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

《壹週刊》創刊詞

我們的雜誌叫《壹週刊》。
“壹”就是以個人的利益為本位。自蘇聯十月革命以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等理念模糊的口號,一時蔚為風尚。到了今天,不論在地球的那一個角落,可以引起人們共鳴的是“個人利益”。《壹週刊》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鳴。
有了個人才有社會。沒有個人的磨礪進取、沒有個人的堅毅奮鬥,不可能有繁榮的社會。今日香港的成就,集結了每個香港人努力的成果。我們深信,面對九七,香港要往前踏上一步,放出新的光芒,便要鞏固、激發香港人的智慧、勇氣和承先啟後的幹勁。
《壹週刊》仝人深信明天會更好,我們願作這個“世界之亟”時刻的“見證”。
中國必定會開放。不久,自由的清風將吹遍中國大地,十一億渴求資訊的人,將創造出全世界最大的刊物市場。中國的人民和世界上其它的人民沒有什麼兩樣,他們的共同願望,就是改善當前的境況,追求更美好的明天。我們深信這股洪流,沒法擋!
“抱元守一”。支持我們辦《壹週刊》的信念,是人性積極、樂觀、求知、更新的精神。故此我們將活潑、進取地為讀者們提供資訊、為他們的生活添加姿采。我們肯定人性。更肯定做人的情趣!
全球開放的氣候,是人性的大勝利。在這樣的大時代,辦一份發揚人性、服務人性的雜誌,豈不快哉!

出處:原載於1990年3月15日《壹週刊》(香港)創刊號,無署名。


附一:《壹》個時代的終結‧27年傳奇


或者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命數,《壹週刊》來到一個里程碑了。
從一進入《壹週刊》,就聽見一個說法,每個人都是一個罐頭,看看誰先到期,曾經高手如雲互相競爭,記者淘汰率很高,人工也很高,“壹仔”從來是傳媒業中的風雲之地。
27年,每週轟轟烈烈。
27年,足以成就傳奇。
27年前黎智英創立《壹週刊》,香港傳媒未出現過如此怪胎異物,殺出一條血路,令對手招架不住,聞“壹”色變。其間我們贏得不少掌聲,也犯過很多錯誤,近年網路興起,紙媒黃昏,輪到我們招架不住。今天“壹”仔要賣了,過不到27歲宿命,這本雜誌是否在香港傳媒史上留名並不重要,重要是你們說過“壹”仔好睇、好堅、好爆。
我們找來本刊過往幾位總編輯,個個“壹”代宗師都有話說,只有開山老總梁天偉及李志豪不願受訪,豪哥說:“過去就讓他過去吧,也沒有什麼怨恨痛苦。”
如果黎氏《壹週刊》稱得上一個時代,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過客,多大的恩怨都隨著時代終結,何況我們根本沒有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緣分,《一代宗師》說的。借戲中兩句對白送給同事:“這條路我沒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27年回望,風風雨雨,“壹”個時代的終結。

出處:原載於2017年9月28日《壹週刊》(香港)1438期。
原載網址: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551716_0


