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观察》发刊词: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本刊筹备多月,历经艰苦,终于今日问世。创刊伊始,兹谨一述我们出版这一个刊物的志趣、风度和立场。

抗战虽然胜利,大局愈见混乱。政治激荡,经济凋敝,整个社会,已步近崩溃的边缘;全国人民,无不陷入苦闷优惧之境。在这种局面下,工商百业,惧感窒息,而文化出版事业所遇的困难,尤其一言难尽。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交通阻塞,发行推销,备受限制;物价腾涨,印刷成本,难于负担;而由于多年并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弥漫于全国的那种麻痹、消沉、不求长进的风气,常常使一个有尊严有内容的刊物,有时竟不能获得广多的读者。在这样一个出版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甘受艰苦,安于寂寞,不畏避可能的挫折、恐惧、甚至失败,仍欲出而创办这个刊物,此不仅因为我们具有理想,具有热忱,亦因我们深感在今日这样一个国事殆危,士气败坏的时代,实在急切需要有公正、沉毅、严肃的言论,以挽救国运,振奋人心。

我们感到现在大多数人只知追逐权势,追逐利欲;人人以一己为先,国家的祸福竟成为末要而少人过问。是非不明,正气不张。许多人常在一种冲动下,流露他们爱国的情绪;很少能在生活、工作、良知及人格上,表现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尽他们对于国家的责任。但要抗御外敌,自强图存,显非单凭感情所能济事;而建设国家,改革社会,尤需有众多的能够咬得紧牙关、站得住脚跟、挺得起胸膛的人民。环顾海内,种种现状,固足使人疾首痛心,而瞻望来日,尤使人不胜疑惧忧虑。在这样一个混饨悲痛的历史中,有志之士,实应挺身而出,不顾一己的得失毁誉,尽其天良,以造福于他所属的国家。这诚然是一个充满着祸乱灾难的痛苦时代,但这也是一个大足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和情操的时代。

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意见在性质上无论是消极的批评或积极的建议,其动机则无不出于至诚。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我们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善良的广大人民说话以外,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我们对于政府、执政党、反对党,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毋须讳言,我们这批朋友对于政治都是感觉兴趣的。但是我们所感觉兴趣的“政治”,只是众人之事——国家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而非一己的权势。同时,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的方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政治上的看法,见仁见智,容各不同,但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公平的。

我们希望各方面都能在民主的原则和宽容的精神下,力求彼此的了解。

但是这个刊物也不仅仅是一个论评时事的刊物。我们还有另一个在程度上占着同样重要的目标,就是我们希望对于一般青年的进步和品性的修养,能够有所贡献。多年以来,青年实在烦闷。在多年的烦闷中,意志软弱的,渐渐趋入麻痹、稍沉及自我享乐的道路;刚强的则流于偏激。今日大多数青年,不是偏狭冲动,厉气凌人,就是混混饨饨,莫知其前程何在!我们瞻念国家,中心忧惧,莫此为甚!我们都是爱好自由思想的人,所以就政治上的信仰而言,我们对于青年,一无成见,他们信右信左,尽可信其所信;而且他们能够信其所信,无宁且为我们所鼓励并器重者。我们所欲一言者,即思想的出发较之思想的归宿,远为重要,所以信从一种政治上的思想,必须基于理性而非出于感情;而于重视自己的思想自由时,亦须同时尊重他人的思想自由。此外,在做人的根本条件上,我们期望每个青年都有健康的人生态度——人生的目的非仅图一己的饱暖而实另有所寄;都有现代化的头脑——思想的方法现代化,做事的方法现代化。我们国家一线前途,全系于今日一般青年肩上。冲动、偏狭、强横,都足以造乱而不足治乱;自私、麻木、消沉,带给国家的是死气而非生气。我们极望这一个刊物所发表的文字,它所包含的看法、态度、气息,能给一般青年读者以有益的影响。

 

 

其次,请一述我们放言论事的基本立场,亦即本刊同人共守的信约:

一、民主。民主是今世主流,人心所归,无可抗阻。我们不能同意任何代表少数人利益的集团独断国是,漠视民意。我们不能同意政府的一切设施措置都只是为了一部分少数人的权力和利益。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民主的政府必须以人民的最大福利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自由,增进人民的幸福。同时,民主不仅限于政治生活,并应扩及经济生活;不但政治民主,并须经济民主。

二、自由。我们要求自由,要求各种基本人权。自由不是放纵,自由仍须守法。但法律须先保障人民的自由,并使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法律若能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则人民必守法护法之不暇。政府应该尊重人民助人格,而自由即为维护人格完整所必要。政府应该使人民的身体的、智慧的及道德的能力,作充分优性的发展,以增加国家社会的福利,而自由即为达到此种优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自由的人民是没有人格的人民。没有自由的社会必是一个奴役的社会。我们要求人人获有各种基本的人权以维护每个人的人格,并促进国家社会的优性发展。

三、进步。我们要求国家进步,我们绝对反对国家停滞不前。不跟着世界大势前进的国家必将遭受自然的淘汰。我们要求民主政治,要求工业化,但要民主政治成功,工业化成功,先须大家有科学精神,现代头脑。我们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各方面的全盘现代化。我们希望人人都有现代化的头脑。唯有现代化了,才能求得更大更迅速的进步;才能与并世各国并驾齐驱,共同生存。我们反对一切的停滞不前,固步自封,甚至大开倒车。停顿、落后、退步、都是自杀。我们要求中国在各方面都能日新又新,齐着世界主流,迈步前进。

四、理性。人类最可宝贵的素质是理性。教育的最大目的亦即在发挥人类的理性。没有理性,社会不能安定,文化不能进步。现在中国到处都是凭借冲动及强力来解决纠纷,甚至正在受着教育的青年也是动辄用武。我们完全反对这种行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完全失败。我们要求政府及社会各方面能全力注意这点。只有发挥理性,社会始有是非,始有和平,始有公道。我们要求一个有是非有公道的社会,我们要求各种纠纷冲突都能运用理性来解决。唯有这样,才能使一切得到合理的发展,才能加速一切建设的成功。

我们谨以右陈四义,作为我们追求努力的鹄的,并本此以发言论事。我们的态度是公平的、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只要无背于前面的四个基本原则,在这一个刊物上面,我们将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每篇文章各由其作者负责;而在本刊发表的文字,其观点论见,并不表示即为编者所同意者。发刊之始,谨述其志趣与立场如上。尚祈全国贤达,不吝指教,惠予匡助,本刊幸甚,国家幸甚。

出处:原载于194691日《观察》第1卷第1期,署名:编者,作者:储安平。

 

附:《观察》复刊词:我们的自我批评工作任务编辑方针

 

1946年元月,我们一些朋友在渝创议发刊《观察》,以人民身份,议论国事,期对国家,有所贡献。经过八个月的筹备,于同年91日,在沪创刊。其后经历为公众所知悉或不知悉的艰辛颠困,于19481224日出到第5卷第18期时,终遭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迫害:刊物被封,同人初捕,资财损失,社务解体。上海解放以后,在各方的鼓励指导之下,本刊决定复刊,现自111日起,继续出版;并为顾到各种实际情形,暂时改为半月出版一期。在本刊停刊的10个月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空前的伟大具有历史性的变化,为人民多年切恨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强大的人民革命力量之下,终被击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建国的政治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业已诞生。在这个伟大的历史革命中,社会上的一切都跟着时代向前发展。复刊后的《观察》从解放前的《观察》中发展来,成为一个新的《观察》。我们谨于复刊之初,一述我们在这个时代洪流中的新的转变,以及今后的工作方针,借求全国读者指正。

一、自我批评学习改造

我们创议发刊《观察》,正在日寇投降之后,旧政协召开之日。蒋介石窃国当权,前后垂20年,20年专政的结果,民生日敝,国运日蹙。日寇既告战败,正是中国翻身的千载良机;毛主席赴渝商谈,尤为国运黯淡中最最令人鼓舞的消息。我们筹出《观察》,是想稍尽人民责任,加强民主力量,督促国家建设。无如蒋介石这个法西斯大流氓,一意孤行,逞强作乱,撕毁政协,迫害民主。他只顾一己的权势,无视国家的前途;纵容他的皇亲国舅,家奴党棍,到处搜刮,吸吮民脂,对于人民苦痛,漠于所视。还要昧尽天良,舔着美帝的屁股,残杀本国的人民,使人民切齿痛恨。忧国之士,目击这种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迫于义愤,誓难缄默。自从本刊创刊以来,我们始终以人民的身份,一本正义,满怀热情,对于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痛加抨击,坚决斗争,即使特务环伺,刀枪当前,亦仍言所欲言,一往直前。

坦白言之,我们在政治上不是没有理想的。在那个时候,消极地,我们认为蒋介石国民党这个反动政权是绝对要不得的,绝对没有理由让它继续存在下去;积极地,我们希望改造我们的社会制度,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达到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境界。但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上述的理想,走怎样一条道路才能达到上述的目的,在我们的内心里是空洞的、彷徨的。我们有理想,但这个理想是抽象的、飘荡的、没有一定寄托的。

