得退休。所以有人抱怨“老”作家霸占着席位,新作家起不来。还有人抱怨“老”作家不肯带徒弟培养新人。我看问题还是出在“老”字上。我建议取消这顶帽子。我们生活在九亿人口的大国,就只有寥寥可数的少数作家,空着的席位多得很,谈不到谁霸占谁的席位。只要读者接受你的作品,你就可以大步走进“文坛”,那么多的空席位任你挑选。培养作家的是生活,养活作家的是读者,我始终这样想。
我也不赞成“带徒弟”的说法。作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是在生活中间锻炼成长的,每个作家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别人不能代替他感受,也不能替他出主意怎样下笔。别人能替作者改动的只是错别字和文法不通顺的字句。这种事情文学出版社和期刊的编辑做得比“老”作家更好。拿我来说吧,我一九二八年从法国把第一部小说《灭亡》寄给 上海朋友,原稿上还有些别字。我并不认识叶圣陶同志,更没有想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圣陶同志把我的小说拿去发表,绝不是看上了那些错别字,而是为了小说的内容,为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我当时还不能驾驭文字,也不想“进入”文坛。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文学家”,我一再声明自已只是一个“客串”。但是我描写、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我的思想感情,用笔作武器进行斗争,我认为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权利。我要进行战斗,就不肯放下我的笔,我只好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凡是对我写作有用的我都学。我学会了少写别字,少说废话。
我没有才华,也不会玩弄技巧,我写作一方面靠辛勤劳动,另一方面靠生活中的爱憎。我希望我的文章起较大的作用,打动更多人的心,我尽全力把故事讲得好一些,感情倾注得多一些,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感动别人。我不喜欢那些浓装艳抹、忸怩作态、编造故事、散布谎言的文学作品。我认为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能有脱离内容的技巧。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表现手法,这是从他的创作经验产生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也读了一些,但是震撼我的心灵、使我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的作品(例如《悲惨世界》和《复活》)绝不是乔装打扮、精雕细琢、炫耀才华、卖弄技巧的东西。我因为自认为是一个“客串”,精神上没有包袱,我可以老老实实地写,不必管有没有“文学腔”。我写文章不是因为想做作家,只是因为我有一肚皮的话想吐出来,我在生活里有许多感受要写出来。我的感受,我的话只能由我自己写,自己说,不能找别人帮忙,请别人“培养”。我听见有些年轻人说:“我想写,写不出来。”自己写不出来,别人也无法代写,反正写得出的人不会少。全国有一百几十种文艺刊物,它们需要稿子。
前两个月我遇见一位青年作家,她说她在农村插队九年,有很多话要说,她一定要写出来。她已经在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她还准备写出更多的。这样的青年作家我见过好几个,我知道他们的数目不少,各省市都有。他们有生活,有爱憎,有话要说,有精力从事创作劳动,不让他们写也不行。读者需要他们。他们是正在生长、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有勇气,有良心,有才华,有责任感;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是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们不是“文学商人”,也不会看“风向”、看“行情”。他们向读者交出整个的心。他们是靠作品而存在,而战斗,而成长。他们将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勇往直前。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我热诚地欢迎他们,也甘心让他们把我抛在后头。
出处:原载于1981年《萌芽》第1期(复刊号),署名:巴金。
附八:《萌芽》征稿、征订启事
复刊的《萌芽》仍继承三十年代鲁迅办《萌芽》的革命传统,在文艺战线上造成大群新战士。
《萌芽》是培养青年作者的园地,特别注意在来稿中发现优秀的处女作,使破土的萌芽茁壮成长。让新生的雏莺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歌唱。
《萌芽》将请前辈老作家介绍他们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有选择地评价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初学写作者以借鉴和辅导,以利于发扬革命文学传统。
《萌芽》积极倡导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注重发表新人新作和可能引起争议的作品,以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以利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萌芽》提倡题材的广阔性和风格、形式的多样性,提倡短小精悍、朴实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文风,使它能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生活,反映“四化”建设。
《萌芽》图文并茂,举凡小说、诗歌、散文、杂文、讽刺作品等,均所欢迎。来稿请贴足邮票,径寄:上海巨鹿路675号《萌芽》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40,请勿投寄私人,勿一稿两投。
《荫芽》不办理代订、代购事宜。如刊物有缺页、错订等,请寄上海汉口路《解放日报》印刷厂技术质量科调换。
《萌芽》在国内外发行。定价三角二分,可破季订阅,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请国内读者尽早向各地邮局订阅。国外读者向北京国际书店订阅。
《萌芽》编辑部
出处:原载于1981年《萌芽》第1期(复刊号),署名:《萌芽》编辑部。
《萌芽》简介:
《萌芽》于1930年1月1日创刊上海,以刊登翻译作品为主,光华书局发行,出至第5期即被当局查禁。共产党执政后,1956年7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筹备创刊《萌芽》,是综合性刊物, 1960年下半年停刊;1964年1月15日复刊,刊登小说、散文及报告文学、诗歌、理论、杂文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再度停刊;1981年又复刊,上海市报刊发行,现在以上海萌芽杂志社有限公司的形式发行,一直至今。
全国报刊索引——《萌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