附二:臨別殷勤重寄詞


壹傳媒旗下《壹週刊》還有幾天即告易手。最後一次提筆撰寫《壹觀點》,不免想起《大公報》故事。
《大公報》一九○二年滿清治下創刊,一九二六年停業,由書生張季鸞接辦,以“不黨,不賣(不以言論作交易),不私,不盲”為宗旨。當時國步艱難,張季鸞以天下為己任,所撰社論無所忌諱,例如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痛論中共“破壞抗戰,危害國家”。中共頭目周恩來去信分辯,張季鸞的回復擲地有聲:“自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以來,中共所作所為,不幸與民族自衛的需要成了相反的形勢,對於國家貢獻,實際上是負號。”一九四一年,《大公報》獲美國米蘇裡大學新聞學院榮譽獎章,可見聲譽之隆。
但是,一九四九年,中共接管《大公報》,在香港出版至今,“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個“不”字,完全抹去。報紙常見在街頭免費派發,還是幾乎無人閱讀。張季鸞幸於一九四一年辭世,得免睹《大公報》沉淪。
《壹週刊》一九九○年創辦,政治上以民主為圭臬,經濟上以自由為南針,多年來廣受歡迎。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AC尼爾森統計,《壹週刊》二○○六年有讀者五十四萬四千人,是全港銷量第二高的週刊。但是,過去十年,網上閱讀漸成風氣,《壹週刊》銷量遽減,加上中共通令商家抵制,廣告缺乏,難以繼續經營,終於被商人黃浩以三億三千萬元收購。黃浩與在朝派瓜葛相連,雖然信誓旦旦,說“會儘量保持《壹週刊》硬朗作風”,但這樣的保證,未必不和中共“恪遵一國兩制”的諾言一樣,一文不值。《壹週刊》會不會走上《大公報》的舊路,不久當見分曉。
一九九七年以還,香港新聞自由日削月脧。據記者協會四月初公佈,香港新聞自由以一百分計算,由公眾評定只得四十八分,由新聞業者評定更只得三十九點四分,是二○一三年有調查以來連續四年不及格。
而據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四月底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排名跌至第七十三位,比二○○二年第一次調查的第十八位,相去甚遠,比非洲國家賴索托、尼日爾還有不如。另一國際組織“自由之家”也把香港降至“新聞局部自由”級別。無國界記者今年成立亞洲辦事處,地點不取香港而取臺灣,意思非常清楚。
最近幾年,《南華早報》、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等相繼易手,接手者無一不帶大陸當局身影。我們看見習近平訪港,無線電視即把諷刺大陸、香港時弊的《頭條新聞》抽起不播;我們又看見《南華早報》報導大陸民權律師“懺悔”,形式一如大陸姓黨的報刊。掩百姓之目,箝新聞界之口,是中共治國的不二法門。一國兩制顯然擋不住中共的習性。
我們只能希望《壹週刊》不會變作中共的儀仗馬:“終日無聲,而飫(飽食)三品芻豆。”

出處:原載於2017年9月28日《壹週刊》1438期(香港)——“壹觀點”。
原載網址:https://hk.nextmgz.com/article/2_551331_0


附三:致讀者的一封信


告別壹週刊讀者一封信:
三年了,由2018年賣盤不成再重新起步,我們可以驕傲的跟你們說,壹週刊成功由紙媒轉型到網媒,由蝕變賺,也不斷創收視高峰,感激您們的支持。
為了鞭策我們,老闆2016年起,看到蝕入肉的業績就會給我們一個期限,否則就說:“執×咗佢。”他知道這是最大的推動力,因為我們對《壹週刊》有感情。每次收到柯打都壓力非常沉重,因為不是裁員便是減省開支,做管理層拿起把刀你估會好過癮咩?
2019年集團走訂閱路線,老闆決定把我們的新聞剝離蘋果日報平臺自立,能生存的就活下去,否則也是“執×咗佢”。盤口是:起碼要有六萬訂戶,就是得到你們的支持,訂閱制一開始,壹週刊拿下超過10萬個訂戶,老闆也嘖嘖稱奇。但是只能減少虧蝕,未能扭虧為盈。直至今年的六月,編輯部相信大時代下已經到臨終點前,對,終點!
朋友,同事及家人都知道,我是眼淺的人。但在這個歷史時刻,我沒有眼淚了。在動盪的辦公室裡,我告訴自己要抑壓著情緒,做好撤退的事。有同事捨不得,仍存一絲希望,我只有狠狠的劈頭一句:“別存幻想!”,過去大家為壹週刊努力過,享受過做新聞的自由,就無悔了。
社長黃麗裳