解放以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感情,都跨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个新的境界和我们过去所接触的、所了解的、所追求的,在基本是完全不同的。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每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但是由于中国有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恩列斯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连络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以及由这样一个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武力——人民解放军的日益壮大,今天,武装的革命力量打垮了武装的反革命力量,把中国的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中解放出来,使一切在怀疑中的、苦闷中的、彷徨中的知识份子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而中国的人民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却是由中国共产党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份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这次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帮助了所有的中国人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重新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我们现在大家得到了学习马列主义的机会,我们应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觉悟,并进而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我们在各种实际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与改造是一个长时期艰巨的工作,我们现在还刚开始走第一步。我们发现我们过去的工作是经不起检查的,我们过去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虽然我们曾经不畏强暴地无情地打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政权,但是由于我们在过去的社会中所得到的教育,在思想的本质上,我们还停留在旧民主主义的范畴里的。我们只批评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种种反动措施,但并未进一步去解剖揭发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那种反人民反革命的封建的法西斯的本质。虽然我们是一片赤心地爱着我们的祖国,热情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好,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就不可避免地停留在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的阶段,不能把一切外国,区分敌友,分别对待。在过去,我们主观地,自以为是站在独立的立场,不参加任何党派,一方面尽管坚决地反对着反动的国民党,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在过去并不了解中共的政策和情况,我们并没有靠拢共产党,以致我们在客观上不知不觉地好像自居于中间方面,而带上了温情改良主义的色彩。我们的确是具有一腔热忱,愿意奉献出我们所有的生命与智慧为人民服务,但这几年来,我们并未和日益壮大的人民力量联系起来,只孤立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因之这些工作,便都不免流于自流,不能建立有组织性的群众基础。……这一切,在今天,我们应该勇敢地毫无保留地给自己以无情地批评。有些朋友认为在过去的那种环境中,我们只能够做到那样程度;朋友们用环境的困难来原谅我们或者慰励我们的这种好意,我们是感激的,但我们自己不愿意用“环境”来掩饰、来辩护我们过去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缺点,因为造成我们过去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缺点的,基本的原因不是环境上的困难,而是我们思想上的落后 。

现在,我们大家找到了新的正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介绍了马列主义这一普遍真理。马列主义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呆板的条文,我们学习马列主义,要把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具体的工作里去。在中国,把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我们的伟大的领袖,他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历史革命中,把革命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了起来。他是中国人民的灯塔,他是人民的舵手。他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渡到光明,从旧的社会走进新的社会。

我们应当在他的伟大的领导下,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改造我们自己,改造我们的国家。

我们还愿在此更进一步告诉所有国内国外的人们:今天中国的人民,是全心全意拥护中共和毛主席的,这种拥护完全是自发的,出于真情的。在过去,我们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受尽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欺侮、污辱,但是今天 ,我们这47500万中国人在中共及毛主席的领导下终于站起来了。在国内,由于长时期的反动的封建的统治,我们的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已经腐败溃烂到了极点,到处是恶势力,到处是不合理,若干爱国之士,左思右索,东撞西摸,总找不到国家的出路,总看不到国家的生机,但是现在,由于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一切旧的、腐烂的、黑暗的,即将全部加以拔除,使新的、健康的、光明的,洒遍在中国的大地之上。这真像是一次奇迹,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毛主席及中共许多领袖先生的阔大深厚,人民解放军的严明坚强,中共同志的刻苦耐劳,使中国人民倾心折服,一致景从。帝国主义者还想在中国寻觅什么“民主个人主义者”,一方面暴露了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未死,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今日中国的实际情形。今天中国的人民,都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克勤克俭、务老务实地从事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本社同人,将在这样一个新的认识下,站在文化岗位上,按照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民主事业努力。

二、工作任务

《观察》过去发行了两年半,它的最高发行数是十万零五千份(包括华北航空版及台湾航空版)。但是我们认为这个刊物复刊的主要意义不是在延续它过去的记录,而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分担一部分工作任务。复刊后的《观察》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说。先说对读者的部分。《观察》过去的读者,就数量上来说,假定每份平均以十个人阅读计算,它的实际读者约在一百万人以上。就读者的阶层来说,它的主要的读者包括着广大的学生群众、公务人员、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以及军队里的将领士兵。就发行的分布来说,除华东、华北、华南沿海一带的大城市,以及华中、华西、西北、西南的内地大城市以外,它的发行广泛地渗入了广大的内地城市乡镇,一直达到边疆省份的辽远角落。在这样广阔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数以百万计算的读者群中,在解放以前,在思想上,已经有一部分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读者,他们早就跑在我们前面了;解放以后,这种跑在我们前面的进步的青年的读者,在数量上更加多了,但是我们相信,在广大的地域、广大的群众中,像我们自己这样在思想上比较落后,而又有一种要求进步的意愿,决心努力学习、加紧改造自己的朋友,也一定是很多的。今天政府的政策,除了对那些少数的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以外,对于广大的各阶层、各职业、各地域中的人民群众,都是要照顾的。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知识上、工作上、生活上,各人的情况彼此不一,因之这种照顾的工作,也就必须要有很多的人在一个总的方向和不同的方式下,来分工负担。在我们这方面,本刊应当特别照顾的,就是那些和我们情况相近,即思想上比较落后而又具有要求进步的意愿的广大读者群众。在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带着我们的读者一起学习;在我们力求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带着我们的读者一起进步。相互勉励,相互教育,互相督促,互相帮助,使大家在现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提高。

对于那些跑在我前面的进步的青年学生读者,我们在此表示最大的最热烈的敬意。在他们面前,我们是惭愧的,但是一想到我们国家毕竟进步了,我们又为国家的前途和光明而庆慰。对于这批进步的读者,我们一方面敬重他们,愿意跟在他们后面学习,一方面我们还诚恳地希望他们继续鼓励和帮助我们,帮助这个刊物以及这个刊物所带领的读者,是他们的一种工作,一种责任。由于今天中国社会上封建主义的余毒还很普遍,前进青年在和旧社会的斗争中可能还会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保证我们一定热情地支持这批前进青年,我们将尽我们的力量来鼓励他们的勇气,坚定他们的信心。同时,在知识上,我们也将力所能及,不断地继续供给他们,以弥补他们有时工作和文化不能并顾的缺憾。

其次说我们的任务中对政府的一部分。人民解放战争在基本上已经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全面的建设工作即将开始。我们应当多方面多地域地联系一切进步的学者、专家、工程师、对于主办生产事业有实际经验的人,以及目前正在主持实际生产事业的人,根据他们过去102030年以上的研究生活,根据他们过去多年从事实际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即将来到的全国性的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的高潮中,撰写专文,提供积极性的、建设性的意见、建设、计画、方案、报告,以供社会讨论,以供政府参考,使我们国家建设工作的进行,尽可能更完美,更迅速。此外,我们应当介绍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各种事务中所反应的意见,使政府得到更多的机会了解民间的意见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及生活中所存在着的种种困难。对于各级政府有违反政策或有偏向的行为,本刊应当根据具体事实,提供积极性的批评,帮助政府推行建国的工作。本刊并将站在舆论的立场,协助人民监察机关,监督政府、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忠实执行人民政协所通过的共同纲领及一切协议。

三、编辑计画工作态度

本刊过去编制上的特点是综合性,分栏选材,力求多样,藉以照顾到读者的多方面的要求。本刊今后的编制仍维持这一个原则,务使每期内容,不致流于单调。从本卷起,我们决定增设社论一栏,陈述本社同人对半月中所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意见。“专论”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的介绍研究,思想改造的讨论,以及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各种问题的论述。一个建议而附有具体的计画或方案者,列入“建议与方案”栏;这栏是新增的,但这栏的稿件也是很不容易得到的。又新增了“报告”一栏,包括工作报告、学习报告、调查报告及参观报告等,目的是希望各方面把实际的工作经验、学习经验或调查参观所得,提供出来,彼此交流。又新增了“介绍与翻译”一栏,希望对苏联及东欧各人民共和国多做一些介绍工作。特别是对于我们伟大的先进的友邦苏联,无论政治理论上、科学技术上、建设经验上,我们以后必须对他们多学习,多了解,所以对于苏联的介绍,更为切要。“观察通信”仍旧保存,不过内容上有了根本的改变。过去的通信大都是暴露性的、批判性的,今后的通信应该是积极性的、鼓舞性的。只要我们深入群众,联系群众通信的题材应当是比过去更为广大的。国外通信需要时间联系,一时不可能多刊国外的通信,我们当逐渐地努力去建立我们的国外通信。“人物及事业”一栏,侧重介绍战斗、生产、劳动、妇女各方面的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并介绍有利于人民的各方面的有全国规模性的各种生产事业。我们打算把过去的“读者投书”一栏改为“读者讨论”栏,供读者讨论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所发生的一切问题,或者其他关涉国家各种事务的片段的建设性的意见。关于这一栏,我们当在下一期或者下二期再作比较详细的说明。本刊过去有一个时期曾按期刊载一页“观察漫画”,后因篇幅缩减,未能继续,现在决定恢复。本刊过去又有一栏“观察文摘”,摘刊刊载于全国各地报刊上的重要文字,使本刊的读者阅读本刊时,能同时阅读到散布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有价值的文章。我们决定继续保持这一栏。以上是本刊编制的一个轮廓,在实际编辑中可能还要有一点灵活的变通。这些栏目我们究能做多少,一方面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各地作者读者能给我们多少帮助。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向这样一个目标去进行我们的编辑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建立集体主义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编辑部的内部,各种编辑工作都将在集体讨论的方式下进行,希望在这样一种工作态度下,能减少或减轻我们所可能发生的错误。这种集体主义的工作态度,我们希望能够同样应用到我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上,对于文章的内容彼此能有交换意见的机会,使我们的编辑工作不致于流入自流。我们顺便在这儿说明,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今后处理稿件的时间,包括用舍的决定及稿费的致送,都不能像过去那样迅速,这点请求作者原谅。最后,我们还希望更进一步把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广泛地扩大到本刊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上。我们希望读者一方面涌跃惠稿,一方面能对本刊的内容经常提意见。意见从读者群间提出来,到达编辑部,经过编辑部的讨论研究,再传达到作者群间,最后把反映了读者意见和接纳了读者意见的刊物,仍旧送达到读者之前,使这个刊物能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三方面努力合作的一个结晶。

此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将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时时接受群众的意见,时时检查自己的缺点和可能发生的错误。我们将小心谨慎,实事求是,在最大的努力下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我们深知在我们工作中是存在着许多困难的。掌握问题能不能正确?寄稿来源有没有把握?业务收入够不够自给?这一切困难都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应付困难的唯一道路,是面向困难,提高耐心,在一点一点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完善我们的工作。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读者们!我们从我们的心底里发出一股凝紧而热烈感情,在这儿遥遥地向你们招手,呼唤。我们很坦白率真地向你们陈述,复刊后的《观察》,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是十分软弱的。但是我们努力学习、改造自己的意愿是坚定的。知识份子的改造是一个长时期的艰巨的工作,希望我们大家结合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教育,一步一步的前进,一步一步的提高。我们也希望一切先进的朋友带领我们、鼓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是国家的工作,帮助我们及我们读者的进步,也就帮助我们的国家进步。

19491016

出处:原载于1949111日《观察》复刊号(第6卷第1期),署名:本社同人。

 

《观察》简介:

 

《观察》(周刊)于194691日创刊上海,主编是储安平。19481224日,被中华民国政府查封,共出518期。1949111日,《观察》在北京复刊,改为半月刊,风格大变。复刊后的《观察》在表面形式上,虽然还留有往日《观察》的印迹,但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往日《观察》列在封面下的‘撰稿人’名单被取消了。第二:环绕《观察》刊徽周围的英文字母Independence(独立),Non-Party(无党派),The Obsever(观察)没有了,只剩下图案。第三:《观察》每期重复声明的本刊传统:‘只要无背于本刊发刊辞所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本刊将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尊重各人独立发言,自负文责。在本刊发表的文字,其观点论见,并不表示即为编者所同意者。同时,本刊在任何情形之下,不刊载不署真姓名的任何论文。’在新《观察》中,也看不到。第四:刊物不署主编‘储安平’的名字。复刊后的《观察》,于1950516日终刊。

《观察》杂志: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14.html?m=1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观察》: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404&fid=01J000332













《时与潮》创刊词

中国——一个一向被象征着“睡狮”的中国,现在显然已经不是什么怯懦、贫弱、守旧、无组织、不统一……等等的代名词了!因为它已经站立起来;站立在暴风雨的大时代前,站立在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高潮中。紧随着时代巨轮的飞转,她已将她所具有的一切人的、物的、有形的、无形的力量汇成一个奔腾澎湃的洪流。我们在这一个伟大的洪流之中,不仅可以看到它英勇奋斗姿态,不屈不挠的精神及铁一般的凝结……而且更可以发现出她的飞跃的进步、和光明的前途,……这正如拿破仑所说:“她若醒了起来,便将震惊全世界了!”
是的,我们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已经继续了十个月了,虽说我们在这一个短短期间之内,在军事上会有暂时的局部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显然的在不断的给予敌人以重大的打击;克服了自己的一切缺点和动摇的倾向,尤其是伴随着我们英勇的坚苦的不断的奋斗,我们业已争取到所有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最高无尚的道义的同情;甚至获得在敌人法西斯军阀压迫下的广大群众的同情。因此:
第一,我们相信而且百二十分的相信,我们这一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可能而且必须的由于自己不断的奋斗来争取最后的胜利。蒋委员长说:“我们已有无限制的抵抗能力,我们是一威力无穷财力无尽的国家。”看哪!最近津浦北段台儿庄的空前胜利,不是已经奠定了我们最后胜利的初步基础么?
第二,我们可以断然的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者必然消灭在我们的继续抗战之中。日本帝国主义者并不是怎么可怕的魔王,它的经济基础异常脆弱,它的军队也不是他们的忠实可靠的武力,它的人民大多数是在饥饿线过活而厌倦战争的,……这一切日本帝国主义的弱点和矛盾,都将在这一次的中日战争而全部暴露,而益趋于尖锐化,而终之以导入毁灭的途上!
第三,我们必须明白了: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斗争者,而且我们更不愿意从整个世界孤立出来。也正因为这个,尽管法西斯魔王进行疯狂的侵略,尽管有些帝国主义的绅士们在徘徊高唱什么孤立主义,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有千千万万的大众,永远和我们站在一条阵线共同奋斗。这不仅指出我们民族解放最后胜利的前途,而且更显示我们整个光明世界的来临。
《时与潮》就基于这种认识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可能,来:
一,加强国内真正的团结。我们坚决的主张在最高统帅之下一致对外,我们也坚决的反对任何足以削弱抗战力量的阴谋。
二,介绍关于抗战建国的合理主张。因为我们唯有在抗战期中始能建设出来自由的新中国。
三,暴露敌人的弱点与阴谋。敌人的弱点委实太多了,它丝毫没有可怕,它已日趋于崩溃之路,至于它的任何阴谋都不过是濒死前的最后挣扎!
四,报导国际的情势。因为我们要注意到世界每个角落,看清了哪些是敌人哪些是友人。
我们深深地感到,面对着这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时代是太伟大了,我们必须把视野放宽一点,来看清楚那卷伏人类向着光明途程的潮流。我们相信并且希望,这将不是个人的事业而是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广大的全民业人。
最后,我们谨以百二十分的诚挚,来向读者要求赐以不断的援助与批评!
中国——这里躺着一个酣睡的庞然大物,让他睡吧!因为他若醒起来便将震惊全世界了!——拿破伦语。
出处:原载于19384月《时与潮》第1卷第1期,无署名。
 
附一:《时与潮副刊》发刊词
 
在很久以前,本社就有创办一个综合性刊物的拟议,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迟迟未得实现。但是,全国读者精神粮食的饥荒时时在刺激着我们,如果稍有余力,我们总要向读者做些贡献;现在,经过最近两个月来的耕耘,我们终于开拓起这片新的园地,希望能稍微解救一些读者们精神粮食的饥荒。
本刊选译外国杂志精华,广约国内作家撰稿,除了关于国际问题的专由《时与潮半月刊》登载外,内容无所不包,不避广泛庞杂,不偏重于某一方面,但是对于某一些重要项目,如人生、社会、科学、自然、教育、心理、艺术、文学、卫生、各地风光、人物素描各种性质的文章,希望尽可能的每期里面都有。我们选用文章的标准,是要言之有物,充实新颖,确实能便读者增长知识或裨益修养的。
我们要竭力使本刊成为一份滋养丰富的精神粮食,而且希望全国读者能普遍的接受,所以在取材上要顾及趣味,在文字上力求通俗轻松。即使对于艰深、专门、或生疏的论题,我们也希望能用浅湿、活泼而观切的文字道出。但是,请读者不要因此而误认本刊是消闲的刊物。相反,本刊将绝对保持着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本质。
目前因为战时交通困难,国外材料来源不易,本刊内容的水准,和各性质文章的分配,一时恐难满意。但是,我们这些文化阵地的小卒们一定尽本身最大的努力,求其一天天近于完善,以完成本刊使命。最后,我们要声明一句,这块园地是属于所有的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希望大学协力来巩殖它!
出处:原载于19428月《时与潮副刊》第1期,无署名。
 
附二:《时与潮文艺》发刊词
 
时与潮社,一向以报导时代潮流,沟通中西文化为宗旨,所以我们所首先出版的《时与潮半月刊》,便针对这大动荡的时代,介绍各国对于时局,对于战争,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的言论和文章,使读者于国外报纸杂志的精华,可以一目了然。《时与潮副刊》,更扩大了我们的范围,着目于一般性的绍介,以生动的文笔,描述现代生活各部门的知识,务求言之有物,不流于虚浮。我们这两种刊物,出版以来,谬荷读者嘉许,销数日增、风行全国,这是我们既感且愧的。
但是,我们并不以这些为满足,我们还愿意继续不断的扩大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物件,遍及于文化的各方面。《时与潮文艺》,就是在这个原则之下创刊的。我们相信,一个民族的精神,最明显的表现在它的文学艺术中,所以,要澈底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还需要更深掘到民族灵魂的泉源。
《时与潮文艺》,一秉时与潮社向来的作风,将对中西文学的各部门,作切实的绍介研究,并尽量刊载最优秀的作品,它是一个通俗性的刊物,但却带有学术文化的气息。
《时与潮文艺》的主要对象,是世界文学。所以我们对世界文学名著,对中外的作家,将逐个加以分析和评介,研究与批评。对于外国作家的作品,我们要以超出一般水准的译文,把它介绍过来。此外,文艺的理论和技巧,也是我们所要特别注重的。
同时,我们也将努力于耕种本国的园地,提供特优的作品,介绍有力的作家。在中国国运日隆的今日,我们相信,我国的新文艺,已临到光明灿烂的前夕。我们愿尽棉薄之力,助成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此外,《时与潮文艺》还负有两个特殊的使命:一、对于抗战的作品,不论是报告文学或是创作,我们要尽可能的刊载,为这一个大时代,留下剪影;二、对于目前难得的各国艺文坛消息,我们要尽力搜求,为读者尽报导之责。
《时与潮文艺》,有别于一般的文艺刊物。它不是“同人”性质的刊物,也不是任何人的机关报。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各位作家,多予帮助,也更希望每位读者,时加爱护!
出处:原载于1943315日《时与潮文艺》第1期,无署名。
 
《时与潮》简介:
 