出處:原載於2021年6月23日《壹週刊》(香港)facebook,署名:社長黃麗裳。


附四:參與創造歷史的好機會


許多人問我們,為什麼這麼遠來臺灣投資傳媒事業,創辦《壹週刊》,是不是吃了什麼豹子膽?
我們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們對臺灣有信心,我們去臺灣看到了機會,一個參與共同創造歷史的好機會。
如果光從表面來看,臺灣像一部急速衝向懸崖的脫軌火車,但是任何人先要冷靜下來仔細看,都會發現臺灣的政府和社會仍在軌道上行動,它和菲律賓與印尼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臺灣正經過一個破壞的建設過程,過去的政府、政黨、銀行、股市、企業、傳媒和兩岸關係都由破解和重組中,破解之後,新的東西才會出現。
現在所有問題都攤在陽光下,大家看到一大堆爛東西,不免怵目驚心。其實,這些問題早就存在,現在因為無法躲藏隱瞞才浮現出來,這正是臺灣的好機會。
臺灣的社會日益開放透明,所有意見都可以在資訊市場上公開爭辯,不同的價值觀念都可以在實踐中反復辯證,這種自由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資產,臺灣人在擁有中國歷史上從未享有的幸福,卻不一定知道珍惜。
亞洲正進入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臺灣所代表的是亞洲的新價值,也代表了中國的將來,這是臺灣的最好機會。臺灣為自己帶來改革創新的機會,也為中國大陸帶來和平轉型的機會。
臺灣不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或者一個概念,一種生活方式,對中國都有很大的衝擊,中國的將來可以透過臺灣來催化。
可惜的是,臺灣人長期在國際孤立和中國武力威脅下,產生一種自虐式的自卑感,經常妄自菲薄,自怨自哀,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臺灣人應該信心飽滿,抬頭挺胸,充滿自尊心。
臺灣擁有中華文化的精萃,又受到西洋文化的豐富滋潤,加上本土精英的勤勉,在這塊海島上創造許多打破中國歷史記錄的成就。臺灣人對人文思想的興趣,遠超過所有華人社會,在這裡擁有上百間大學,又擁有不受政府管制的思想、學術、新聞、資訊的自由。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自由社會,這也是大陸中國人的未來希望之所寄。
臺灣不應怕大陸,大陸用飛彈對準臺灣,那表示大陸害怕臺灣的人權與民主,以拳頭相向,正表示心虛理虛,真正的強者,是不會用槍口對準別人的。我們認為,臺灣對大陸應採取積極開放的政策,來促進中國大陸的開放。中國的民主化對臺灣的安全是最好的保障,因為民主國家之間是不會打仗的。
我們也認為加強對大陸的經貿投資,才能保護臺灣的安全,因為經濟依賴度越高的國家,越不會發出戰爭。
臺灣的媒體和臺灣的政治及企業一樣,值得改革之處甚多,身為媒體經營者,我們不敢故作高論,但是我們保證努力實踐“誠信”原則。
不故意歪曲事實,更不會惡意攻擊人格,我們將努力做到無所畏懼也無所偏私(No fear,No favor);我們一定會與讀者的需要站在一起,永遠與讀者密切互動,為讀者提供最好的資訊服務。
在臺灣,我們看到了百年難得一見的機會,我們懷抱無比歡欣的心情,願與大家共同參與這個機會。只要有信心、勇氣和創意,我們就可以創造更好的未來。

出處:原載於2001年5月31日《壹週刊》(臺灣)創刊號——“壹觀點”。


附五:一個新的開始


各位翻開這本《壹週刊》第八八○期,是本刊在臺灣創刊十七年又十個月後,紙本印刷出版的最後一期。
不過,告別並非我們日前的氛圍。因為我們將立刻轉戰數位平臺,全面攻網,新的開始就像當年創刊一樣,幾有徨惑不安,更有希望期待,惟獨沒有的,就是哀愁緬懷。
我們要由衷感謝近將近十八年來,透過紙本支持我們的讀者、廣告客戶、代理商、發行商、專欄作家、昔日的同事,今日的夥伴,你們的批評與包容是充足的養分,讓《壹週刊》紙本創刊至今,始終是臺灣每週閱讀率最高的週刊,更鼓勵我們莫忘初衷,向每一個新的挑戰勇敢前進。
《壹週刊》的初衷是什麼呢?一九九○年,黎智英先生在中國“六‧四事件”後一年在香港創立《壹週刊》,要以自由、民主、開放,對抗強權、暴力,這是最初最堅定的基本價值。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臺灣《壹週刊》在首度政黨輪替一年後成立,創刊號封面故事就箭指當時的第一家庭成員,無所畏懼,因為我們也延續相同的價值,相信自由民主、認定媒體是不屬於任何黨派財團,而須站在權勢的對立面,進行監督。
《壹週刊》也一直相信,“不扮高深,只求傳真”是報導各類新聞的基本精神,不僅公共議題的揭弊是如此、偽名人的踢爆是如此,書寫許多大人物、小人物掙扎奮鬥的感人故事與成功經驗,也都堅持著相同的精神。
過去十八年中,《壹週刊》充分自由的報導環境,讓我們能專注在單純的信念裡,不斷揮棒,全力投球,《壹週刊》紙本因而能在創刊後快速站穩臺灣市場,帶動話題,更提供全新的報導視角。
然而,近年來全球媒體生態被數位化浪潮衝擊,《壹週刊》在內容及經營上都受到相當大的挑戰。幾經掙扎,結束紙本,專注網路數位元元內容,就是我們下決心的解決方案,因為我們相信:
——當媒體的新聞報導與科技結合,它既不該是內容農場化的雜訊提供,也不該是與人脫節的程式炫技,它應該要有更好的呈現方式。
——媒體數位內容未來的產制流程,需要能妥善運用人力資源的新工作型態,讓人(而不是機器人)的創意,可以在細節中聚合展現。
——數位內容的營銷,一定有一條生存之道,能讓媒體不賣新聞,更不做假新聞,堅持專業倫理。
《壹週刊》的紙本經驗,教會我們的事是:文章,專注在一個點,是好看的;揭弊,專注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有力的;人物,專注描寫一個細節,是動人的。而當我們面對混沌的數位媒體環境,我們也相信,惟有專注,才能找到出路。
結束紙本出刊,是造就《壹週刊》在數位平臺上一個新的開始。而當臺灣的高度新聞自由,近幾年愈來愈被來自中國的政經壓力,伸出意欲控制之手時,堅持自由民主為初衷的《壹週刊》,更沒有理由輕言放棄。
希望大家繼續鞭策及支持我們,紙本週刊再會,我們網上見。