《时与潮》(半月刊)于19384月创刊武汉,是政治性综合刊物。1938年第1卷第5期起迁重庆出版,1946年出24卷第6期后首次停刊;194612月在上海复刊,19492月,在大陆再次停刊;19591214日,在台湾再次复刊,由齐世英儿子齐振一担任发行人,此时为周刊;1963513日,在台出版至172期后,为执政当局所忌惮,惧《时与潮》成为《自由中国》之后,又一样有影响力的反对刊物,被停刊1年;1964112日,停刊1年半后又再次复刊,发行人由蓝文征挂名,此时为双周刊;1967102日,出至249期后再度停刊,此次停刊后,没有再复刊。
时与潮社,在大陆出过两个副刊,分别是:《时与潮副刊》、《时与潮文艺》。
《时与潮副刊》(月刊)于19428月创刊重庆, 由时与潮社编辑并发行,19458-1946年曾停刊,自194771期起,迁往上海出版,停刊于194812月,共出106期;主刊《时与潮》,属于综合性刊物。
《时与潮文艺》(双月刊、月刊)于1943315日创刊重庆,由时与潮社编辑并发行,发行人齐世英,停刊于1946515日,历时3,出至第55,26,是抗战后期重庆文坛的重要文学期刊。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时与潮》:
全国报刊索引——《时与潮》:
全国报刊索引——《时与潮副刊》:
全国报刊索引——《时与潮文艺》:
说明:
《时与潮》1959年在台湾复刊,其复刊词为《敬告读者》(出处:原载于19591214日《时与潮》第1期);《时与潮》在台湾因1963年力挺雷震而被停刊,1964年再次复刊,其复刊词为《重见读者——我们的复刊词》(出处:原载于1964112日《时与潮》第173期);1967年《时与潮》第249期发表《本刊停刊启事》(出处:原载于1967102日《时与潮》第249期);由于资料的匮乏,暂时相关复刊词及停刊启事没有全版的资料,无法编出,待到将来有缘集合,编者再及时更新。







 

《译文》创刊词:前记

读者诸君:你们也许想得到,有人偶然得一点空工夫,偶然读点外国作品,偶然翻译了起来,偶然碰在一处,谈得高兴,偶然想在这杂志年里来加添一点热闹,终于偶然又偶然的找得了几个同志,找得了承印的书店,于是就产生了这一本小小的《译文》。
原料没有限制:从最古以至最近。门类也没固定:小说,戏剧,诗,论文,随笔,都要来一点。直接从原文译,或者间接重译:本来觉得都行。只有一个条件:全是译文
文字之外,多加图画。也有和文字有关系的,意在助趣;也有和文字没有关系的,那就算是我们贡献给读者的一点小意思,复制的图画总比复制的文字多保留得一点原味。
并不敢自夸译得精,只能自信尚不至于存心潦草;也不是想竖起重振译事的大旗来,——这种登高一呼的野心是没有的,不过得这么几个同好互相研究,印了出来给喜欢看译品的人们作为参考而已。倘使有些深文周纳的惯家以为这又是什么人想法挽救没落的法门,那我们只好一笑道:领教!领教!诸公的心事,我们到是雪亮的!”
出处:原载于1934916日《译文》(月刊)第1期,无署名;作者:鲁迅。
 
附一:《译文》终刊号前记
 
《译文》出版已满一年了。也还有几个读者。现因突然发生很难继续的原因,只得暂时中止。但已经积集的材料,是费过译者校者排者的一番力气的,而且材料也大都不无意义之作,从此废弃,殊觉可惜:所以仍然集成一册,算作终刊,呈给读者,以尽贡献的微意,也作为告别的纪念罢。
译文社同人公启。廿四年九月十六日。
 
出处:原载于19359月《译文》终刊号。鲁迅在19351029日致萧军的信中说:《译文》终刊号的前记是我和茅(指茅盾)合撰的。《译文》,鲁迅和茅盾发起的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月刊。
 
附二:《译文》复刊词
 
先来引几句古书,——也许记的不真确,——庄子曰: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译文》就在一九三四年九月中,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出世的。那时候,鸿篇巨制如《世界文学》和《世界文库》之类,还没有诞生,所以在这青黄不接之际,大约可以说是仿佛戈壁中的绿洲,几个人偷点余暇,译些短文,彼此看看,倘有读者,也大家看看,自寻一点乐趣,也希望或者有一点益处,——但自然,这决不是江湖之大。 
不过这与世无争的小小的期刊,终于不能不在去年九月,以终刊号和大家告别了。虽然不过野花小草,但曾经费过不少移栽灌溉之力,当然不免私心以为可惜的。然而竟也得了勇气和慰安:这是许多读者用了笔和舌,对于《译文》的凭吊。
我们知道感谢,我们知道自勉。 
我们也不断的希望复刊。但那时风传的关于终刊的原因:是折本。出版家虽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而折本却是传播文化的致命伤,所以荏苒半年,简直死得无药可救。直到今年,折本说这才起了动摇,得到再造的运会,再和大家相见了。  
内容仍如创刊时候的《前记》里所说一样:原料没有限制;门类也没有固定;文字之外多加图画,也有和文字有关系的,意在助趣,也有和文字没有关系的,那就算是我们贡献给读者的一点小意思。 
这一回,将来的运命如何呢?我们不知道。但今年文坛的情形突变,已在宣扬宽容和大度了,我们真希望在这宽容和大度的文坛里,《译文》也能够托庇比较的长生。 
三月八日
出处:原载于19363月《译文》(月刊)新1卷第1期复刊号,无署名,作者:鲁迅。
 
附三:《译文》发刊词
 
《译文》这一名称,对于我国的进步文艺工作者,是并不生疏的。二十年前,在鲁迅先生的领导下,题名为《译文》的月刊,首次出现于我国文坛。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在加紧地压迫革命的进步文学活动,而在进步作家的阵营内,创作思想亦存在着混乱状态;鲁迅先生在那时候创办《译文》,其用意是:(一)通过介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学作品的方法,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在文艺战线上的包围和封锁;(二)通过介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学作品的方法,来推动当时作家们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学习,并在青年中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便是二十年前《译文》对当时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学运动所以能发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国内形势和鲁迅先生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已经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有计划地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抗美援朝,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加强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营,削弱了以美帝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并加深了它的内部矛盾。处在这样的大时代的我国人民一天比一天更需要熟悉国际事情,不但要求从分析国际形势的论文上,从统计数字上,知道世界两大阵营力量的消长,并且要求从文艺作品上更亲切地感受到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劳动人民在建设他们美好生活,从事于创造性劳动时所表现的奋发和喜悦,也要求从文艺作品上更真切地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如何勇敢而坚定地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在文学工作者之方面说来,今天我们不但迫切地需要加强学习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也需要多方面借鉴,以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准,因而也就需要熟悉外国的古典文学和今天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的进步文学。
为了满足上面所说的各种需要,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决定创办专门刊物。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当年艰苦创办的《译文》并继承其精神,这一新出的刊物即以《译文》命名。
编辑部同人深感这任务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兢兢业业,不敢自懈;并热望各方面给予经常的帮助。我们不敢说刊物一出来就没有缺点,但有决心发现缺点就改正,使刊物一期比一期更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出处:原载于19537月《译文》第1期,作者:茅盾。

《译文》简介:

《译文》(月刊)于1934916日创刊,至1935916日出至第13期停刊(前3期由鲁迅编辑,后由黄源接编,生活书店印行)。1936315日,《译文》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至19376月出至新3卷第4期停刊,共出29期。19537月,《译文》(月刊)在组织的关怀下重刊,由茅盾主编。
全国报刊索引——《译文》:






《星火》发刊词: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是清醒的时候了!假如你曾经为了将来的温饱而勒紧裤带,假如你曾经为了全民的富裕而日夜苦战,假如你曾经为了做好工作而兢兢业业,那么到今天你应该是清醒了。勒紧裤带的结果是口粮的进一步减少,日夜苦战的结果是供应的全面紧张,兢兢业业的结果是残酷的斗争与无情的打击。相信毛泽东主席的话的人在这次反右倾的阴谋中取得了教训,迷信共产党的人从彭总的话中知道了事实的真象。事实上每一个人,只要把眼前的社会现象冷静地分析一下,都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由于几年来倒行逆施的结果,目前的统治集团已经陷入一个无可救药的恶性循环,一步步蹈着秦始皇的覆辙。
为什么曾经是进步的共产党执政不到十年就变得如此腐化反动,在国内怨声鼎沸,叛乱四起;在国外陷入处处楚歌的境地呢?这是由于把全民的天下当做私有财产,事无巨细,清一色由党员来管理的结果。这是由于建立偶像迷信压制民主,形成中央集权的法西斯统治的结果。这也是由于政治寡头们狂妄自大、指鹿为马、一味倒行逆施的结果。这样的独裁统治硬要称做社会主义的话,应该是一种由政治寡头垄断的国家社会主义,与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属于同一类型,而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点。古语说得好:“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正是这一次比一次彻底的反右运动,正是这一天等于廿年的跃进,加速了目前统治集团的死亡。
目前全国人民面临一个严峻的任务——紧接着反右倾的高潮,一个比1957年更大的马鞍形即将来临。已经清醒了的同志们,让我们在“民主的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抓紧时机,唤醒群众,为彻底摧毁目前的强权统治而奋斗!
出处:原载于19601月《星火》第1期,无署名,作者:顾雁。摘录于谭蝉雪所著2016年出版的《<星火>: 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国史出版社).
 
《星火》简介:
 
《星火》于19601月创刊,是由下放至农村的兰州大学右派学生创办的杂志,仅印出了一期,第二期尚在编辑中,因其内容不见容于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很快被镇压。涉入“星火”案文字狱的有:兰大、北大右派师生15人,武山农民25人,农村干部3人,共43人被捕。全案1962.71965.5分别于甘肃武山、天水、上海三地开庭,共判25人:右派师生15人全部被判(“首犯”张春元被判无期,“主犯”林昭、苗庆久各判20年);农民7人,刑罚最高者达15年;干部3人;另有农民3人管制、2人戴帽处理。因不懈抗争,19681970年,林昭、张春元、原武山县委副书记杜映华先后被处死:此案被列为全国第四大反革命集团案。




《炎黄春秋》(代发刊词):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

始于炎黄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厚、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思往事以知来者”,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做贡献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1991510日在北京宣告成立。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由热心研究和弘扬炎黄文化的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等人士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文化团体。名誉会长薄一波、李政道(美籍),会长周谷城,执行会长肖克,副会长中有程思远、庄炎林、黑伯理(回族)、李宝光()、冯征、杜导正、戴逸、魏巍、黄南等。研究会聘增李约瑟(英籍)、韩素音(英籍)、潘毓刚(美籍)为特邀顾问,还聘增了年高德劭、深孕众望的王平、卢克锡、朱学范、伍修权、陈慕华()、赵朴初、侯镜如、倪志福、黄华、迈图南、留洁琼()、王淦昌、匡亚明、张友渔、张岱年、季羡林、爱新觉罗溥杰(满族)、谢冰心()等知名人士共88人为顾问。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筹建和开展工作,历时巳近四年。这个团体的前身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筹建委员会,早在1987年开始酝酿,198812月在北京召开了部分副会长、常务理事座谈会,当时总的形势是: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比较好,中外交流扩大,海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愿为祖国昌盛做贡献的心情越来越高,台淘同胞希望国家统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是同时,国内一些地方在一个短时期内,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逆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革命前辈和老干部,史学界、文化界、科学界及其他各界爱国人士,对筹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表示了极大热情,认为此举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海内外中国人,华人的凝罩力。因此一时间自愿作为发起人在倡议书上签名的达数千人。很多人自愿为这一义举作贡献,常香玉等表演艺术家为筹资义演,有的书画家捐赠书画艺术品,海内外人士也慷慨捐款。
1990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开拓了会务工作的新领域。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政部申请成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8月获得批准后,草拟了新章程,充实了机构,设炎黄文化学术委员会,专事炎黄文化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召开了以《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第一次学术座谈会,编纂大型《中华文化通志》的系统工程、也在酝酿中。设组织联络委员会,以加强与所有热心炎黄文化的人士和团体的联系,促进各民族之间乃至海内外炎黄子孙之间的文化交流。1991年春,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了炎黄春秋杂志社,《炎黄春秋》创刊号,将于7月问世。设在河南郑州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筹建委员会,在河南省和郑州市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步伐加快,造型设计经十余次论证,已基本定稿。修建在黄河之滨的以山为体、头高20米、全高100米的炎帝和黄帝的塑像,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举行奠基礼。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将为此全力以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的文化团体,愿意与所有单位和团体,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远在海外的炎黄子孙,为祖国的统一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在二十一世纪,必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称的伟大贡献!
出处:原载于199171日《炎黄春秋》第1卷第1期,无署名。
 
附:给读者的信
 
亲爱的朋友:
正当中国共产党七十华诞之日,炎黄春秋和您见面了!她将保持并发展原‘中华英烈、炎黄子孙’的风格特色,增强刊物的思想性。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团结中外炎黄子孙,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祖国观代化和统一大业为已任。着力记颂我国历代英杰,回顾民族发展历程,反映人民生活斗争。描绘神州人文风貌,展示炎黄文化成果,交流中外文史资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务求生动活泼。恳望成为您的又一知心朋友,为此我们热切希望得到您,亲爱的读者,特别是作者的关心支持,愿我们共同来办好这分杂志,使她更好地为亿万炎黄子孙竭诚服务。
本刊编辑部
羊年仲夏
出处:原载于19917月出版《炎黄春秋》第1卷第1期,署名:本刊编辑部。
 
《炎黄春秋》简介:
 
《炎黄春秋》是一本综合中文月刊,1991年创刊,旨在宏扬中华优秀文化。20167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一份《炎黄春秋》人事任免通知,根据通知:《炎黄春秋》杂志重要职务全部为官方派来的人所取代,原社长、总编辑杜导正、副社长胡德华和总编辑徐庆全悉数被撤换。《炎黄春秋》杂志社随后发表声明:“按照《中国艺术研究院与炎黄春秋杂志社协议书》明文约定,我社有人事任命权、财务自主权和发稿自主权,双方盖章,具有法律效力。我方不同意单方终止协议书,我社已委托律师对该院提起诉讼”。随后的717日,杂志社执行主编吴伟发出了杂志社社长、法人代表杜导正签名的的“停刊声明”。声明中确认,7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派员强行进入杂志社,窃取和修改了《炎黄春秋》官方网站的密码,导致“我刊丧失了基本的编辑出版条件”。声明中同时提到,停刊决定经过炎黄春秋杂志社社委会讨论并一致决定,自即日起任何人以《炎黄春秋》名义发行的出版物,均与“本社”无关。
停刊(鸠占)之后的杂志,一直在发行,只是编辑风格出现了变化,不再敢去触碰一些敏感又深入的话题了。
《炎黄春秋》网址:http://www.yhcqw.com/







 

《求是》创刊词:致读者

今天是党的生日,《求是》杂志和读者见面了。
《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党的理论刊物。
党中央决定停办《红旗》杂志,创办《求是》杂志,是贯彻十三大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积极措施。党的理念刊物不由中央直接主办,可以更好的适应改命开放新形势的要求,便于开展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求是>杂志的决定》指出,办《求是》杂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标,全面地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改革总揽全域,防止僵化和自由化。为了认真贯彻这个方针,我们的编辑工作将发扬改革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力求创新。
《求是》将体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问题。研究和探讨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有的放矢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寻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重复和单纯解释现成的结论。总结经验应有理论性。调查报告应真实生动。要敢于批评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求是》将努力向开放型转变,面向世界。我们将经常研究和评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和各种理论思潮;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各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研究和介绍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研究和介绍,着眼于开阔读者的视野,是为了探索与借鉴。
《求是》将坚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团结作者,为中青年作者提供更宽阔的园地。我们提出展开平等的讨论,指名道姓,有来有往,通过批评与反批评,促进科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思想理论界需要创造团结、和谐的气氛,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同心协力。《求是》愿为此多做贡献。
《求是》将关心思想理论界的动态,向读者简明扼要地提供国内外的各种理论资讯。对有争议的观点介绍时力求全面,让读者去评论是非。形式上不拘一格。
《求是》将改进文风。杜绝假、大、空,避免套话,文章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言之有物。适当发表杂文、散文等文艺作品。把刊物办活,让读者喜欢看。
《求是》的读者对象是县级以上的干部和理论、宣传工作者。同时,欢迎广大党员、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这个刊物。
我们衷心希望得到全党和全国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
出处:原载于198871日《求是》第1期,无署名。
 
附:中共中央关于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求是》杂志的决定
 
(一九八八年五月三十日)
一、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开展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
二、总的指导思想: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标,全面地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改革总揽全域,防止僵化和自由化。
具体要求:
——坚定地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要求,在研究十三大报告精神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上多下工夫,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有的放矢地探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坚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理论探讨,防止片面性,要在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增进理论队伍的团结,特别要注意团结在探讨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扩大作者面;
——改进文风,把刊物办得生动活泼,使读者喜欢看。
三、刊物的读者对象是县以上干部和理论、宣传工作者。
四、《求是》杂志可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设立联络员;根据需要,可同外国有关共产党和工人党的理论刊物保持友好往来。
五、《求是》杂志总编辑、副总编辑由中央任命。
六、希望全党积极支援,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把《求是》杂志办好。
出处:原载于198871日《求是》第1期,无署名。
 
《求是》简介:
 
《求是》(半月刊)于198871日创刊,——《红旗》杂志的延续,是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
《求是》网址:http://www.qstheory.cn/




《红旗》发刊词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次伟大胜利,使中国从长期沉睡不醒的状态中翻过身来。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所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现在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在空前的大跃进的时代。革命正在继续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在具有冲天气概的中国人民面前,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凡是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老制度和陈腐观念,都要死亡;凡是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和新思想,都在发出自己的生命的威力。
《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主办的,它在中国的这个新形势下创刊,任务就是要更高地举起无产阶级在思想界的革命红旗。毫无疑问,任何地方,如果还有资产阶级的旗帜,就应当把它拔掉,插上无产阶级的旗帜。
中国无产阶级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举起了自己的红旗。中国人民在这个旗帜的引导下胜利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国内主要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无产阶级要在这个斗争中取得彻底的胜利,就必须充分地、全面地、深入地展开思想战线的斗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破除迷信,厚今薄古,打破旧传统,粉碎资产阶级的伪科学,从而把中国人民从资产阶级思想的束搏下面完全解放出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个别人在书斋中的空想的产物,而是人民群众的斗争经验的总结。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高度科学性和高度革命性的统一。它本身集中了劳动人民和整个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性和伟大革命毅力。因此,它反过来成为人民群众斗争的指南。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经常教育全党,要像列宁那样,善于密切地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尊重新鲜的事物,敢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真理,坚决地同修正主义和一切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思潮决裂。“红旗”杂志在自己的工作中,将遵循着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个方向前进。 
我们相信,在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全党同志和党外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支持下,《红旗》杂志将一定能够努力完成它所应当担负的任务。
出处:原载于195861日《红旗》创刊号,无署名。
 
《红旗》简介:
 
《红旗》于195861日创刊,是共产党的八届五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决定创办的,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刊名,亲自修改了发刊词。1988530日,中央决定,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委托中央党校创办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是年616日,《红旗》出完第544期后停刊。
 