出處:原載於2018年4月5日《壹週刊》(臺灣)第880期——“壹觀點”。


附六:台灣壹週刊聲明


由於香港壹傳媒集團營運轉型的需要,台灣壹週刊將於2020年2月29日結束營運。對於多年盡心盡力的壹週刊全體員工,以及始終給予壹週刊最大支持與鼓勵的讀者們,我們在此感到萬分的感謝與歉意,並將依以下三點,妥適安排結束營運的事宜:
一、所有壹週刊員工權利,將依勞基法等相關法令,得到合法保障;
二、壹週刊的訂閱將會在3月1日24:00停止服務,現有訂戶(不論月費或年費)可選擇退費或轉訂《蘋果新聞網》,(相關處理方式將會儘快通知及公佈於壹週刊官網、FB粉絲專頁等處);
三、壹週刊品牌將會保留,而過往的報導內容未來將安排保留於《蘋果新聞網》,歡迎有興趣的讀者搜尋及閱覽
台灣壹週刊自2001年5月31日創刊,多年來積極且無畏地報導各種新聞及故事,雖然此時必須向我們認真的同事及愛護我們的讀者們,說聲珍重再見,但相信台灣壹週刊「不扮高深,只求傳真」的精神,仍會有更多人願意持續挺身捍衛,拚命追求。

出處:原載於2020年2月20日《壹週刊》官網,無署名,P001頁。
原載網址:https://tw.nextmgz.com/realtimenews/news/492050


《壹週刊》簡介:


《壹週刊》分為:香港《壹週刊》與臺灣《壹週刊》。
香港《壹週刊》於1990年3月15日創刊,是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的綜合性中文雜誌,初始社長黎智英,總編輯梁天偉、後有麥景慶、李志豪等,末任社長黃麗裳。由於壹傳媒接受商人黃浩牽頭的財團“W Bros.Investments Limited”的收購,雜誌出至2017年9月28日第1438期,算一個《壹週刊》時代的終結。2017年10月,《壹週刊》由黃浩接手經營,取消尊子專欄。而因壹傳媒與黃浩的交易數度延期,至2018年2月2日,賣方宣佈由於仍未收到買方若干付款,該交易將被視作取消。其後壹傳媒即日起重新接管《壹週刊》,黃麗裳及麥景慶回歸並分別獲任命為正、副社長,直至2018年3月15日,《壹週刊》發行最後一期(第1462期)紙本雜誌,共發行28周年,其後轉型為網上媒體壹周Plus(數位版)。數位《壹週刊》發行至2021年6月,由於香港的自由正一點一點地加速被共產黨所領導的大陸政府蠶食,也進入尾聲;《壹週刊》的進入歷史狀態,也標誌著那個開放、自由的香港正在變成過去式。
香港《壹週刊》網址:https://hk.nextmgz.com/
臺灣《壹週刊》於2001年5月31日創刊,是壹傳媒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的綜合性中文雜誌,發行人周安橋,總編輯裴偉,執行副總編輯陳寶旭,主編張海琳、曾淑芬;末任社長兼總編輯為邱銘輝。紙本雜誌出至2018年4月5日第880期停止發刊,共發行17年。轉為網路媒體後,2020年2月26日,出最後一期(數位第041期),29日《壹週刊》在臺灣,結束營運。
臺灣《壹週刊》網址:https://tw.nextmgz.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今天》致讀者

歷史終於給了我們機會,使我們這代人能夠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聲出來,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處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為歷史已經前進了。 馬克思指出:“ 你們讚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麼要求世界...