《收获》发刊词

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
收获是一朵花;希望它成为一杂香花——有利于社会主义祖国,是人民的有益的精神食粮。
我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其实而正确地反映祖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以把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劳动人民,鼓励人民向社会主义大道高歌猛进。
我们的刊物和所刊载的作品,应该符合毛主席所提出来的六大标准:
一、有益于团结全国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消弱这个专政;
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消弱这个制度;
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消弱这种领导;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
在这个明确的政治标准之下,作家可以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形式,甚至不同的流派。
作家不仅应该是有灵魂的人,而且应该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作品来建立和提高人民的灵魂。
收获应该团结更多的作家,尤其是老作家们。他们在文学的大道上辛勤地工作了几十年,他们具有和旧社会旧势力斗争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较高的艺术技巧。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明广大的读者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从什么艰辛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如何萌芽、茁长、开花、结果的;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反动力量残酷统治之下怎样艰苦奋斗,盼星星,盼太阳,终于盼来了共产党;在党的直接和间接领导之下,怎样更满怀信心,向敌人吹起进军的号角。他们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解放八年来祖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的成就,他们是满心欢喜来歌颂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向自然斗争的伟大的劳动人民。他们有多少心底涌出的话语要说呵,他们有多少欢乐的感情要写在纸上呵!老作家们的个人收获,将成为收获最丰富的的果实和粮食。
但是在收获中间,我们也盼望有生机勃勃、新鲜活泼的新人的作品。他们是老作家的接班人,在毛泽东的光辉照耀之下,他们的感觉敏锐,具备生龙活虎的战斗力量,无论在生活里,工作中,写作上都有勇不可挡的锐力。他们的一点一滴的成就,都是新中国的收获,也是我们收获的光荣。
我们也愿意以收获做为作家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表示对作品的意见,让作者倾听读者对作品的意见,并热情而适当的吸取读者的意见,使他的作品更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我们希望收获能贡献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更多的香花和有益的食粮。
这是收获的开端,我们也希望它一年年地更多采更丰盛,结出更多的果实。
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四日
出处:原载于19577月《收获》创刊号,无署名。
 
《收获》简介:
 
《收获》(双月刊)于19577月创刊上海,由巴金和靳以主办,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本大型的文学杂志,19606月停刊,19641月复刊,19666月停刊,19794月又复刊。



《人物》(代发刊词):编者的话

《人物》丛刊第一辑和大家见面了。

现在想说说有关出版这个丛刊的一些想法,以及对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希望和请求。

许多人都爱读人物传记、人物事迹、人物故事一类的文字。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们能从这类作品中得到多方面的教益:或者从人物美好高尚的思想情操、精神品德中,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或者由于人物的成败得失,得到政治上的启示和借鉴;或者因人物的行事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生活环境,获得历史、社会、文化的知识。同时,这类作品有人有事,有言有行。“见之行事”较于“载之空言”,使人更易感到兴味,受到感染。有的人,甚至因读了某些人物传记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足见这类作品对人们影响的深远。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启示我们产生编辑《人物》丛刊的想法。

《人物》丛刊,试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通过介绍各种人物,为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些思想养料、政治养料、知识养料,以有助于提高思想,振奋精神,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准、实现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服务。

本刊主要介绍古今中外的革命者、民族英雄,起过一定进步作用或有过一定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各类学者、民间志士豪杰、能功巧匠……,特别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社会主义时期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介绍人物不要求全面完整,主要着眼宣传人物的革命精神,诸如: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兴利除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反抗强暴,同情弱小,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坚持真理,刚直不阿,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富于事业心和首创、革新精神,刻苦学习与钻研,科学态度,事实求是,以至诚挚动人的友谊,坚贞纯洁的爱情,等等,都可以谈。

至于恶人丑行,本刊也将给予少量篇幅,以作反面教员。

我们希望,这个丛刊在内容上能够做到健康正确,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在文字上能够做到生动活泼,清新朴实。

以我们的水准和主观力量,要办好这样一个刊物,是一件很难的事。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大家。除了吁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名家学者、各条战线的先进工作者、各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给我们以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外,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同我们密切合作。请把你们对本刊的想法、批评、建议、要求,及时告诉我们,并积极给我们写稿或提供组稿线索。

此外,说一说有关具体的问题。本刊所介绍的人物及其事迹,要求真实,但我们无力查核,应请作者自己负责。对本刊文章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本刊大约每两三个月出版一辑。

最后,谨对热情为本刊撰稿和以各种方式支援本刊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出处:原载于19801月《人物》(双月刊)第1辑,无署名。

 

《人物》简介:

 

《人物》(双月刊)于19801月创刊,由人民出版社主办出版,主要刊载名人传记;20125月改版,以人物报导为主,为月刊,每月8日出版。

说明:《人物》第1,并无正式发刊词,只有《编者的话》。






《名人传记》(代发刊词):开拓现代传记文学的新路

《名人传记》和读者见面了。我们衷心祝愿这朵传记文学的新花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盛开,为开拓现代传记文学的新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传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西方和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很受人欢迎。据统计,近年来仅在英语国家,传记的出版约占每年图书出版量的百分之五左右。在欧洲其它国家,传记文学也不同程度的有了新的发展。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近几年来传记文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传记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日益发展的势头,很值得我们注目和研究。
目前,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起飞的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必然要求为它服务的整个意识形态有与之相适应的变革。文学艺术(包括传记文学)要有新的发展和繁荣,也必须有变革的思想。要克服“左”的思想影响,尤其要冲破我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思想残余及一切旧习惯势力的束缚。传记文学能融历史和艺术为一体,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能给人以启迪;既可以今人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又可以教育后人。这对于意识形态的变革和思想解放,会起到有益作用。
人类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许许多多的知名人物,他们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历史规律之外。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非是两种。当他顺乎民心、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办事,就可以或多或少的地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反之,如果他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背离人民群众的意志,就会延缓或阻挠历史的前进。所以,文学传记应该着眼于尊重历史、追求真实,要特别注重真实性。一个有责任感的传记文学的作者或编者,应该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那些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有过或大或小影响的人物,均应取分析的态度,对于其功过是非,抑扬要得当,既不隐讳,虚构,也不随意编造,更不能为追求效果而捏造材料。
就传记文学本身而言,不仅要注意真实性,还要特别注意文学性。传记文学毕竟是属于文学这个部门,尊重历史,忠于史实,不等于仅仅列举事实,它应该以史实为基础,在给定的材料范围之内,通过选材和艺术处理,力求真实而生动地艺术再现传主的生活,描绘出传主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揭示出传主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中的重大主题。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应博采古今中外传记文学作家之长,大胆创新,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多种风格,多种形式,使现代传记文学得以更大的发展和繁荣。
开拓现代传记文学的新路,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旧观念、旧套套,曾严重阻碍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不打破这套枷锁,我国的传记文学怎能迈开新步子,开拓新路子呢?作为现代传记文学应该十分注重时代感,不仅要以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为故人立传树碑,还应着眼于当代,为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立传,真实地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变革。
希望《名人传记》能以她的真实性、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向广大读者揭示生活的真谛,催人向上,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
出处:原载于19852月《名人传记》第1期,署名:于友先。
 
《名人传记》简介:
 
《名人传记》(半月刊)于19852月创刊郑州,主办单位为河南文艺出版社。




《传记文学》(代发刊词):关于传记文学

自从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的历史,就由人自己来创造,来书写了。社会变革,归根结底,当然由于社会的经济原因所引起。但一切变革总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历史。一部二十四史,就写了一大批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影响的人物,它并非只是“独夫的家谱”,其中也有“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的,它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列宁在十月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典礼上说:“俄国最近几十年的历史是一部很长的革命烈士传。”我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很长很长的革命烈士传,他们用自己的血写下了我国人民求解放求自由的壮烈历史,我们除了用人民英雄纪念碑来纪念他们以外,难道不应该用墨来记下他们的壮烈事迹,用以教育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吗?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笑的是林彪、江青和康生之流,为了实现他们篡党夺权的野心,不但残酷迫害活着的革命烈士,而且对死了的革命烈士也加以诬蔑,他们以为把金子涂上烂泥,瓦片就可以冒充黄金了,他们不许人为烈士们作传,而江青恬不知耻地乞求外国人为她涂写万恶的历史,全国给自己树碑立传。结果,是他们自己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近几年来,传记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发表和出版了许多烈士的传记或革命者的自传,许多老战士,老作家来写回忆录。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都有人为他们写了一生的或一段生活的传记。茅盾同志活着时,我曾和其他同志一起劝他写回忆录,把他勤奋而坎坷的一生经历写下来,他欣然接受,他的回忆录不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惜他还没有写完,就离开我们了。
老战士,老作家的回忆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恩格斯曾劝一位七十七岁的老党员贝克尔写回忆录,他为此给倍倍尔和伯恩施坦写信,要求他们给贝克尔以帮助,他说:“由一个三十年代运动的参与者,而且是唯一的一个持我们观点的参加者来描述这事件,是绝对必要的。否则,老贝克尔就会把一大批十分珍贵的历史材料带进坟墓里去,永远被人遗忘,或者是由敌视我们的人民党史的人或者其他庸俗民主派来描述这些事件,而这是不会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也一样,林彪、江青、康生一伙不就篡改我们党的历史吗?有鉴于此,敦促和帮助那些硕果仅存的,从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以来参加了我国政治、军事和文化斗争的革命先辈们把他们的经历和回忆如实地写下来,是一件多么重的事情呵!
“传记文学”,顾名思义,应该既是传记,又是文学。作为传记,它应该完全忠实于史实,不容虚构,更不能随意编造。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某些细节也不可能一丝不误。比如屠格涅夫回忆别林斯基,说别林斯基曾经爱过巴枯宁的妹妹,又如许广平回忆鲁迅的文章中,也有误记失实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回忆录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学,它不仅要有一定的文采,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所写人物的特征,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特征和形象,而不是枯燥无味地记流水账。这就是把历史和艺术相结合,把克丽娥(希腊神话中司历史的女神)算作九缪丝(司艺术和科学的女神)之一,也就是鲁迅对《史记》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历史又是诗。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应该努力这样做。恩格斯写的《燕尼龙格(马克思)》,就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传记文学,他只写了燕尼的两件事,就把一个平常“拘谨得几乎可以被看成胆小,但在必要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一个男子也会羡慕的沉着和刚毅”的女革命家的性格刻画出来了,连审问她的敌人也不能不惊佩这是马克思“一家的妇女们显然都具有的毅力。”不久前,我看过一篇回忆彭老总的文章,也是只写了彭的三件事,就把这个杰出的革命家的朴素、严格而高尚的性格勾画出来了。
传记文学的体裁、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可以写一生,也可以写一段,……关键是必须严格地真诚于史实,而又具有优美的文学性。
《传记文学》即将发刊,匆忙中,我就说这些意见,供编者参考,并以祝贺它的问世。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
出处:原载于1984年《传记文学》第1卷第1期,署名:林默涵。
 
《传记文学》简介:
 
《传记文学》(月刊)于1984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传记文学》发刊词:我们的想法与作法

传记文学对于历史、对于文学、对于教育均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为举世学者所公认。欧美各国对传记文学之提倡,尤为不遗余力。许多在政府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或对学术文化以及社会人群有特殊贡献的人,都愿意非常坦率的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以作为他人或后人的参考。成功的固然可以写,失败的也毫不讳言;前者可资激励,后者亦足借鉴。
我国历史悠久,哲人辈出,但自史记以后,很少有几本可读的传记。中国人提到写传记,要用自己的笔来写自己,就不免有些紧张,感到非常严重。原因何在?简单来说,不外两端。一是自己写自己“为贤者所讳”,中国人素有谦冲的美德,成不居功,自己写自己纵然非常忠实,也怕遭到自炫或自我宣传之讥。另一个原因应说是“为智者所讳”,写自己,难免要涉及到当时的政治,更难免要涉及到同时代人,褒贬论断,可能惹起许多无谓的纠纷。有了以上两种顾虑,许多人都觉得不写也罢,因此造成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空白。几千年来,正不知有多少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没有片纸支字遗留下来便撒手而去。自己生前不肯写,死后别人写不像,只有留待后世史家像沙里淘金、像雾里看花一样地摸索探求。这对整个国家民族来说,真是一个重大而无法弥补的损失。
传记文学,顾名思义不是一个理论性的刊物。为此,我们也不愿多作理论上的探讨,以为发刊或立论的依据。我们仅愿与读者见面之初,一谈我们的想法与作法。
传记文学的空白并非本刊同仁所发现,许多历史家与文学家早已深有此感。我国哲人梁启超、胡适之及若干研究文史的先生们,都曾大声疾呼地提倡传记文学。但何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而效果未彰呢?“为贤者所讳”与“为智者所讳”,固然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但我们认为多少年来始终缺乏一个持续不断而作风正派的传记文学刊物,来纠正若干不合时宜的观念;来推动与扩大传记文学写作的影响,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远的不必说,设想二十年来如有一本传记文学的期刊,出版到现在,不仅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也必然开创了写传记、读传记、重视传记文学的新风气。
以上是我们创办传记文学杂志的一个基本想法。以下再说我们对传记文学四个字的看法。
提到“传”、提到“传记”,无论是写自己或是写别人,许多人都感到兹事体大。我们以“传记文学”四个字为刊名之初,曾遭到有些朋友的反对,不是觉得稿源难以为继,就是担心出版后无人问津。我们当然完全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认为“传记文学”与其说是历史,毋宁说是文学。传记文学是以传记为领域的一种文学,任何与传记有关的文字与资料都是传记文学的作品。换句话说,任何有关个人的活动记录与思想见解的材料,都属于传记文学的范围。传记文学的蕴藏如此丰富,传记文学的天地如此广阔,何患稿源有问题。我们以此说服了许多帮忙的朋友,更以此说动了若干为我们执笔写文章的作者。至于出版后如何,那只有诉之于贤明的读者了。
关于什么人才有资格写自己,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我们则认为传记文学的作者,将不受身份年龄以及任何形式的限制,倒不一定只是居高位高龄或所谓一代完人,才有资格来写自己。凡是在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无论成功失败都可以写;凡是有特殊贡献有特殊体验的更可以写。总之只要与时代不脱节、足以反映时代或为时代作见证者,人人可写。我们除了希望年高德劭的先生们写自己,我们也更寄望于中年朋友、甚至青年朋友来写自己,只要自己认为有值得写的事或值得写的人,都可以笔之于书,随时记载下来,我们无不竭诚欢迎。青年朋友中年朋友养成忠实写人写己的风气,到了“年高德劭”的时候,只要稍加编整,就不愁没有好的完整的自传或传记了。
传记文学惟有真挚才可以感人,也惟有真实才富有历史价值。过去我们以名人传记甚少佳构,主要的原因,都是假手他人。而且仿佛已形成一套公式:自幼壮而老,立功立德立言,人人完美无缺,篇篇内容雷同。我们为避免步此后尘,愿向所有可能成为本刊作者的先生们呼吁,请用自己的笔,客观而忠实地写自己,不计毁誉,不计得失。毁誉得失都是短暂的,而为历史见证却是永恒的。说得严重一点,如果我们自己不肯写自己,当代人不肯写当代事,当代的人不修当代的史,那么又将留下了许多历史空白给我们的子孙后世了。
最后,我们愿意郑重声明,本刊是一个学术性与文学性的综合期刊,态度力求严肃,文字则不妨轻松隽永。以轻松隽永之文学笔法写严肃之真人真事。绝不阿谀颂扬或恶意贬损,也绝不以内幕新闻或低级趣味相号召。创刊伊始,我们谨愿以“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两语而自勉。 
出处:原载于1962 61日《传记文学》第1卷第1期,署名:本社,作者:刘绍唐。
 
附一:稿约
 
一、本刊征稿范围如下:
1、自传之一章或全部。
2、回忆录(某一时期之回忆录,举凡经国大事以及生活细节均所欢迎)。
3、经验谈(某一特殊事情之经验谈,例如个人工作、治学、婚姻、家庭、专长、爱好、特殊习惯,特殊经历或特殊贡献等)。
4、日记、游记、笔记、函札等(以能显示作者个人思想见解或活动纪录者为主,以期别于一般之作品)。
5、现代人物(暂以已故者为限)生平传略及有关资料之撰述。
6、历代人物传记轶事。
7、西洋传记文学佳构。
8、有关研讨传记文学之论著。
二、本刊除特约稿件外,欢迎任何读者赐寄大作。本刊文字按稿件性质计分:论著、历史传记、现代传记、求学篇、工作谈往、生活回忆、怀旧集、经验谈、日记、函札、笔记、游记、年谱、传记书评、人物轶事、外国人物、海外纪事、海外书简及名著选译等栏,每栏均欢迎赐稿。
三、本刊并不限于完整之传记或自传,凡以真实负责之文字撰写有关作者本人或他人之短篇随笔或散文,尤表欢迎。惟蓄意攻讦他人或向壁虚构之作请勿投寄。
四、赐稿以白话文为限,三千字到四千字最为理想,有价值之长稿本刊得以分期连载或摘要方式刊登。
五、本刊对来稿悉尊重作者意见,不加删改,文责由作者自负
六、赐稿无论撰写作者本人或他人,一律请署真实姓名。译稿及研讨传记文学之论著,得酌用笔名。
七、本刊对所载各稿,均保留印行单行本或出版筠书之权,不同者请预先声明。
八、本刊稿酬每千字暂定新台币伍拾元至壹百元,将来视本刊发行情形再予提高。
九、本刊对来稿性质不合者,一律负责退还不必附寄回邮(以平寄印刷品为限)。
十、赐稿请寄台北市邮政信箱一七零六号本刊编辑部收。
出处:原载于1962 61日《传记文学》第1卷第1P26页,无署名。
 
附二:编辑后记
 
编杂志难,编一本专门性的杂志更难。以传记文学为杂志内容,本刊系属首创。约稿之初,许多关心的朋友觉得稿源可能有问题。可是经过本刊同仁数月的努力,及学术文化界诸先生的支持与协助,稿源不但没有问题,而正如含蕴极丰的矿藏,只要我们肯辛勤发掘,真可谓取用不竭。
创刊号本刊特请毛子水教授就传记文学的意义与重要性加以论述,是一篇很有份量的论文。本刊不但完全同意毛先生的见解,我们还希望以后能陆续有一些有关这一领域的论著发表。现代传记一栏系有别于历史传记而言。本期请蒋复璁、吴相湘两先生执笔。诗人徐志摩是蒋先生的业师,所以写来均有独到之处。
陶希圣先生写在北大法律系求学经过;沈刚伯先生写幼时所受的教育,均为不可多得之力作。非仅文字引人入胜,而且对青年读者尤具有启示作用。陶、沈两先生并允以后续为本刊执笔,想为读者所乐闻。
梁寒操先生毕生从事文化事业,经历极丰。本期所载《回忆我在十八岁以前一些有趣的事》,为梁先生自传之一章,不仅是“一些有趣的事”。内容轻松可读,文字尤为清新流畅。
七七卢沟桥事变当时,秦德纯将军为华北主要军事负责人,由其自写事变经过,极具史料价值。李朴先生“经办侨生事务”多年,他的文章是一个非常坦率的“供状”。
邹文海、苏雪林、戴君仁、吴延环诸先生大作,或为回录,或为怀友,均为作者亲历或体验之作。吴先生《太行杂忆》仅系一个开端,他将续写抗战期间在太行山游击区的所见所闻。
本刊因创刊伊始,发稿较早,排校竣事,刚准备上机器付印之际,得悉一代教育家梅贻琦博士逝世消息,本刊同仁哀悼之余,特请浦薛凤、刘崇鋐两教授分别撰写纪念文,并开专栏,以资悼念。浦、刘两先生均系梅先生受业弟子,又均追随梅先生做事多年,他们的文章绝非一般悼念的文字可比。
本刊各栏均欢迎读者赐寄大作,详细办法,请阅本期所载稿约。
出处:原载于1962 61日《传记文学》第1卷第1P22页,无署名。
 
《传记文学》简介:
 
《传记文学》于196261日创刊,是中华民国的一份知名历史文学刊物,至今逾52年,已出刊629期,现仍继续出版发行。杂志于每月一日出版,未曾间断。现已发表传记文字与民国史料两万多篇,字数逾亿。其创刊宗旨为“提倡传记文学,保存近代史料”,其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忆述、人物传记、日记、书简、历史照片等。传记文学出版社除发行《传记文学》外,另出版有《传记文学丛书》,包括陈布雷、秦德纯、施肇基、齐白石、蔡元培、蒋作宾、陈济棠、阎锡山等自述。初始社长为刘绍唐,20002月,刘绍唐病逝,《传记文学》改由成露茜接任社长,直至20101月成露茜逝世为止,现在的社长为成露茜的二姊成嘉玲。
《传记文学》网址:http://www.biographies.com.tw/2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词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和读者见面了。
我们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遵循“古为今用”、“百家争鸣”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以服务于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是我们的光荣任务。本刊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创办的。
本刊主要刊载历史、文物、考古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资料,诸如阶级斗争史、生产斗争史、科学技术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文学史、美术史等方面的文章。此外,关于博物馆学,包括文物保管、陈列设计和讲解工作的理论研究、经验介绍以及国外有关的先进科学技术,都予以适当介绍。本刊将遵循民主讨论、文责自负的原则,力求办得生动活泼。文稿主要由本馆同志撰写;为了充实内容,加强交流,我们也热情地欢迎馆外的历史、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和爱好者为本刊撰稿。
今天,全国人民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已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本刊愿在新长征的路上,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竭尽绵薄,希望随时得到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出处:原载于1979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期,署名:馆刊编委会。
 
附一:《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改刊辞
 
1912年,为了“文物典司,不容阙废”,原国民政府教育部筹设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它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至今已近百年。百年来,几代博物馆人为了中华文物的搜集、保存、整理、研究、推广,为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筚路蓝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成就了令我们骄傲的中国博物馆百年发展的历史。
当国立历史博物馆迁至故宫午门于192610月开馆之后,“念职责之宏巨,思攻错于他山”(《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发刊辞),编辑出版了《国立历史博物丛刊》,从而为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北京历史博物馆”,1958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方面,19503月成立“国立革命博物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58年,两馆的建馆工程列入国庆十周年十大工程之一。19598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从此,在具有政权象征意义的天安门的两侧,江山社稷与历史祖庙相对应,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同样是为了历史的责任,1979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年刊,1990年改为半年刊,2001年因故停刊,2002年恢复出版并改刊为《中国历史文物》(双月刊),中国革命博物馆1979年创办了《党史研究资料》月刊,200511月改版为《近代中国与文物》(季刊)。当然,两馆还有其他一些反映研究成果的出版物。回顾馆刊创办和改版的历程,无不反映了时代变化中的新的现实需求和新的时代使命。因此,当2003年两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后,又赋予了它新的时代使命。在经历了三年半的改扩建工程之后,其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博物馆,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视窗,而“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办馆定位,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时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有一份能够反映本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馆刊,以完善本馆的学术建设。因此,我们将原《中国历史文物》和《近代中国与文物》自本年一月起改刊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在21世纪新的十年开始,将以新的建筑风貌和专业水准呈现在世人面前,即将开幕的长期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以及3月继续开展的各类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还将展示世界文明的精华,以及现代艺术发展的成果和当代艺术的创造。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视窗,在未来的十年间所担当的传播历史和艺术文化的重任,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进公民审美力,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未来的十年,党和政府会更加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将会增多,规模会扩大,以适应国家发展文化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对博物馆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加热爱博物馆,也会把它作为人生的第二堂课以及休闲与消费的重要文化场所。因此,博物馆将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而我们博物馆人会更自觉地承担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在收藏、展示、研究、公共教育、对外交流、产业开发等方面协同努力,使我馆以“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综合性特色,跃升到国际一流的行列,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
基于宏伟的发展前景,这份馆刊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将承担重要的学术责任,它作为本馆学术积累的一种呈现方式,将全面反映本馆“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的办馆方针。然正如我们的前辈在1926年的馆刊“发刊辞”中所说:“本刊殊微不足道,然苟能藉此引海内学人之赞助,而策其进行,则他日有成,匪徒私幸。”
我们深知任重道远,我们当不懈努力。
出处:原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1月第1期,总第90期,署名:吕章申。
 
附二:《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发刊辞
 
民国建元以京师为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乃由教育部筹设本馆,既自国学迁午门迄今十五年矣,海宇骚然,府藏枯竭,心长力绌,百废莫兴。赖国内外人士翊赞不遗,始克于今岁十月正式开馆。念职责之宏鉅,思攻错于他山。爰辑本刊,以资商榷。本刊之作,虽以报告馆务说明藏品为归,而职责志所存,亦拟藉兹舒布。庶嘤鸣之益,获教时贤不揣颛蒙。谨申四义。一曰保文物以存国性,在昔好古之士,矜尚鉴藏。秘诸私家,贻厥孙子,然传不数世,旋复散失。士林乏共守之图。公家无专司之责。致使国宝升沈,权操私室,有识之士,所为愍伤。比年各省都邑,略有保存古物之机关,然或局诸箧笥,仅供览观,或什袭珍藏,袛能保守,鲜克钩稽研阐。明扬先民创物制作之功,徒令今故物骈罗。供览者之咨嗟慿吊。甚非所以阐扬文化,启迪民智之意也。本馆不敏,以为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故摩挲三古之彛鼎。想见雍容揖让之风。瞻仰六代之梵碣。悬知平等大慈之教。所以景先民之美德,式前哲之遗型。俾为子孙者,晓然于祖宗剙制之艰难。与夫国性之所寄,而思所以护持光大。生其爱国爱种之心,是皆在博物馆之搜罗设备,考订说明,有以启迪而振作之。岂徒抱残守缺,斤斤于一品之获。一器之精者,所可限哉。此则本馆区区微意,所以自勉。而愿国人乐与助成者也。二曰辑史料以供研究。今世论东西文化者众矣,执一自域,不免拘墟。泛较异同,亦多悬揣。究之文化演进,其明着于文物者,持相勘较,则后先文野,厘然可知。是故器物之史材,较文字之史料,尤为重要。晚近欧美学者,研考东亚文明,据器立说,成书多有。然以异邦人士,冥行索涂,程其所得,岂云至当。是皆有待于吾民族之自行整理。以其成绩,贡诸学林,此如金石刻文,可考美术变迁之况。明器人物,可觇衣冠服御之容。汇辑别白之,孰非最确之文明史料,芒洛可济,采辑匪遥,而环顾国中,莫以为意。又如海外敦煌经籍,东瀛唐代乐器,咸为千余年前之实物,而敦煌经籍之发现,垂三十年,任人之驼载以去。吾国并一总目亦不可见。至于东瀛乐器,亦无仿制归国以存旧制者,其余金石诸器,着録孔繁。迄未有据器为图,类辑成书,以资综计者。比年出土古器,半归海外,吾国民及今不图,再数十年,异邦人士,有来考索吾古代文化者,将何取证焉。此则本馆有志未逮,而希海内外学者共策厥成者也。三曰重实验以正虚诬。自汉儒治经,胶执诂训,名物制度,纰缪实多。康成礼注,洨长说文,于礼器形名,已多违误。自宋以来,考古说经,分途总辔,各师其意,不复相通。致说经者空谈日滋,考古者乡壁虚造,流弊所极,或欲尽废故书,谓臆断从违,可以集事。欲免此弊,舍据器实验,其道无由,此如玉器之璲,俗曰昭文带,以为配饰,而莫详其用。清吴大澄着古玉图考,以为革带所资以繋组者,持较旧说,已矜刱获。去岁朝鲜乐浪,发掘汉冢,始知璲乃剑室之饰。与珌璏异用,而其类无殊。继复有得古玉璲者,剑室之漆尚胶其背。千载伪言,自兹泯息,又如考工记磬制。自程瑶田着磬折古意,以为磬鼓直悬,立七证以成其说,几成定论。近验出土古磬,大半与程说相违。本馆据程书摸制磬制。一依其说,已不能证成其意。是知图说所得,验之实物,不合尚多。故本馆搜集古物之外,特注意于发掘调查模制之三事。于以得前人未明之意,正先儒说解之失,庶古制日明,而学术风气亦由凭臆空谈,而渐趋于实验。此则随有所得即行刊布,以谋就正于时贤者也。四曰整书说以成学术。吾国考古旧着,即论金石二类,已足充栋汗牛,而散漫无归,未成统系。近年东西人士考古著述,亦复宏多,不借助于他山,固不足发吾之固有,而不先理吾之固有以成统系,亦无从借助于他山,是旧学之整理与新着之译行,并行而不可偏废。第兹事体大,非本馆同人一手一足所能为力,亦非本馆同人简陋之学识所克有成。然登高自卑,唯力是视,此又本馆所悬为鹄的,而望海内外学人所共策其成者也。本刊微不足道,然苟能藉此引海内外学人之赞助,而策其进行,则他日有成,匪徒私幸,谨疏短引唯进教之。
出处:原载于19261010日《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第1册,无署名。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简介: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年刊)于19791月创刊,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刊,1990年改为半年刊,2001年因故停刊,2002年恢复出版并改为《中国历史文物》(双月刊)。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务馆,2011年改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月刊)。其前身为《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出馆刊。
《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第1册:https://zhongzisc.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7.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网址:http://www.chnmuseum.cn/yj/gbgk/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